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9 个结果
  • 简介:元史学界主流意见认为,元代的中书省基本上是一汉式宰相机构.本文围绕制度设计和实际运作两项内容,从元代宰相制度与唐宋等朝代宰相制度的比较、元代尚书省和门下省设置风波、中书省与行省关系、中书省与怯薛关系等方面,论证了元代的中书省尽管拥有汉式官署名称和官职称号,但本质上并不是传统宰相制度的自然发展,而是大蒙古国时期大断事官机构的延续.

  • 标签: 元代 中书省 大断事官 宰相制度 断事官制 尚书省
  • 简介:中国建筑,作为一个独立的体系在汉朝已经形成,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完整保留着体系的基本特征,并遗存了成就辉煌的文物建筑,建筑文化在世界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西方建筑的精神内核,是被古希腊哲学家视为宇宙本源的几何学。中国建筑的精神实质,乃我们视为宇宙本源的道,建筑文化的精髓在于天人合一之精神,崇尚自然,厚德载物,注重人、建筑和环境的交融。近代的百年屈辱和国人疑古、贬古、崇洋的思潮,造成了建筑文化的断裂和空前的危机,我们要汲取文物建筑的营养,继承传统并吸收世界一切文明成果,重构中国建筑文化,创造建筑的中国气派。

  • 标签: 文物建筑 建筑文化 危机 重构
  • 简介:中国行会和英国行会具有相同的本质特征,即每个成员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属于个人所有的劳动资料,经济活动已步入商品经济的范畴,单个生产单位内部没有分工,基本上是一个享有封建特权的封闭性组织.因此完全有理由将中国行会与英国行会视为同一类性质的社会经济组织.换言之,中国同样存在过类似西欧的行会组织和行会制度.

  • 标签: 中国行会 英国行会 本质特征
  • 简介:周初周武王、周公、周成王以解决殷商内外服问题为契机,从总结夏商周社会治理经验出发,努力探寻建立稳固新秩序的良策。考察周初周王朝治理殷商内外服势力的策略演变,可得见周初社会治理模式重构的历史进程,以及商周间制度的承袭与变革。

  • 标签: 周朝 社会治理模式 以史为鉴
  • 简介:1986年第9期《红旗》江平《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宗教理论和党的宗教政策》一文认为,宗教的本质即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是'颠倒了的世界观'、是'幻想的反映'。关于宗教的社会作用,江文认为宗教作为'人民的鸦片'(马克思语),它的社会作用主要是麻醉剂。不能因为说'宗教是人民的鸦片',不是马克思首先提出来的,就否定宗教对人民具有的麻醉作用,否定'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当然也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仅仅归结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但这句话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石',是绝对不能动摇的。江文还认为,

  • 标签: 社会作用 麻醉作用 “基石” 江平 《红旗》 江文
  • 简介:独立后,民族认同构建成为塔吉克斯坦国家建设的重中之重。塔政府利用历史重构的语言、种族起源、重新书写族史(国史)、举办纪念活动、树立雕像等措施构建民族认同,将历史的时间与空间融合于一体。从菲尔多西到萨曼王朝再至雅利安文明,旨在团结国内各民族,提升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塑造多元民族意识,应对现代性挑战。

  • 标签: 塔吉克斯坦 民族认同 历史重构
  • 简介:江泽民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报告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社会主义,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的理论问题”。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首先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完整准确地把握住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也就把握住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点。因此,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才能高屋建瓴,抓住根本。邓小平在1992年视察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新的概括,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认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最根本的一条经验,就是弄清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他多次强调公有制和社会主义原则,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强调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坚持公有制、坚持按劳分配、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命题,标志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完全形成。至此,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对社会主义特征描述已经升华为社会主义本质的完整的科学概括。

