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论文对历代书学丛辑及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对书学论著的分类情况作了详细阐述,评析其分类得失,并力图揭示不同时期书学文献发展的特点。

  • 标签: 书学论著 分类 得失 特点
  • 简介:范成大作为南宋时期的代表书家,因在文学史上的显名,书名遂为诗名所掩,加之其书迹在历史的长河中亦已大多数散亡,故而历代对他在书艺上的成就鲜有专门的梳理与研究。本文根据存世书迹、历代文献著录和《石湖居士诗集》等资料,立足于对范成大一生作出考察的基础上,对其书迹作出分类编年和考索,希冀于能纠正历代著述中的若干舛误,力图勾勒出范成大作为书法史上的“南宋四家”之一的较为完整的书家形象,以补益历代书学资料之阙佚。本文共钩辑考得范成大“存世书迹”者28种,“历代文献著录而书迹尚未见传者”53种,“据传世《石湖居士诗集》中诗题所作辑存之书目”者80余种。范成大能在南宋书法史上争得“四家”之一的地位,可以说是得力于时代遴选的“最好”结果;而他在中国书法史上仅能赢得“南宋四家”之一的地位,无疑是伤于时代人文环境“恶劣”的悲情!

  • 标签: 范成大 诗集 编年 南宋时期 文学史 悲情
  • 简介:《雪晴帖》约淳熙十四年丁未(1187)冬书。因帖有“雪晴奇寒”云云,故得名。又,帖为成大致“养正监庙奉议贤友”者,故又名《与养正帖》或《与养正监庙书》。墨迹,纸本,草书,信札一则。凡十一行,计一百二十五字。三0·九×四三·九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故宫历代法书全集》第十四册影印。《三希堂法帖》第十七册传刻。

  • 标签: 范成大 编年 信札 草书 全集 故宫
  • 简介:经典提取强化式创作特征与分析经典提取强化式是较为传统的书法创新方法。这类方法的普遍运用不仅成就了许多历代书法大家,而且成为整个中国古代书法风格演变的重要方法。这类创作方法深信“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的书法信条,并坚信经典书法作品的不可逾越地位。这类书法创新方法以经典为圭皋,认真研习,期望从经典中提取与自己审美理想契合的某一元素或某几元素,将其强化推广,使之作为自身最终书法风格。

  • 标签: 书法创作 书法创新 批评 分类 创新方法 创作特征
  • 简介:一、形体构成要素形体对雕塑而言,不是头脑中想象的,也不是描绘在画面上的,是指占有实际空间位置的实体,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体块。其实际固有的厚度或纵深度,是形体构成的关键,同时也是立体造型的关键所在。因此,形体之厚度乃是形体构

  • 标签: 形体构成 几何形体 空间位置 雕塑家 造型艺术 存在方式
  • 简介:新媒体艺术的本体性研究是对新媒体艺术根本问题的探讨,可将其看作新媒体艺术研究萌芽期的成果。本体性研究涉及新媒体艺术的本源、本质、关联和评价的因素,有着质性研究的特征,也为外延性研究提供了基石。新媒体艺术本体性研究包括:技术与艺术的融合研究、新媒体环境的影响研究、新旧媒体的比较研究、创作与评论的关联研究

  • 标签: 新媒体艺术 研究范式 本体性研究
  • 简介:书法具有音乐之美,这是古今书法理论家的共识。张怀罐《书议》的“无声之音”,韩愈《送高闲上人序》“雷霆霹雳,歌舞战斗,”雷简夫《江声帖》的闻江声而悟笔法,均是古人的切身体会。

  • 标签: 书法理论家 节奏 音乐 歌舞 笔法
  • 简介:钟馗图作为中国古代的民俗艺术.有悠久的传统。早期文献记载中的“钟馗样”因无实例,一直无法知晓其内容。从文献记载中,可知“钟馗样”与钟馗传说有关,描绘钟馗击鬼的动作。本文以日本平安时代的“辟邪绘”中的钟馗图与元代刻本的钟馗插图为据,因其图像内容与早期文献相似,而成为“钟馗样”的确存世的例证。

  • 标签: 钟馗样 击鬼 民俗艺术
  • 简介:人们的视觉可以看到层次丰富的物象,但一般我们所关注的都是人、物等实体(正型),更被实体的色彩、光影所吸引,往往会忽视背景空间。在本期的"名师授业"栏目中,我们邀请了中央美院的丁一林教授为大家讲授"画面图形研究"的课题:不妨将物象的自然形演化为抽象的黑白灰图形,在此基础上研究各种抽象图形的串联和排列,通过"图形整理"、"图形串联"、"图形转化"、"图形立意"四个循序渐进的课题,最终建立一种"图形意识"。

  • 标签: 抽象图形 画面 图形转化 循序渐进 物象 实体
  • 简介:一、汉碑转折分类通过分析汉碑作品,笔者归纳出七个方面的转折。现列举如下:(一)转笔和折笔转,《说文·车部》:"运也。"《康熙字典·广韵》:"动也,旋也。"转,采用圆笔,即所谓"转以成圆",指运笔时写出圆转回旋、没有棱角方折的笔画。其关键处在于笔转的时候,不能停驻,且要提着笔写(如图1、2)。折,《康熙字典·集韵·韵会·正韵》:"拗折也。"

