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正>一、川、黔两地崖葬的分布与时代四川的崖葬的分布和时代,在《四川悬棺葬》、①《川东峡江地区的崖葬》、②《我国西南地区和东南地区的悬棺葬之间的关系》③等文章内皆有详细的论述。根据上述文章,大体可以知道四川的崖葬主要是分布在长江、金沙江及其支流的溪流沟谷畔。目前还存崖葬遗迹的主要是川东的奉节、巫山、巫溪三县④,川南的宜宾、高县、珙县、兴文、筠连等县⑤。文献记载有崖葬遗迹的是川东的巫溪、奉节、云阳、黔江,川南的南川、泸县、合江、綦江、彭水、秀山、高县、珙县、兴文、筠连等县以及中江、简阳⑥。年代则从川东的约当于战国时期渐次到川南的明代万历年间⑦。目前发现的贵州崖葬遗迹主要在黔东北的松桃、岑巩,黔北的桐梓,贵阳的花溪,安顺地区的
简介:所谓梅瓶,是造型为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的一种瓶式,因其瓶体修长,故亦称“经瓶”。由于口小只能插一梅枝而得名梅瓶。梅瓶的品种自唐创烧以来,作为一种传统的瓶式,各时期均有多个窑口烧造出品种丰富的器物。五代越窑梅瓶的特点是一般偏矮,长颈,多小口外卷,底部较小。宋代的磁州窑梅瓶是当时典型的名贵品种。宋代梅瓶形体修长秀丽,小口外翻,短颈瘦肩,圈足细小。元代梅瓶丰满圆润,清秀挺拔,肩部溜圆,比宋代丰满,圈足比宋代放大,外撤。明代梅瓶,颈部细、直而较长肩部超宽渐平直,圈足更大。至清代肩部更加平直,因形状造型比例不当,给人以不谐调、不完整的感觉。各时期的梅瓶造型中,元明梅瓶的造型尤为精巧,更胜一筹;尤其明代梅瓶的烧造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简介:木俑源于战国楚地。汉代木俑集中出土于四个区域,以甘肃为代表的河西地区,以四川、两湖和江苏为代表的南方地区。其中江苏地区出土木俑以扬州、淮安、宿迁、连云港市域为主,类型多样,有仪仗俑、侍俑、伎乐俑以及动物俑。其所代表的文化传承、内涵以及文化属性显示出楚文化的重要影响。江苏汉代木俑制作延续了楚国木俑制作方法,分别是整木雕刻和拼接。木俑线条刻画上,江苏木俑整体偏圆润,楚俑线条方硬。在发饰、服饰等方面,江苏木俑也与楚俑表现出明显差异。在木俑组合与墓主身份上,西汉早、中期木俑以兵士类仪仗俑为主,侍俑为辅,有一定数量的乐舞俑;中晚期以生活类俑为主,舞俑、乐俑基本消失不见,部分汉墓仅出现动物俑。楚俑"镇墓兽"职能在汉代木俑中已经淡化,但不同地区的随葬木俑在随葬位置上具有一定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