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画家吴冠中曾创下中国当代画家的历次之最:他被收藏的水墨画《高昌遗址》在1989年的拍卖中,以一百九十七万元港币售出,开创了中国在世画家国际画价的最高纪录。1992年,大英博物馆推出吴冠中个人画展,这是该博物馆第一次为中国画家举办展览。这一消息见诸国内外各大报端。现在公认的评论这样评价吴冠中:他为中西方绘画艺术的融合开辟了一条道路。2006年12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举办了《吴冠中新作展》,八十七岁高龄的吴冠中偕夫人到展厅观看。吴冠中的新作大大不同于他擅长并且闻名于世的风景画,而是将中国汉字画进了自己的作品中。通过这些作品,吴冠中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悟:《羊肠道》,那是他在东西方艺术的夹缝中踏出的小路;《芒刺》讲述他曾被美术界视为异类的辛酸。如今的吴冠中誉满全球,作品卖出天价,但回首一生,他也曾经历了多年不得志的无奈与压抑。
简介:七曜术在早期经过中亚、西域一带传入中原,不免染上这一地区的色彩。对于此事,如要进行深入确切的探讨,恐怕不得不求助于数理天文学的方法,但由于史料等方面因素的制约,迄今尚近于空白。而就较为表面的层次言之,则已有若干有力的证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关于七曜值日的各种译名。这些七曜值日的“胡名”,通过汉字音译转写而保存下来。它们最早起源于何时,至今无从详考。今人的考证只能从唐代译成的《宿曜经》(全名《文殊师利菩萨及诸仙所说吉凶时日善恶宿曜经》)出发。《宿曜经》卷下载有“诸国人呼七曜”之名,包括“胡”、波斯、天竺诸语对七曜名称的音译;伯希和、沙畹认为所谓“胡”指康居,故以康居语求出其对音。这里将《宿曜经》所录各语音译、伯希和与沙畹所求得的康居对音,以及三种敦煌七曜术文献中所用的七曜名称,列成一览表如下:
简介:众所周知,传世的明太祖朱元璋画像呈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容貌,对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自明朝以来即有种种猜测,如谈迁"疑像"说等。其实,为朱元璋"易容",其子成祖朱棣是主要推动者。因朱棣信奉相人术,相学不仅被他用来自证其篡夺具有天命,也成为永乐朝重新阐释"开国"历史的主要工具,朱元璋的历史活动被加进许多神异的元素。随着朱元璋传说的大量衍生,其容貌也被一些符合相理的奇异符号所改造,乃形成一副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异像"。这也证明,相学成为当时社会各阶层认知世界、解读历史的一种基本方法。在此背景下,一些著名的相士,如袁珙、袁忠彻父子,活跃在政治舞台上,为我们观察明代前期的历史,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视角。在当时的政治生态和话语环境下,相人术成为一种标准,在选官、用人、立嗣等方面起着重要的参考作用,甚至在一些重大的政治决策中,相术也发挥了特有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