  • 标签: 社会主义本质论 邓小平 什么是社会主义 发展生产力 正确理解 全面把握
  • 简介:汉唐淮扬运河与黄河之间有汴渠做缓冲,汴渠在洛阳附近接入黄河,不仅过水泥沙被汴渠吸附,而且这里土质坚实、堤岸高厚,汴口易于控制。北岸从支流沁水出入黄河,黄河水位低于支流,不会倒灌河北运河。元代河漕虽然在淮安切过黄淮,但南船翻坝车盘入黄淮,黄河不会倒灌运河,也可持续。而明清河漕是过闸直入黄淮,且运行于黄河入涡百多年,河水渐欲东去北冲期间,尤其嘉靖初黄河干流直接在淮安入淮后,黄、淮、运三河交会清口,超越中国江河水情许可和水利技术承受能力过多。加上吏治贪墨积重难返,河漕不可持续弊端暴露,前代量超越光环逐渐暗淡,质蜕变带来的治河通漕麻烦让社会不堪重负。

  • 标签: 明清 河漕 质变
  • 简介: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金融市场遭到破坏和失序,上海金融业为自身基本权益及行业生存,也为市场稳定和尽可能减少同业与客户损失,围绕金融市场秩序重构各个方面,与日伪当局进行了折冲交涉,其中虽然有过妥协、退让乃至合作,但也不乏拒绝和抗争。整体而言,上海华商金融业是日伪统治下的受难方,对于他们的历史评价,应力求客观公允。

  • 标签: 太平洋战争 上海金融业 市场秩序 日伪统治
  • 简介:唐史研究历来偏重唐前期,对于中后期关注不够,不过这一现象近年来多有改观。就专著而言,先有谭凯(NicolasTackett)关于世族衰亡的专著,后有陆扬对于晚唐清流文化的阐发。~(1)前者关注的是魏晋南北朝以来世家大族在晚唐的消亡问题,认为黄巢(?~884)之起,特别是对长安的占领和屠杀从肉体上摧毁了这一阶层。后者主要从对唐代中后期世族中潜行的清流文化的揭示,看其政治文化在唐后期五代的赓续问题。

  • 标签: 唐帝国 诸侯 重构 危机 政治文化 魏晋南北朝
  • 简介:对民族博物馆文物陈列的本质以及艺术进行研究,能够对民族博物馆陈列的深刻含义进行正确认识。基于此,本文将对民族博物馆文物陈列的原则进行简单介绍,并对民族博物馆陈列的本质进行研究,其中主要包括展示民族文化、知识与感情相融合以及人文情怀的展现三方面内容。接着对民族博物馆文物陈列的艺术进行分析,主要包括艺术创作与艺术实践相结合、艺术展示多样化以及促进经济发展三方面内容。

  • 标签: 民族博物馆 文物陈列 人文情怀
  • 简介:《四库全书总目》于《崇文总目》一书下标注其底本为"《永乐大典》本",后来学者多信其说,误以为《四库全书》本《崇文总目》为从《永乐大典》中所辑出。本文根据提要及翁方纲提要分纂稿等材料证明《四库》本《崇文总目》为主要从《欧阳修集》和《文献通考》辑出,与《永乐大典》并无太大关系,翁方纲当时也并不认为其辑本为"《永乐大典》本",今本《总目》标注当为失误。

  • 标签: 四库全书总目 崇文总目 翁方纲 永乐大典本
  • 简介:1988年第4期发表了郑会欣先生的<"中美航空密约"辨析>一文,通过对中、美档案记载,时人回忆录以及密约内容进行剖析,认为1933年7、8月间的"中美航空密约"是日本方面虚构的.但对日本方面为什么要编造这一谎言?其根本原因何在?将达到何种目的?由于缺乏日方资料而未加以诠释.本人有幸接触到了日本外务档案,且辅以中日报刊等资料,试对此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

  • 标签: 1933年 “中美航空密约说” 中国 美国 抗日战争时期 历史背景
  • 简介:由李洪志所导演的法轮功痴迷者所制造的“1·23”自焚事件,更进一步暴露了法轮功邪教组织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的罪恶本质。这一事件是李洪志及其自焚事件的幕后指使者精心策划的,并非偶然。它以其特殊的时间(新世纪的第一个春节,中国加入WTO和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前夕)、特殊的地点(中国首都的象征天安门)、特殊的群体(妇女、少

