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岩彩这一古老而质朴的材质,作为绘画素材源自于原始人类的随意涂抹。在我国岩彩画的出现可追溯至半坡原始古朴的彩陶,马王堆赋彩浓郁的帛画和漆画,鼎盛于唐代的工笔重彩。但是被元以后兴起的文人画、水墨画冲击成为民族的边缘画种。"这种所谓的边缘画种曾经一度塑造了灿烂辉煌的洞窟文明主体,这些描绘在泥皮和沙岩上的佛本生故事,通过岩彩、金箔、银箔的装饰熠熠生辉,从现有的资料可以想见,当年印有岩彩画的众多洞窟地区信徒僧众比肩的繁荣景象,甚至可以听见在遥远的丝绸之路上络绎不绝的富商巨贾的驼队铃声。时过境迁,古老的岩彩壁画如丝绸之路一样无声的蒙上了那层神秘的面纱。中国美术学院岩彩画研究所致力于复兴这门传统艺术,并在复兴的基础上进行有意义的尝试,通过多年来的田野调查,岩彩画在热爱这门艺术的画家心中盛开出灿烂优雅的姿态。本期教学栏目邀请王雄飞教授讲授古代岩彩画的临摹方法,追摹古人的临摹方法,从而为今后的写生创作积累经验。希望通过文中临摹的具体实例,为读者提供一种可借鉴的、直观的创作方法。
简介:中国古代插图版画作为历史过程的文化生态,经历了一个动态积淀的过程。建安派、金陵派和徽州派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三大艺术流派:建安版画具有开创之功,而兼收并蓄的金陵版画则承上启下,徽州版画又后来居上。从早期以风格粗犷的建安版画为代表的民间趣味到以徽州版画为代表的温文尔雅的白描摹刻,从每页小图到有选择性的章节大图,中国古代版画图式的转换始终处于“雅”与“俗”的矛盾与交融之中。古代图书插图版画具有商业与文化的双重属性,是中国古代社会影响最大、传播最广、流通最快的一种大众图像,其图式的转换往往都带有鲜明的文化针对性,反映了古代社会文化传播和发展的规律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