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正>澳门话剧与中国话剧有着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早在三十年代,本澳第一个话剧团“艺联”(香港、澳门艺人联合组织)成立后,虽然活动时间不足半年,但搬演了多个大型剧目,如《武则天》、《日出》、《雷雨》、《茶花女》、《明末遗恨》和《巡阅使》等。自那时起,传统的现实主义一直是澳门话剧的主流,甚至话剧界经历了八十年代的复苏期,到了九十年代,由于澳门的经济发达及对外开放等客观的社会因素,话剧活动以前所未有的波澜壮阔之势蓬勃成长(虽然澳门至今没有一个专业的话剧团体),这表现在剧社的数量以倍数增长及演出剧目的增加,为九十年代澳门多元化的戏剧风格提供了基本的条件。这一时期的澳门戏剧一
简介:万笑南在《上升的明星?堕落的女星——1920年代上海的电影女明星》(《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二期)一文中,对当时上海电影女明星的文化身份进行了分析。他指出,当时的电影女明星首先被文化精英们赋予了重要了使命。“国产电影在社会上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它们开始得到一部分人的认可。有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认识到:电影有传达知识的真能力,它通俗易懂,因而具有比书本更为广泛的影响力。”在这种大背景下,“一小部分文化精英对电影女演员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关注,非但不再将其置于‘倡优’之地,而且还期望她们成为推动社会改革的先锋,是肩负起教育大众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