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明清时期,文化艺术籍着生产的恢复与经济的繁荣,为社会各阶层的需要而提供自身,以适应社会中人们情感生活丰富内容的表现。在音乐领域,一方面是充分继承留存下来的丰厚古代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又不甘心沉醉于前代的典型。而是着眼于当代的文化意识。不断向社会推出新的艺术形式。俗曲小调在当时兴时而生,由地方市镇的民俗音乐活动中兴起并流播全国,直接从世俗社会的情感生活中摄取动力,其中虽然经常弥漫着消闲取悦的市民趣味,但却又呈现出情趣盎然、精细巧弄、风流潇洒的艺术风韵。社会音乐生活中最广大的基本听众——市民阶层,则是这一广泛展开的世俗音乐活动的直接参预者、促进者与承受者。与明清时期宫廷音乐的保守、停滞、僵化和徒有虚名的状况
简介:(一)家庭出身(二)童年和少年时代(1893~1911)(三)留学德国的年代(1912~1922)(四)大革命时期(1922~1929)(五)在上海乐坛和航空公司的年代(1929~1937)(六)抗战年间(1937~1945)(七)抗战胜利后走上讲坛(1945~1949)(八)重返上海讲坛(1949~1952)(九)在南京的岁月(1952~1957)(十)退休于苏州、病逝于上海(1957~1959)(一)家庭出身1893年农历4月26日,廖尚果先生出生于惠州府城秀水湖畔.廖宅早在康熙年间,已为廖贞而挂上"进士第"的扁额.此扁额直到抗战前仍挂在廖宅门墙上,抗战期间才被日寇飞机炸毁.
简介:2003年9月,王建中先生平淡而又愉快地度过了70寿诞,本可以在成就与荣誉中颐养天年,但他仍不辍笔耕,沉浸于对浩瀚、神奇的音乐海洋的探索与追求中,继续着他与音乐的缘分。继2002年5月“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期间举办的“王建中作品专场音乐会”之后,广州星海音乐学院和星海音乐厅又于2003年10月联合举办了他的作品音乐会。这是深厚的喜爱,这是难忘的回忆,这是新的企盼。早在2003年4月,为撰写《王建中钢琴作品研究》的硕士学位论文,我请求拜访王先生。先生不顾彼时正值“非典”肆虐高峰期,欣然同意我飞赴上海,给予我直接的指导和教诲。回兰州后我整理谈话记录,一方面深感荻益良深,同时读来又觉得意犹未尽,于是请求再次拜见,先生又慨然允诺,我遂于10月再次赴沪访谈。此刻我不禁又回忆起见证并亲身融入了新中国钢琴音乐发展历程的王建中先生对中国钢琴音乐事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深刻理解,老前辈虽已入古稀之年却依然精神矍铄、神采奕奕、谈兴颇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