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1988年,河北省博物馆举办了“河北民俗展”。这个展览力图在有限的空间内,展现清末民初河北中下层人民在衣食住行、礼仪风尚、吉庆娱乐、民间艺术等方面丰富多彩的习俗,在河北省尚属首次。这个展览在陈列形式上做了新的探索,一改过去那种版面文字介绍,橱内文物陈列的旧俗套,而采用了复原的形式,变陈列为景物交融的民间市井,各种民间工艺、民间礼俗用品、店铺招幌等琳琅满目,使观众有一种新奇与身临其境的感觉。寿俗是陈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笔者所知,目前在一些民俗陈列展览中,大多是婚丧嫁娶之类,而对寿俗的介绍实属凤毛麟角,极为少见。为此,笔者在展览的筹备过程中查阅了大量的民俗资料,也走访调查了不少民间祝寿习俗,从而认识到,寿俗在民俗研究中所占的位置是不应被轻视的。我们中华民族从历
简介:寿康宫始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二月,竣工于乾隆元年(1736年)十月,是乾隆皇帝即位后专门为其生母崇庆皇太后建造的颐养之所。从乾隆元年十一月住进寿康宫,直至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正月辞世,崇庆皇太后一共在这里度过了42年。继崇庆皇太后之后,寿康宫先后有6位主人,依次是乾隆帝的婉妃陈氏、颖妃巴林氏,嘉庆帝的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道光帝的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同治帝的敦宜皇贵妃富察氏、敬懿皇贵妃赫舍里氏。寿康宫作为清代重要的皇太后宫,见证了乾隆盛世直至清末内忧外患的局面。在这座院落里,既有体现皇太后母仪天下的各类隆重仪典,也有体现笃信藏传佛教而礼佛写经的日常,更有体现太后与皇帝母子关系的闲叙家事国事、同喜同忧的亲情。
简介:在目前所见的青铜铭文上,"寿"字的出现率甚高,共见六百余次,其字形的异体均有五种。从这五种的字形年代不同,或许可以表达"寿"的形成脉络。本文从两周金文和战国简文搜集一切"寿"字的字形,重新探讨该字的结构与形成的历史。本文认为,"寿"字是殷周之际从"神"字衍生的字体,以表达天神所能赐予的寿命。商文明的信仰传统,乃是通过神兽吞吐神杀的方式,以期获得天上的神性之新生,即通过神杀手段避开自然生物必经的死亡过程,进而得到由神所产生的永生。早期社会观念中,老死病死者将变得永远脆弱无力,身强力壮时期被杀者,反而能在永生中保留身强力壮,所以"寿"并不被视为理想美德。但是从殷周交接之际出现"寿"字可知,当时社会已不再怕老弱,反而把"老"视为被神保祐的依据。古代思想传统中将老年视为德性的观念,实滥觞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