简介:写下这个题目缘于四十多年前的一件往事。公元1960年的暑期,16岁的我只身踏上求生的漂泊之路。那是一个饥馑的年代。人饥肠辘辘,火车似乎也没吃饱,气喘吁吁,时走时停。过居庸关、张家口,在河北与内蒙古交界的一片旷野上,列车又一次“临时停车“,而且据列车员讲要停两三个小时。我随着乘客们走下车门,活动一下僵直的身躯。不知不觉间竟信步来到一个栽满梨树的果园,半青不黄的梨子稀稀拉拉地挂在枝头。好馋人呐,我下意识地抚了抚瘪瘪的肚子,咽了口唾液,真想伸手摘一只放在嘴里,但家父关于“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的训诫,却足以遏制我在此留连的念头。正当我转身欲去时,猛然听到一声断喝:“站住!”
简介: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存在与概念界定的标识,对特定的民族所具备的“软实力”有着普遍性和统摄性的核心作用。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一体化和中国社会转型的现阶段,人类社会正走向多元共生、开放、回应、同构与共赢的大趋势。而当代中国艺术教育的发展不可避免地要烙上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社会转型的时代印记。但艺术教育的发展如何回应这个急剧变革的时代,对如何承载中国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历史责任的探究,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对于民族文化的价值的精髓的坚守,既是中国艺术教育改革发展、培养“创新艺术人才”的基础,同时也是高等艺术教育必须肩负的历史重任。
简介:伊万·勃拉迪主编的《人类学诗论》的第十章题为《寻求经验——评斯坦利·戴蒙的人类学诗作》,乃是诗人丹·罗斯(DanRose)阅读了人类学家兼诗人戴蒙(StanleyDiamond)的第一本诗作《图腾集》(1982年)后,在采访他的基础上写就的书评。全文共两节,第一节标题为“环境”,这里选择的是第二节,中译文的正题是原来的小节标题。前此,我俩曾经译出伊万·勃拉迪为这第十章加的按语(“诗:探索人类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刊载于《诗探索》1996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勃拉迪十分精辟地指出:“看来认识他者与永远无法成为他者的矛盾是不能用科学来详尽解释的。”我们以为,不论对于比较文学还是人类学,他者与自我的关系始终是个焦点,上面这样一种认识论和观察视角都是很值得重视的。
简介:2011年9月4日,《军旅美术家的摇篮——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师生作品展》于中国美术馆展出,展出包括了中国画、油画、版画、舞美设计等四个专业在内的优秀作品,其中有该系师生担负创作的13幅国家重大历史题材作品和获得全国全军美术作品展的金银奖作品,以及现任教员、离退休教员和历届毕业学员的优秀作品。展览展示了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成立30多年来的美术教育和创作成果,显示出历届军艺美术系师生坚持走现实主义创作道路,大力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创作军事题材艺术精品的努力。展览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在这个展览的基础上,11月14日,在解放军艺术学院举办了军艺美术系师生作品观摩展及“军旅美术研讨会”,诸多美术家和美术评论家出席了观摩展并参与了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