  • 标签: 汉碑 广韵 字典 康熙 折笔 列举
  • 简介:宋太宗的右文政策与对书法的个人喜好是促成《淳化秘阁法帖》汇刻的两大因素。《淳化阁帖》一代巨制,定非短期所能告竣,其汇刻当分“编次成卷”与“摹勒上石”两个阶段,淳化三年十一月六日乃《阁帖》“摹勒上石”阶段之始。王著以学识而见封,并非后世所谓识见短陋者,《淳化阁帖》的汇刻,王著只是做了其中部分的工作。《阁帖》中的伪帖,大多以南唐仿书阑入,此非编者不鉴,恐正是太宗以石替玉之意。

  • 标签: 《淳化阁帖》 书法 学识 南唐 宋太宗 编次
  • 简介:字头“亠”、“亠”:鞠,这两个字头由于在篆书中的形相近,比如“哀”、“全”,其篆书分别写作“哀”、“全”,故而其草法符号均为“亠”或“亠”,其形成应是在长期的快写中慢慢固定下来的。在这里,我们不得不重申本系列的草法研究并非单纯的草书符号归纳,而是基于文字学理论上的字形拆分,以草书偏旁与草书字根为草书体的构成元素,以汉、晋、唐时代的草书经典作品为参考标准。

  • 标签: 文字学理论 构成元素 参考标准 经典作品 草书 字头
  • 简介:王羲之《旃厕胡桃帖》(敦煌写本),小篆作“六书通”,在银雀山汉简中,我们看到字形被解散并拉长,作“银681”“成”左边一笔被缩短,这为以后书写速度加快,打下基础。在流沙坠简中由于书写速度加快,可以看到分散的笔画被连缀起来,如“流簿21”。在居延汉简中,可以从“城”字的右边看到草法已经成型,如“居乙附11”,因为这时已经和王羲之《十七帖》中的“城”如出一辙了(见附图1)。

  • 标签: 银雀山汉简 书写速度 《十七帖》 敦煌写本 居延汉简 “城”字
  • 简介:夹草书字根:,从这个字的小篆字形“晋代”来看,从“大”从“人”,仔细分析其草法,其使转以“夫”的草法表示“大”,左右“人”则以两点表示。所以,不管从文字学含义还是草书字形上来分析,此草法应为合理的草书字根,尽管其具体演变过程还缺乏字例来一一验证。我们以“侠”字为考察对象,无论在欧阳询还是怀素的作品中,其右边“夹”字草法均如出一辙。在陆游《北齐校书图跋》中,“挟”字的草法亦是遵此规律(见附图1)。所以,结合草书偏旁,我们有理由据此写出下列字的草书,如侠、浃、峡、狭、硖、陕等。

  • 标签: 考察对象 “大” 草书 “夫” 文字学 “侠”
  • 简介:今存王僧虔《论书》,实为王僧虔与萧子良二人相互论书答启。齐武帝水明年问书学著述共有八种,创造了中国古代书学史上“六个第一”,即书法评论专著、书法理论专著、书体研究专著、异体书法专著、书法史专著、书法著作注释等。永明书学可以永明五年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为“美学化”研究倾向,后期为“小学化”研究倾向。其最高成就为王僧虔“美学化”研究,即《答竟陵王子良书》、《书赋》。“小学化”研究的集大成者为王倍《文字志》。王俭、萧子良为前后期过渡的关键人物。这两种倾向在唐代书学中得到综合。永明书学标志着中国古代书学研究达到自觉,诚可谓古代书学史上最为灿烂的篇章,对以后书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标签: 书学研究 书法理论 书法评论 书法史 书体 集大成
  • 简介:漆画是以传统漆艺为技法与现代绘画相结合产生的新画种,具有绘画性与工艺性的特点。漆画在其成熟过程中,借鉴其他画种是很自然的事。漆画与油画一脉相承,本质上都是用油彩作画。以油画语言替代漆画语言,是许多初涉漆画者的通病。

  • 标签: 漆画语言 油画语言 现代绘画 传统漆艺 工艺性 绘画性
  • 简介:本期我刊约请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与我院工业设计系作为教学研究互动的对象。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目前设有产品设计、展示设计、交通工具造型设计三个专业方向,始终坚持课题推动制的实践性研究型教学,特别注重在”情境化”的环境中,以创新实践的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实际设计操作的能力。我院工业设计系设有产品设计、工业设计、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筹备中)三个专业方向,侧重以多元化市场需求为人才培养导向,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还建立了相对应的教学实习基地,创造平台与企业合作。双方教学各有侧重,但在教学思路上追求市场实践与课程教学的互动,以求培养出富有专业创新设计能力和市场应用经验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是一致的。

  • 标签: 教学研究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创新设计能力 工业设计 导言 创新实践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文艺观念的开放,国画的语言和技法大量地借鉴了西方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风格和面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也对国画的传播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反过来说,传播方式的变化也促进了国画创作理念的变化。现代科技手段的进步,为国画的传播提供了更为丰富、更为便捷的媒介和渠道,本文试图从传播学和国画艺术两个领域进行切入,探讨国画如何利用这些传播方式,以期达到更好的宣传和传播效应,使这门传统艺术更加充分地发挥它的审美和教育功能。

  • 标签: 国画艺术 传播方式 西方绘画艺术 现代科技手段 改革开放 文艺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