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本论文探讨非物质和非物质主义的基本概念及其对工业设计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意义。非物质主义设计思潮是近年来在欧美和日本广泛讨论的热门话题,其研究涉及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众多领域,在设计艺术范围的讨论,也被提到了设计艺术发展的方向性问题的高度,当然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虽然各国经济发展的状态不同,但人类的未来在某种意义上是相互关联的,毕竟世界是一个地球村。

  • 标签: 设计教育 非物质主义 工业设计 设计思潮 设计观念
  • 简介:数字艺术是基于计算机生成为主的艺术形式,其核心是人机交互.艺术本质是人机之间微妙的感情关系。我们所认知的地球上的一切物都是因地球的自然规律而形成,宇宙中有无数的星球,每个星球的自然规律又各不相同.必然会形成与我们认知所不同样貌的物。宇宙是自然的总和.所有物的形成都符合宇宙规律,在计算主义语境下这个规律的本质是数,基于数.用计算的方式来创造新的物,生成的物的样貌也符合我们的认知.也许符合宇宙中的某一自然。

  • 标签: 自然规律 物质 艺术本质 艺术形式 数字艺术 感情关系
  • 简介:一、“全球化”影响谈到全球化这个概念,人们自然会想到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极有影响力的概念“地球村”(globalvillage),他从传播媒介和传播技术的发展角度.对人类历史上从口头文化到印刷文化再到电子文化的演进做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描述,指出世界正在变得一体化。今天,全球话语与本土情境问题已涉及技术层面背后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话语权力得以形成的时间、空间意识;

  • 标签: 质性研究 绘画 当代 材质 电子文化 话语权力
  • 简介:连续举办了两届的“平台”雕塑家的展览,既不是一个主题性的群体展,也不是概念性的工作室式的年度展。“平台”,我猜测,便是在同一地平线上,任凭各个人“独自言语”。

  • 标签: 平台 述评 漂移 物质 精神 雕塑家
  • 简介:相对于手工艺生产而言,手工艺文化空间是一种滞后的文化。手工艺文化空间是一种意识形态.随社会变化不断变化,所以必然具有动态的特征。同一种手工艺品由于使用环境不同,文化空间也会不同,不同文化空间的并存就形成了多重性。手工艺文化空间还有再创造的能力。

  • 标签: 手工艺 非物质 文化空间
  • 简介:在机轮无休止的运转之间不是我的时间,那停滞的波流。在轮船间或传来的报时的钟声之间,在游弋于下面的昏暗战舰的一阵钟声之间,我几经生死之变,重温了久故的

  • 标签: 物质性 衰减 共振 空间 听觉 文化
  • 简介:物质文化遗产大多脱胎于农耕文明时代,是区域化经济的产物,在当下全球化的语境中,发展的浪潮对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产生了巨大冲击,如何对其进行保护、传承和开发成为近年来被广泛关注的话题。文化创意的出现为化解这一僵局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 标签: 文化创意 设计 非物质文化遗产
  • 简介:一、非物质文化景观的概念及范畴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时期内,所进行的一切能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产生改变或影响的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的过程及结果的积累。1而景观的概念及研究一直都在经历着发展与加深,在欧洲,"景观"一词最早出现在希伯来文本的圣经旧约全书中,它被用来描写梭罗门皇城的瑰丽景色这时,"景观"的含义同汉语中的"风景"、"景致"、"景色"相一致,都是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概念。

  • 标签: 文化景观 视觉美学 希伯来文 发展策略研究 梭罗 精神活动
  • 简介:下面我先讲一个很有名的发生在1759年的争论,争论双方为狄德罗和科尔斯侯爵。贵族出身的科尔斯侯爵是一个业余的艺术爱好者,然而其陈述他不是因为出身好才成为这方面的业余爱好者,是因为复制、模拟、临摹,在此过程中逐渐培育自己的爱好,演化成了一种业余中的专业,有时候甚至比作者还更了解作品应该怎么做。而狄德罗站在启蒙立场,认为这种靠出身、靠观察经验、靠长期的罗列的行为是不对的,在启蒙时代,书写、理性才能够让我们真正理解作品,理解和理性占了上风。当时狄德罗自

  • 标签: 狄德罗 模拟装置 业余爱好者 启蒙时代 艺术爱好者 巴尔特
  • 简介:1966年,上海市宝山县顾村乡发现的朱守城墓出土了一套文房用具。本文利用新发现的跟朱守城身份相关的文字记载,以朱守城墓出土的文房用具为个案,探讨物质与身份之间的复杂关系,并将朱守城置于晚明江南地区社会变迁的脉络之下,探讨其行为实践的意义。朱守城作为一名富农,在墓葬中陪葬文房用具,虽是模仿士人的行为,但经对其出土物的物质性分析,显示其出土物富有晚明特色,在在凸显了经济价值,是奢侈消费的表征,且出土物的象征意义胜于实用意义,从而形成了一种不同于士人的行为实践。

  • 标签: 朱守城 文房用具 奢侈消费 象征意义
  • 简介:我国公共艺术发展状态与困惑、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内涵入手,着重阐述了公共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同特性,即群众性。通过探讨与论证城市公共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二者相结合的设计思维和构建模式,从而得出结论:此研究方向既可以推动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又可作用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此研究成果将被作为共建城市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出发点与归宿的理论依据而存立。

  • 标签: 公共艺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 互动性 发展
  • 简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出现的"新艺术史"思潮注重于考察社会、文化与艺术品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促成艺术史研究的转向。但同时它也呈现出人文领域"文化转向"所产生的相关问题。物质文化研究近年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新研究形态,它使文化分析和社会分析在对"物"的研究中得以交汇。本文旨在通过实例探讨艺术史中的物质文化研究是如何矫正"新艺术史"所产生的问题,分析这一研究方式的对多样性基础能够给艺术史学所带来的影响。

  • 标签: 物质文化 “新艺术史” 社会 文化分析
  • 简介:傣族是云南特有少数民族,傣族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全世界的游客。本文尝试用文化融合角度去探讨傣族文化在云南旅游中的现状,分析利用傣族文化带动旅游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 标签: 文化融合 循环经济 傣族
  • 简介:  在当代文化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历史不长的新慨念,作为官方正式用语始见于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这是迄今为止关于非物质遗产最重要的国际性文件.……

  • 标签: 工艺技法 年画工艺 心手
  • 简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精神体现与文化象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学实践中,关注美术人文学科的性质.立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觉开展教学,以课识“非遗”。教学中以课本为载体.结合“非遗”文化.选择补充教材进行教学设计,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实践。运用美术学科的特点.以学生能力可及的学习方式与方法参与到“非遗”文化的学习与传承中。通过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的课堂内外的综合体验大课堂实践.植根课堂,放眼课外,在教学中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对“非遗”文化的认识与了解。

  • 标签: 非物质 文化遗产 美术课堂 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