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1 个结果
  • 简介:中国建筑,作为一个独立的体系在汉朝已经形成,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完整保留着体系的基本特征,并遗存了成就辉煌的文物建筑,建筑文化在世界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西方建筑的精神内核,是被古希腊哲学家视为宇宙本源的几何学。中国建筑的精神实质,乃我们视为宇宙本源的道,建筑文化的精髓在于天人合一之精神,崇尚自然,厚德载物,注重人、建筑和环境的交融。近代的百年屈辱和国人疑古、贬古、崇洋的思潮,造成了建筑文化的断裂和空前的危机,我们要汲取文物建筑的营养,继承传统并吸收世界一切文明成果,重构中国建筑文化,创造建筑的中国气派。

  • 标签: 文物建筑 建筑文化 危机 重构
  • 简介:重构社会控制体系,完善、加强对社会失范行为的社会控制,是建设当代和谐社会的基础性任务。壮族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先进理念,为社会控制体系的重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构建新的社会控制体系的过程中,应注意充分利用传统法律文化的本土资源以及国家赋予的自治权和立法权,注重从当前壮族社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出发,来制定适合壮族实际情况的法律、法规,为当代壮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 标签: 壮族 社会控制体系 重构 和谐社会建设
  • 简介:周初周武王、周公、周成王以解决殷商内外服问题为契机,从总结夏商周社会治理经验出发,努力探寻建立稳固新秩序的良策。考察周初周王朝治理殷商内外服势力的策略演变,可得见周初社会治理模式重构的历史进程,以及商周间制度的承袭与变革。

  • 标签: 周朝 社会治理模式 以史为鉴
  • 简介:独立后,民族认同构建成为塔吉克斯坦国家建设的重中之重。塔政府利用历史重构的语言、种族起源、重新书写族史(国史)、举办纪念活动、树立雕像等措施构建民族认同,将历史的时间与空间融合于一体。从菲尔多西到萨曼王朝再至雅利安文明,旨在团结国内各民族,提升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塑造多元民族意识,应对现代性挑战。

  • 标签: 塔吉克斯坦 民族认同 历史重构
  • 简介: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金融市场遭到破坏和失序,上海金融业为自身基本权益及行业生存,也为市场稳定和尽可能减少同业与客户损失,围绕金融市场秩序重构各个方面,与日伪当局进行了折冲交涉,其中虽然有过妥协、退让乃至合作,但也不乏拒绝和抗争。整体而言,上海华商金融业是日伪统治下的受难方,对于他们的历史评价,应力求客观公允。

  • 标签: 太平洋战争 上海金融业 市场秩序 日伪统治
  • 简介:唐史研究历来偏重唐前期,对于中后期关注不够,不过这一现象近年来多有改观。就专著而言,先有谭凯(NicolasTackett)关于世族衰亡的专著,后有陆扬对于晚唐清流文化的阐发。~(1)前者关注的是魏晋南北朝以来世家大族在晚唐的消亡问题,认为黄巢(?~884)之起,特别是对长安的占领和屠杀从肉体上摧毁了这一阶层。后者主要从对唐代中后期世族中潜行的清流文化的揭示,看其政治文化在唐后期五代的赓续问题。

  • 标签: 唐帝国 诸侯 重构 危机 政治文化 魏晋南北朝
  • 简介:洁净表达不仅仅是一种心理感受,而且是人类对秩序结构的一种追求,以"洁"与"不洁"所构建的分类准则也可以成为判断秩序结构是否良好的一个参考标准。然而,洁净的空间经常面临来自不洁之物有意或无意的威胁,因此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预防或者消解这种威胁也就成为许多民族传统上追求良好秩序结构的一种外显形式。侗族传统民居场域空间内也存在类似的洁净诉求,并且主要通过两种形式——净化与禳解表达出来。虽然两种形式在目的、内涵、仪式过程等方面都有差异,可是它们却共同构成了维持一个完整的洁净民居空间所需的行动策略,体现了侗族对秩序结构的美好愿望。

