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正>《中国古今泉币辞典》4425著录一枚罕见的三孔园足布,铭文或释“王夸”。原件藏北京市首都博物馆,曾于1990年亚运会艺术节期间公开展览。地名“王夸”,典籍未见。但典籍“望诸”、“望都”似与“王夸”有关。“王”、“望”古音均属阳部,音近可通。战国古玺“望”作“(臣王)”(《古玺文编》8.5),从“臣”从“王”,“王”为声符是其佳证。“夸”、“诸”古音均属鱼部,音近可通。《战国策·西周策》“樗里疾”,《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索隐引《纪年》作“楮里疾”,一本“楮”作“褚”。《庄子·让王》“原宪华冠”,《韩诗外传》一“华”作“褚”。以上“夸”、“樗、“华”均从“亏”(于)声,此“亏”声系与“者”声系可以通假之确证。
简介:布洛陀神话是布洛陀文化的核心内容,它跨越了数千年历史时空,随着壮族及其先民的繁衍发展而流传下来,在流传过程中不断被注入特定时代的特定内容,使得神话内容日益丰富,神话结构也日益完整,即由原始的片断性神话逐步发展成体系性神话,对壮族人文始祖布洛陀信仰习俗和麽经布洛陀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催化与纽带作用。因而,对于布洛陀神话的收集、整理和研究,是全面、深入进行布洛陀文化研究的重要节点,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关注。但是,以往对于布洛陀神话的研究视角较单一,视野较为狭窄,尚缺乏全面性、整体性和深入性研究成果。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青年学者李斯颖博士从神话学和比较文学的新视角,对布洛陀神话进行了多维度的深入研究,写成40多万字的《壮族布洛陀神话研究》一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这是作者集10多年的田野调查、收集资料和潜心研究的结果。我作为长期从事并组织开展布洛陀文化研究的老学者,为李斯颖博士取得的新成果感到由衷的高兴,更为布洛陀文化研究取得又一新成果感到欣慰。承蒙作者惠赠,我得以拜读尚飘逸着墨香的新作,被书中新颖的篇章设置、凝练和富有新意的章节名称、开阔的学术视野和独特的研究视角所吸引,并且对其执着的学术追求、扎实的专业素养、睿智的分析、精彩的论述、充实的内容和鲜明的观点而感佩。欣喜之际,特撰此文,与学界同仁分享。
简介:《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传入中国后,对中共及其意识形态产生了巨大而且深远的影响。本文研究了该书与延安整风的关系,从整风指导思想的形成,整风学习的内容,党史讨论的方式方法,以及在"思想斗争的过程中发现了反革命",到运动结束,中共中央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从中可以看出这种影响。
简介:龙州县地处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其西部与越南北部接壤,中越边境线(龙州段)长184公里,全县人口27万,壮族人口大约占94.81%,布傣族群作为当地世居壮族的一个分支,聚集在金龙镇各村屯,据镇计生站2008年统计有18054人,而熟弹天琴的布傣人聚居于中越边境线中方一侧,共168户人家,约720人,多为李姓Ⅲ。历史以来,龙州布傣族群通过各种传播模式与途径,将本族群天琴文化不断进行传承和展演,使其得到极具生命活力和富有尊严感的传播,使其成为相对弱势族群文化成功传播的一个范例,对其进行研究,无论是今天还是将来,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简介:本文主要介绍了清代宫廷中的喇嘛教活动--跳布扎,跳布扎是黄教(喇嘛教中的一个教派--格鲁派,服饰为黄色故称黄教)一个重大的宗教活动,被黄教喇嘛视为黄教大典中的'宗教乐舞剧'.从时间上看,清朝前期从北京到外蒙古的库伦,凡是喇嘛庙都演跳布扎,可见跳布扎在当时的兴盛情况.本文所涉及到的只是清代宫廷的跳布扎的情况.中正殿和雍和宫在北京地区的喇嘛教中具有着特殊的地位,因此,这两处的宗教活动也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清朝统治者将喇嘛教的活动记入典章制度,代代相传,并且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这在中国历朝历代是绝无仅有的.这为我们研究喇嘛教在内地情况,提供了另一个领域的信息.从这种意义上讲,清代宫廷的喇嘛教活动具有着独特的文化史价值.
简介:哈拉特尔·鲁布桑巴勒坦于1928年5月14日出生在现在的中戈壁省赛音查干苏木“朝伦浩乐”地方。1951年卒业于蒙古国立大学后,在人民教育部任职,负责学校教育工作。1953年调入政府部门,担任副总理秘书长工作达7年之久。1957年,应中华人民共和国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大学蒙语系之邀在该校任教。哈·鲁布桑巴勒坦从1960年开始,在蒙古科学院语言文学研究所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直至1988年离休,曾先后任科研人员、学科主任、科研秘书长等职。哈·鲁布桑巴勒坦在科学院院士贝·林钦(1905-1977)指导下,于1974年以《托忒蒙文及其文献》的论文获得了语言学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