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7 个结果
  • 简介:19世纪70—80年代清政府面临几次边疆危机。其中1880—1881年中俄伊犁危机,两国交涉签订《圣彼得堡条约》,虽然清政府对俄赔偿数目增加到900万卢布,俄国的商业特权也得到增加,但俄国愿意把所得的土地大大减少,总比《崇约》对清有实利。1880—1885年中法越南交涉,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内容规定越南为法国的保护国,中国修建铁路须同法国人

  • 标签: 交涉 清政府 边疆危机 圣彼得堡 年代 伊犁
  • 简介:在滇案交涉中,李鸿章始则积极关注,继则奉旨就近在津会商,终以全权身份主持订约。虽然他借助以夷制夷的外交策略促成了案件的议结,但进退两难的处境以及在一些重要问题上的复杂矛盾心态,使其在交涉过程中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妥协性大大超过了抗争性。另一方面,滇案交涉中李鸿章体现出的外交认识与策略,对其日后的外交活动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 标签: 滇案交涉 李鸿章 总理衙门 威妥玛
  • 简介:英国出于其殖民利益的需要,意欲染指西藏,作为缓冲地带。因而中英在西藏问题上的冲突不可避免。如何既能维护中国在西藏的主权,又能协调战时中英关系,防止中英关系恶化,成为摆在宋子文面前的一个棘手问题。在康印公路交涉中,宋子文为保障我国国际交通线的畅通殚精竭虑。在一九四三年西藏危机交涉中,宋子文凭借其出色的人格魅力和高超的外交才智,纵横捭阖,成功地维护了中国对西藏的主权。

  • 标签: 宋子文 抗战时期 康印公路 西藏危机 交涉
  • 简介:1929年9月,中国留日学生为反对国民政府收回中东铁路、声援苏联,在东京参加日中朝三方联合发起的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示威游行,遭到日本警察的大肆逮捕,史称东京事件。事件发生以后,中日之间进行了频繁地交涉。期间,国共两党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措施。国民政府以区别对待的方针,坚持外交手段谋求日方释放逮捕的国民党员和一般留学生,并将其中的共产党员设法引渡归国、依法惩办。其将政党利益高于国家权益的做法,实为此次交涉之贻误。与此同时,中共为声援在东京被捕的党员和留学生,在国内的主要城市发动群众示威游行,客观上起到了声援苏联、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作用,国内舆论对中日交涉又增加了砝码。然而,东京事件是为保卫苏联而发动,忽略了自身的国家利益,是对共产国际盲从的表现。

  • 标签: 东京事件 国共两党 国民政府 中日交涉
  • 简介:<正>19世纪20年代,中国民族主义运动不断高涨,帝国主义国家惶恐不安.英帝国主义如坐针毡,为保护其在华利益,采取了新的对华政策.1926年12月18日,英国发表对华新政策的备忘录,声明“情愿将修改条约问题,及其它尚悬未决之问题,俟华人自己立有政府时,即行与之交涉”.

  • 标签: 蒋介石 香港问题 英国政府 中国收复香港 废除不平等条约 租借地
  • 简介:  1900年6月17日中国清政府与列强之间的战争正式爆发.紧接着,慈禧召集"御前会议",下令颁布.一个女人以惊人的胆量,一改昔日软弱无能、投降卖国的形象,不顾国家实力,匆忙向列强发布战争动员令,让人委实难以理解,结果也可想而知.……

  • 标签: 交涉内情 国际交涉 庚子赔款退款
  • 简介:沪案交涉是由执政府担当的,但执政府为延长其政治生命,只知利用五卅运动中的“民气”以对内.并没有真正谋划沪案交涉,导致交涉主张不统一,交涉策略不明朗.交涉步骤不一致;同时。各外交官员在开展外交时也进行“内争”,相互推诿卸责,导致沪案交涉延宕;江苏地方官员和各派军阀也以外交之名,与中央一起争夺上海地盘;此外,沪案发生时,上海无军政大员负责的现状也影响到了沪案交涉的开局。这些才是沪案交涉无功而终的主要原因。

  • 标签: 沪案 交涉 执政府
  • 简介:卢沟桥事变爆发后,英国因其自身在远东实力不足,迫切希望与美国采取联合外交行动,抑制日本。美国在远东利益较少,且受国内孤立主义影响,只同意英美各自对日采取平行的外交行动。以下一组外交函电①反映了中日战争爆发初期英美不同政策、立场以及英国在中国、日本之间交涉的大致情况。

  • 标签: 英美交涉 联合外交行动 平行外交行动
  • 简介:自从葡萄牙殖民者于16世纪采用欺诈手段攫取了澳门以后,明清两朝政府就为澳门问题与葡萄牙政府展开了漫长的交涉。1910年10月,葡萄牙国内爆发了革命,帝制被推翻,成立了葡萄牙共和国。翌年10月,中国也爆发了辛亥革命,结束了满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本来,彼此的革命使中葡两国由专制政体变为民主制度,双方在处理澳门问题上应该有了较多的共同语言。可葡萄牙共和国虽政体变了,对澳门问题的观点却未改变,想继续占有澳门。1913年,葡萄牙公使向北京政府递交照会,请求划定澳门界址。次年中国外交部就此事同葡使进行谈判。由于葡人坚持1909年在香港谈判时所提出的扩张要求,双方未能达成协议。1919年,葡澳当局