  • 标签: 侗族 传统民居 净化 禳解 洁净
  • 简介:以往的研究往往从国别史出发,将东亚思想史分割成日本思想史或中国思想史等,笔者在本文中,立足于东亚文明的视野,指出日本在德川时代中期发生了思想典范的转换,进而认为这一转换不仅是明治维新,也是中国革命的思想源头。本文先从获生徂徕的思想背景与经历出发,然后以他的成名作《蘸园随笔》为中心,从重新定位知识与宗教、他提出的'大知'与'大心'的用语、议题的展开等三个方面,分析徂徕重构理学的过程,最后在结语中强调了徂徕对东亚文明现代转型的思想贡献。

  • 标签: 园随笔 徂徕 徕理学
  • 简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记》和加缪的《堕落》均是对人之存在的探索。在两部作品的主人公寻求承认的过程中,不同的价值准则在内心产生了冲突,造成了其性格中的双重性。这种寻求承认的过程,实际上是他们的虚荣和自我扩张的欲望的表现。虚荣扭曲了主人公与现实的关系,使他们无法认识到个体的存在总是与世界及他人联系在一起的。因双重性而消解的主体只有打破虚荣的牢笼,摆正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才能修复自我的裂痕并重构自我。

  • 标签: 《地下室手记》 《堕落》 自我双重性虚荣
  • 简介:明清交替之际,南海疍民为摆脱自身的“贱民”命运,进行身份重构,琼州海峡北部水域疍民多采取武力方式,而其南部地区疍民多以诉讼方式进行。因所采取的方式不尽相同,在国家政策、地方习俗和疍民之间长时段的互动过程中,该群体产生明显的分层,海北的疍民身份日益固化,海南疍民则向“编户齐民”方向发展。

  • 标签: 疍民 身份重构 分层流动
  • 简介:吐谷浑与现代土族的族源联系在学术界尚存分歧,主要分歧点有以下几点:古代的吐谷浑人是否是现代土族的主体民族或族源来源之大部?历史上的吐谷浑国立国历经三百五十多年,吐谷浑国是否是以土族先祖为主体的部族国家?唐末,吐谷浑国被吐蕃灭亡之后吐谷浑人分散四处,甘青故地是否仍有吐谷浑人的遗留族群?上述的疑问,成为解决土族族源争论中的关键点。至于土族究竟与吐谷浑人、霍尔人抑或蒙古人是“源”还是“流”的关系?它们是直接的族源承接,还是仅仅就是间接的族体间的融合?上述的诸多疑惑需要学术界采用更为有效的方法,如考古学、体质人类学与历史学等多学科相结合,尝试进行整合性研究,应该是将来的发展趋势。

  • 标签: 土族族源 吐谷浑 霍尔 族群认同 话语权 象征
  • 简介:当代壮族布洛陀信仰的重构,在其世俗化建构的表象下,其重建、复兴、重释、变异等过程都是在心灵传承机制的整合作用下进行的;壮族布洛陀信仰的重构,对后现代语境中民族传统信仰的复兴与重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理论与实践,具有启示和典范作用。

  • 标签: 布洛陀 信仰重构 内在机制 意义与反思
  • 简介: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土族族源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止过,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在认识方面也逐渐趋于一致,达成一些共识。逮至2002年土族学者吕建福教授的《土族史》问世,在土族族源的认定方面便似尘埃落定。这主要是缘于《土族史》重视和梳理了半个世纪以来的重要研究成果,凭借坚实的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等学科的基础,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科学的追溯考证,提出令人信服的结论,使得《土族史》具有了学术上的权威性。土族源于吐谷浑的结论,不仅为青海土族研究会所采纳,也为广大土族群众所接受。实践证明,土族族源的认定,对挖掘土族历史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和凝聚力,推进旅游产业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土族学者祁进玉先生近期出版《历史记忆与认同重构》一书,重新拾起土族族源认定的话题。作为学术问题,什么时候都可以研究和探讨,只要探讨的价值取向正确、探讨的方法得当,自然是应该鼓励的,也会有一定的收获。祁进玉先生的专著出版之后,引起学界的一些反响,本刊特刊载桑吉仁谦、程起骏、任玉贵等的文章,自然是学术上的一种回应。本刊无意由此再引起一轮土族族源的争论,只是倡导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理性的学术氛围,以期呵护学术领域应有的体面和尊严。

