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6 个结果
  • 简介:侯斯是元代中期的重要儒臣、诗人,与虞集、柳贯、黄活并称“元儒四家”,与虞集、范柠、杨载并称“元诗四家”。氏在书法上亦负盛名,是元代一名不能忽视的重要书家。时人有“楷法精劲闲雅”(欧阳玄语)、“如刀画玉”(刘诜语)的美誉,后代之评说亦多,如明解缙《春雨杂述》记“至正初,文安公亦以楷法得名”,清丰坊亦列其为“童学之范”(《童学书程》)。然而,其书名为诗名所掩,且本人亦以儒臣自居,故虽书史偶有论叙,也为吉光片羽。本文通过征引史料,钩稽史实,对侯斯的事迹和书作加以系年,以求为进一步研究其人、其诗及其书法艺术作以参考。通过系年,我们可以感知氏的人格和书品,深入了解他浮沉仕宦、翰墨风流的一生,并对其书法作品的著录和流传情况作基本的了解。

  • 标签: 系年 事迹 书法艺术 流传情况 书法作品 诗人
  • 简介:赵孟頫提出的“古意”出自于其(定武《兰亭》跋)中。对“古意”的理解,长期以来看法不一,甚至离题甚远。现摘其原文如下:

  • 标签: “古意” 赵孟頫 《兰亭》
  • 简介:  回顾中国的书法理论史,我们不会忘记孙庭,也不能忘记孙庭,他的书学思想对中国书法理论的贡献是巨大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他的理论水平、识见令后人服膺,他的书法创作也为后人所推崇.他的书学思想以其杰出的艺术性展开了书学理论的基本框架,从而为整个中国书学理论的建构奠定了基础.他的书学思想结晶--《书谱》是中国古代书论的一座高峰,也是中国书论史上一座重要里程碑.在新的历史时期,探索孙庭的书学思想对中国书法理论的贡献,对我们坚持用书法理论指导书法创作实践以及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和完善中国书法理论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书法思想 孙过庭 思想窥探
  • 简介:庭所著《书谱》虽只有3700余言,却蕴含着十分丰富的书学思想,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书法史观、技法观、书体观、审美观、创作观、学习观和批评观等8方面。这8方面是互相交融、纵横交织的一个有机理论整体。

  • 标签: 书学思想 孙过庭 思想论 《书谱》 审美观 创作观
  • 简介:一、印踪01·玺印商周悠缅事茫茫,刘汉赢秦又李唐.方寸无言尝记史,一朝涉艺见重光.中国玺印的源头或可上朔到商周之前,目前所见最早的玺印实物,是传出殷墟的三方商代铜玺.近年陕西扶风又发现有两种铜玺,专家考定是为西周器物.而大量官、私印的出现与应用则到战国时代了.秦汉之际,是玺印制作与应用的一个辉煌时代,此后,玺印形式虽然代不乏见,其艺术水准却日渐式微.唐以后,玺印逐渐与书画艺术发生联系,进而发展为以文人治印为特征的流派印风,给玺印赋予了新的艺术生命.

  • 标签: 咏绝 堂咏 耳堂
  • 简介:81·篆大篆纷披小篆工,形归缪篆直平中.不烦杂体能摹印,独领精神在贯通.虽然五体皆能入印,但入印文字仍以篆书为主.传统入印篆书大致可分三类,即大篆、小篆和缪篆(或称汉篆).小篆所指形态明确,大篆则是一种便称,其中既包括甲骨文、金文,也包括战国古文.缪篆过去专指汉印中所常用的字体,如果以汉篆视之,则一切汉代器物上的篆书类文字都可参考借鉴.在篆体之外,一般又把其他书体通称为杂体.选择不同的书体往往决定篆刻作品的生成形式,但在精神贯通上则要求相同.

  • 标签: 咏绝 堂咏 耳堂
  • 简介:一、印踪09·西周纹饰玺盘云飞鸟铸青铜,始识当年镌印风。文后图先成演化,铭心记取一时工。1980年,陕西周原博物馆获藏一枚西周回云纹铜玺,其后不久,又于当地西周灰坑中出土了一枚凤鸟纹铜玺。这两种铜玺纹饰都与西周时代青铜器纹饰相类,故推测为制作青铜器纹饰的母范或抑压工具,可以说与"印"的功能相同。并且,也可以证明玺印的发展有着先图饰后文字的演化过程。

  • 标签: 西周时代 演化过程 青铜器 纹饰 博物馆 凤鸟纹
  • 简介:二、印式39·烙马印九州横绝卷蹄风,将士生涯铁血红。印烙军徽长伴侣,但看今日锈中铜。马匹在古代是农耕、乘行和征战的重要物资,故在官方牧养与军事方面有着严格的管理。《唐六典》记载:“凡在牧之马皆印”,而出土的战国时代的烙马印则说明了马匹在军旅中的管理序列。烙马印一般形制巨大,俱作朱文,这或者与减少马匹损伤且便于操作有关。