  • 标签: 澳门问题 民国时期 收回澳门 葡萄牙 广东国民政府 省港罢工委员会
  • 简介:绪言《三厨经》是以道教经典《五厨经》为基础撰出的佛教伪经。赖敦煌遣书和日本古写经的发现,这部曾经亡佚的经典得以重现于世。本经被发现之後,由於其中强烈的道教因素而获得了不少学者的关注。但前贤的研究往往以相对静态的视角分析其中的佛道教因素。

  • 标签: 交涉 佛道 道教经典 敦煌
  • 简介:偿还债务是20世纪30年代中美经济关系的重要部分.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随着中美新关税条约的签定,美国立即将整理中美债务提到议事日程上,处理庚子赔款欠款就是其中内容之一.在是否同意延期偿还庚款问题上,中美之间经历了一系列的交涉.在日本侵占东三省、中国财政状况不佳的情况下,美国拒绝中国暂缓支付庚款,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 标签: 1933年 偿还 交涉 延期 20世纪30年代 中美经济关系
  • 简介:近代上海电报网络的发展先后经历了租界电报线的架设、海线的铺设和海陆线的连接三个过程,清政府的消极防御反造成电信主权不断丧失。在设立津沪电报总局自主开展电报建设后,电报局领导者利用外洋电报公司的矛盾收回淞沪陆线,从而使上海陆地电报通信权得以维护。电报通信权的交涉过程促使清政府的观念逐步转变,反映出中国近代企业在推动近代化方面的作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应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 标签: 电报通信权 上海 近代化
  • 简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英国和中国围绕香港的战后地位问题展开激烈斗争.美国政府支持战后由中国收回香港主权.罗斯福总统为此作出许多外交努力.英国拒绝战后将香港主权交还中国.这样,蒋介石将希望完全寄予美国的支持上.但是在战争结束前夕,美国与苏联开始进行冷战,美国需要英国的支持,因此放弃了原来的政策.其结果是英国在战争结束时重新占领香港.

  • 标签: 第二次世界大战 蒋介石 英美 香港地位
  • 简介:<正>引言1004年,因澶渊之盟,契丹(辽,以下只称为契丹)和宋(北宋,以下只称为宋)进入和平关系。以后两国间保持了历史上少见的百年安定状态。但是,此间在边境附近也有过小规模的冲突,此外,两国间的和平关系也几度出现危机。这就是1040年代的增币交涉和本文所关注的1070年代的代北地界交涉(下文中所言地界交涉,即指1070年代的代北交涉)。通常把此次交涉称为"画界交涉",但本文则仍沿用史料中的用语称为"地界"。本文中所言代北地区,在下文中加以说明,因为此次交涉中争执地点与周边的界线是模糊的。

  • 标签: 契丹人 乙室部 澶渊之盟 宁化军 代北 《辽史》
  • 简介:本文通过分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英国等列强于1912年至1913年期间所进行的善后大借款交涉,进而探讨英国对华政策的若干特质。英国政府参与善后大借款的主要目标之一为强化袁世凯政府对中国国内的控制。由于该目标的对象为中国国内政局,因此在借款交涉的过程中,英国政府的决策深受朱尔典公使等"英国驻华现场人员"(驻华外交官等人员)的影响。该次借款并非仅为外交交涉,同时亦牵涉北京政府内部政局的演变,观察中国内政的英国现场人员因深恐袁世凯政权崩溃,进而在借款条件上做出让步。总而言之,英国对华政策企图影响中国国内政治,但它反而深受中国国内政治的影响。

  • 标签: 北京政府 对华政策 朱尔典 国内政治 四国银行团 中国国会
  • 简介:清朝嘉庆年间,俄国政府为取得在华利益,任命戈洛夫金为全权大臣,率团前往中国,欲与清政府商议双方贸易往来等相关事宜。在俄方看来,这就是两国之间的一次平等的外交往来,但是清政府则视俄国使团为朝贡使团。双方认识上的巨大差距,引起了外交礼仪之争。尽管俄国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告诫戈洛夫金要尽量忍让,但是在俄国使团是否应在库伦行三跪九叩礼的问题上,双方发生了争执。最终清政府以戈洛夫金傲慢无礼,拒绝其进京,将其遣返回国。本文利用中俄两国的原始档案,对这一事件的始末做详细的阐述,从中可看出中俄两国对待此事的真实意图及做法。

  • 标签: 嘉庆时期 俄国使团 礼仪之争 戈洛夫金 蕴端多尔济
  • 简介:中国铁路的历史,开始于清代末年。大概在光绪年间,中国铁路已经有了不少线路,但大多是外国投资修建的,民国后逐渐赎回路权。拿北京来说,常用的火车客站有三个,一个是东车站,一个是西车站,一个是西直门车站。东西两个车站非常近,就在前门的两侧:西车站稍微往西一点儿,基本上是现在北京市供电局对面那个位置.

  • 标签: 中国铁路 民国 光绪年间 外国投资 北京市 车站
  • 简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北京政府宽待在华德侨,引起协约国方面的不满。大战结束后,英国为彻底扫除德国在华势力,力促北京政府遣送全部德侨。北京政府出于人道主义和实际需要,计划对部分德侨免予遣送,遭到英国外交官员的阻挠和在华英侨的反对。北京政府遣送德侨的具体工作也一再受到英方的干预。但由于中国朝野人士的帮助以及巴黎和会后遣送计划的变更,大量德侨最终得以留在中国,这对战后中德关系乃至整个东亚国际关系格局都具有深远影响。

  • 标签: 北京政府 德侨 遣送 英国 交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