  • 标签: 土族族源 历史记忆 重构 《土族史》 新中国成立以来 学术态度
  • 简介: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5年出版的徐凯教授新作《满洲认同“法典”与部落双重构建——十六世纪以来满洲民族的历史嬗变》一书,是近些年来少见的一部开拓性的清史力作。该书以《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以下简称《通谱》)为基础研究蓝本,参照《皇朝通志·氏族略》、《钦定八旗氏族通谱辑要》和《钦定八旗通志·氏族志》等经典进行对比研究,突破了满学研究,特别是清前史研究中诸多难解之题。

  • 标签: 八旗满洲 开拓性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重构 部落 法典
  • 简介:三亚回族具有独特而鲜明的社会文化特点,但在以"现代化"为目标的社会发展层面,三亚回族社区与周边的社区乃至中国大陆其他地方的社区具有同质性。本文将分析国家与市场对三亚回族社会关系的影响,并考察三亚回族运用自身社会文化资源对社会关系的调适和重构,从而回应现代社会个体、群体与现代社会的关系的问题。

  • 标签: 三亚回族 非正规经济 社会关系 调适与重构
  • 简介:少数民族旅游特色小镇是少数民族村寨特色的集中展示地,是少数民族文化内涵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地区,具有重要的社会、历史、文化、经济等价值。基于此,文章以空间生产理论为基础,以平等侗寨的旅游特色小镇创建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旅游特色小镇的文化空间重构,为少数民族文化的现代生存和健康发展恢复适宜的空间环境,以提升少数民族的文化自觉精神,实现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从而造就我国少数民族旅游特色小镇文化空间发展的理想路径与模式。

  • 标签: 空间生产 文化空间 空间重构 特色小镇 平等侗寨
  • 简介:关于中国土族的认别与族源问题,我原以为早已解决。但是,最近拜读祁进玉先生的巨著《历史记忆与认同重构》,副题:《土族民族识别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一书后(为行文方便简称《重构》),才知中国土族的认别与族源问题,在祁教授的文化视野中,尚处在重新识别和重新构建的门槛上。在《重构》一书中,祁教授对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识别认定工作,从根本上提出了质疑并加否定。在《绪论》中写道:中国也从部族国家进入公民国家,众多的少数民族群体在现代国家政治整合的进程中纷纷由部族共同体进入民族共同体的行列,那么理应是自然过渡的共同体被人类社会历史的命运彻底打乱了自然演变的步伐,从而演变为政治过渡,这种过渡究竟省略了中间的什么环节?

  • 标签: 民族识别 土族族源 《重构》 历史记忆 新中国成立 民族共同体
  • 简介:江南三大名楼之一黄鹤楼,因历史机缘,不仅是一座城市的地标,更成为一个不断被阐释和改写的文本.王朝兴亡和名人造访,为这个文化文本不断注脚.抗战爆发后,拥有众多典籍资源的黄鹤楼被国民政府用作构建集体记忆和激发民族主义的场所.武汉陷落后,日本为实现长期占领,又对黄鹤楼构建起来的记忆标准进行消解,然而效果却不大明显.中日之间围绕黄鹤楼展开的记忆之争,显示了权力无孔不入的特点,揭示了记忆存在一种“操纵机制”.权力通过强化、消解甚至是创造出某种记忆来强化民众的集体记忆,从而推进民众对政权合法性的认同.

  • 标签: 黄鹤楼 集体记忆 权力重构
  • 简介:历史记载的“方腊”在《水浒传》中因为艺术加工的原因出现了传承、类误与膨胀等三种类型的继承与演化。而方腊民变在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成全“梁山泊好汉”忠义的需要及《水浒传》故事情节的安排是出现继承与演化的原因。归根到底则是作者的政治立场所决定的。历史史料在文学创作中被重构

  • 标签: 文献 水浒传 方腊
  • 简介:钱茂伟著《史学通论》是一部在新时代的教育理念与史学理念指导下,力图通过新的理解方式建构而出的、能反映本世纪初十年学术水准的通识教育读本。该书聚焦于以小历史为核心的公众史学,并以此为重心建构知识系统,反映出公民时代大众史观的觉醒。由小历史而大历史,由历史书写而历史研究,由史学实践而史学理论,《史学通论》建立起一种内涵与功能更为全面的普遍历史学,建构了一种与公众生活更加贴近的史学概论知识体系。

  • 标签: 史学概论 史学通论 公众史学 小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