  • 标签: “法轮功” 邪教本质 李洪志 邪教组织 “法轮大法” 抗日战争时期
  • 简介:洁净表达不仅仅是一种心理感受,而且是人类对秩序结构的一种追求,以"洁"与"不洁"所构建的分类准则也可以成为判断秩序结构是否良好的一个参考标准。然而,洁净的空间经常面临来自不洁之物有意或无意的威胁,因此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预防或者消解这种威胁也就成为许多民族传统上追求良好秩序结构的一种外显形式。侗族传统民居场域空间内也存在类似的洁净诉求,并且主要通过两种形式——净化与禳解表达出来。虽然两种形式在目的、内涵、仪式过程等方面都有差异,可是它们却共同构成了维持一个完整的洁净民居空间所需的行动策略,体现了侗族对秩序结构的美好愿望。

  • 标签: 侗族 传统民居 净化 禳解 洁净
  • 简介:以往的研究往往从国别史出发,将东亚思想史分割成日本思想史或中国思想史等,笔者在本文中,立足于东亚文明的视野,指出日本在德川时代中期发生了思想典范的转换,进而认为这一转换不仅是明治维新,也是中国革命的思想源头。本文先从获生徂徕的思想背景与经历出发,然后以他的成名作《蘸园随笔》为中心,从重新定位知识与宗教、他提出的'大知'与'大心'的用语、议题的展开等三个方面,分析徂徕重构理学的过程,最后在结语中强调了徂徕对东亚文明现代转型的思想贡献。

  • 标签: 园随笔 徂徕 徕理学
  • 简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记》和加缪的《堕落》均是对人之存在的探索。在两部作品的主人公寻求承认的过程中,不同的价值准则在内心产生了冲突,造成了其性格中的双重性。这种寻求承认的过程,实际上是他们的虚荣和自我扩张的欲望的表现。虚荣扭曲了主人公与现实的关系,使他们无法认识到个体的存在总是与世界及他人联系在一起的。因双重性而消解的主体只有打破虚荣的牢笼,摆正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才能修复自我的裂痕并重构自我。

  • 标签: 《地下室手记》 《堕落》 自我双重性虚荣
  • 简介:明清交替之际,南海疍民为摆脱自身的“贱民”命运,进行身份重构,琼州海峡北部水域疍民多采取武力方式,而其南部地区疍民多以诉讼方式进行。因所采取的方式不尽相同,在国家政策、地方习俗和疍民之间长时段的互动过程中,该群体产生明显的分层,海北的疍民身份日益固化,海南疍民则向“编户齐民”方向发展。

  • 标签: 疍民 身份重构 分层流动
  • 简介:吐谷浑与现代土族的族源联系在学术界尚存分歧,主要分歧点有以下几点:古代的吐谷浑人是否是现代土族的主体民族或族源来源之大部?历史上的吐谷浑国立国历经三百五十多年,吐谷浑国是否是以土族先祖为主体的部族国家?唐末,吐谷浑国被吐蕃灭亡之后吐谷浑人分散四处,甘青故地是否仍有吐谷浑人的遗留族群?上述的疑问,成为解决土族族源争论中的关键点。至于土族究竟与吐谷浑人、霍尔人抑或蒙古人是“源”还是“流”的关系?它们是直接的族源承接,还是仅仅就是间接的族体间的融合?上述的诸多疑惑需要学术界采用更为有效的方法,如考古学、体质人类学与历史学等多学科相结合,尝试进行整合性研究,应该是将来的发展趋势。

  • 标签: 土族族源 吐谷浑 霍尔 族群认同 话语权 象征
  • 简介:传统宗教学理论对宗教的研究多徘徊在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等精神领域内很难有所突破。但是近年来,学者们发现宗教及其信仰活动其实是一个完全的市场行为,即是说它是一个宗教产品的营销和供求市场,宗教的全部表现方式的总和与市场经济形式下的产供销全部环节的总和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因此,从经济人类学的视角来看:当下宗教及其信仰活动仍然存在的根本动因来自其世俗的根基,宗教具有经济本质属性。在宗教是有市场的前提下,作为宗教体系和制度所追求的最大目的是宗教经济租,进而纠正至今对马克思关于宗教本质著名论断的解释性误读,证明马克思的论断是正确的。

  • 标签: 宗教经济租 宗教及其信仰 宗教本质 经济行为 马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