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年鉴的总体设计,如同建筑业的蓝图,一旦敲定篇目.搭好柜架,再组装上当年一域内的资料砖头和信息之瓦,一本众手成书的年鉴便脱胎而出了。故而总体设计是成书之本,在年鉴编撰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年鉴是年刊,是信息载体,一年一卷,并逐年堆砌成信息高楼,进而汇集成信息高速公路上较大的信息库。因此,年鉴的框架结构要求相对一致,以便于拼接信息高楼和查阅方便。所以、如伺根据社会发展势态和大众对信息资料的需求,把握录载好每一道年轮的运动轨迹和变化着的鲜活的信息,使年鉴之树常绿?这是摆在年鉴人案头的一道既是老课题,又是新课题的难题。年鉴的录载对象与内容是运动的。变化的;一年与一年不同,因而年鉴框架的形式应
简介:[摘要]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历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清王朝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救亡”和建立“新中国”①成了近代以来知识分子们思考的主题。自清朝末期康有为提出“新中国”一词后,经改良派、立完派和革命派知识分子的传播和发展,“新中国”成为清末知识分子共同构筑的一个流行词和国家理想,成为近代思想史上重要的一笔。“新中国”之“新”是区别于“中国古代王朝”涵义的“旧中国”而言的,是指“中国”进化成“近代完整国家”以后形成的“新国家”。清末知识分子们在不同历史背景下,提出了各种形态的“新中国”构想,本文将试着展现清末知识分子对“新中国”构想的提出、发展和变化历程,揭示不同时期“新中国”具有的不同涵义,以及“新中国”与同时期相关表述的不同特性。
简介:丘濬在其重要著作《大学衍义补》中提出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海运构想”,表面上从运输漕粮的经济角度出发,力主恢复“河海并运”,以海运来补充河运之不足,实质则为基于国家战略层面的设计。对于已停罢海运多年的明朝来说,这种表面谨慎的提法已然是一种突破。随着《大学衍义补》在朝野产生巨大影响,此构想也成为此后朝廷“海运之议”的重要依据,为“海运”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体现了明代“四书学”中的“经世致用”精神。然而“海运构想”终未实现,失败原因颇为复杂,既有弘治朝政治环境与现实需要之制约,又有国家决策中各集团利益博弈之扰动,且在义理上的弱点与技术条件上的不足也多为反对者所诟病,而究其根本则为明代国家发展重心之限制。
简介:《实业计划》是孙中山绘就的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交通现代化是其核心内容,也是孙中山研究中最具争议的内容之一。孙中山这一构想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有其不现实的一面,却是国人现代化梦想的开始。孙中山是当时国内少有的从宏观层面对铁路进行总体规划的专家,并具有世界性的知识眼光和前瞻性的发展理念。他对铁路建设是有研究的,对铁路沿线、沿海各地进行过实地考察和前期论证,及不遗余力的宣传鼓动,以点燃国人心中现代化之希望焰火。民国建立后,孙中山几次来到浙江,均对浙江交通提出希望。“建设之大计,当远测于十百年后,始能立国基于永久。”支撑其宏大构想的基础理念,对以后乃至今天均有指导价值。从孙中山提出三大港计划之初至今,历史行将百年。与全国一样,孙中山关于浙江交通现代化的纸上构想一件件成为活生生现实。
简介: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我国西部近邻哈萨克斯坦时,正式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这一中国国家层面的战略主张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如何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如何破解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各种问题,如何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大区域的共赢共享目标。成为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乃至全世界各国的重大问题。就我国而言,古丝绸之路发端于我国,按照现在陆路丝绸之路东、中、西三段划分,最重要的东段丝绸之路部分在我国境内,从西安、洛阳等地出发,经兰州.穿过河西走廊,通过新疆出境,最后到中亚、欧洲等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