  • 标签: 《唐六典》 战国时代 马匹 管理
  • 简介:90·封门青一洞幽藏万岁春,清和比玉性温纯。洁躯素质无繁饰,远外寰中好色人。封门青是青田石中最具品质、最具代表的石品,也是篆刻家最爱使用的印材。封门青因产于青田县封门山、且石色青绿而得名。封门青色纯质净,如石中君子,最宜印人奏刀。佳品封门青于今己极为难得,同类石材人尝以“封门石”统称之,其色泽多呈黄、青、绿系列。

  • 标签: 青田石 篆刻家 青田县 色泽
  • 简介:是书法技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浓、淡、枯、润的不同变化,表现出书法的艺术效果。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说:“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

  • 标签:
  • 简介:赵熊字大愚,别署面墙斋主、风耳堂主人、老墙等,1949年2月生于西安。陕西书学院专业书法篆刻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研究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西安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终南印社名誉社长,西泠印社理事。作品自1969年参加陕西省展览以来,陆续入展全国第一、二、三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二、第三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全国第二、第五届篆刻艺术展,首届全国优秀会员作品展,全国首届大字书法展,全国首届篆书展,

  • 标签: 中国艺术研究院 书法篆刻家 1949年 文史研究馆 书法家 陕西省
  • 简介:篆书中的“艹”部、“竹”部和“双手”部,书写规则都用六笔合成,而隶书只须三笔。这种六笔是怎样变成三笔的呢?根据过去文字演变的理论,在篆书中、“草篆”中找,都无法找到可以将两者衔接起来的依据。然而跨越东周时空,直入三代吉金,纵观殷墟龟甲,却可发现早期隶书中“艹”部、“竹”部的写法与甲骨文、西周金文的写法完全一致(图1,图2)。又如“兴”、“兵”、“戒”、“举”、“丞”、“共”之类文字的“双手”部,在东周篆书中找不到“隶变”的依据,在西周反而可见到许多写法与隶书完全吻合。西周《兴鼎》、《簋》、《戒鬲》铭文的“兴”、“兵”、“戒”的“双手”部,不仅“双手”合一,且弧势已逐渐变小(图3)。这类字例还可在西周几十种铜铭中找到,商金文中亦已有数例。可见“双手”部的三笔不仅形成早,且字例很多,弧势已很小,这当然为“隶变”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问题是,为什么篆书体系继承六笔,而隶书体系则继承三笔?隶书时代与东周是连续的,为何笔法不能衔接?隶书时代与三代相隔甚久,为何笔法反而相遇?对此,我个人有以下一些观点:一、篆隶分流早。分流从西周就已开始,所以篆、隶渐成两条脉络,两种书写模式。时间愈久,两者差异也愈大。故东周之后...

  • 标签: 三笔隶 笔篆法 篆法三笔
  • 简介:有人问我:“艺术以什么最难?”答曰:“书法最难。”何以故?难在点画黑白直达天人宇宙,难在矻矻以求几十年竟茫然不获。当今书坛,聪明者多矣!依赖传媒手段的高度发达,一些不容易见到的珍贵遗迹已变得垂手可得。随着考古事业的发展,历史

  • 标签: 自然 读书
  • 简介:篇杨启舆艺海无边,才智有限,学画当博通画理,作画须明了总纲。《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若宗其义,可师古而不泥古,师造化而高于造化,故云:“江山如画,江山不如画。”画贵立意: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既广罗素材,又有所取舍。素材为客观,取舍可由人。意...

  • 标签: 外师造化 一阴一阳之谓道 杨启舆 画理 艺海 迁想妙得
  • 简介:庭《书谱》从“心”“手”关系出发阐明了几种不同的创作境界:技法、理法醇熟的“心手双畅”创作境界,作为初唐最高创作境界的“心闲手敏”创作境界以及心身高度自由的“心悟手从”与“无间心手”创作境界;三类创作境界中,前者是后两者的基础,后者是对前面二者的突破与超越。

  • 标签: 心手双畅 心闲手敏 心悟手从 无间心手
  • 简介:字头“亠”、“亠”:鞠,这两个字头由于在篆书中的形相近,比如“哀”、“全”,其篆书分别写作“哀”、“全”,故而其草符号均为“亠”或“亠”,其形成应是在长期的快写中慢慢固定下来的。在这里,我们不得不重申本系列的草研究并非单纯的草书符号归纳,而是基于文字学理论上的字形拆分,以草书偏旁与草书字根为草书体的构成元素,以汉、晋、唐时代的草书经典作品为参考标准。

  • 标签: 文字学理论 构成元素 参考标准 经典作品 草书 字头
  • 简介:王羲之《旃厕胡桃帖》(敦煌写本),小篆作“六书通”,在银雀山汉简中,我们看到字形被解散并拉长,作“银681”“成”左边一笔被缩短,这为以后书写速度加快,打下基础。在流沙坠简中由于书写速度加快,可以看到分散的笔画被连缀起来,如“流簿21”。在居延汉简中,可以从“城”字的右边看到草已经成型,如“居乙附11”,因为这时已经和王羲之《十七帖》中的“城”如出一辙了(见附图1)。

  • 标签: 银雀山汉简 书写速度 《十七帖》 敦煌写本 居延汉简 “城”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