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81 个结果
  • 简介:国家文物局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局(文化厅、局)、文管会发出通知,组织开展2005年度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奖励申报、评选工作。此次创新奖励申报范围为在基础性研究,文物保护,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成果推广工作,重大文物保护工程项目,文物保护的管理、标准化和信息化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且为1999年12月31日以后发表、验收完成或成果登记的项目。已获得省部级以上(含省部级)科技奖项的不在推荐范围之内。创新奖设立一等奖和二等奖,其中一等奖不超过2项、每项奖金10万元,二等奖不超过8项、每项奖金5万元。

  • 标签: 技术创新奖励 文物保护 申报工作 科学 国家文物局 技术成果
  • 简介:指南针是我国的伟大发明。王振铎设计的"司南"模型号称是它的雏形。但这一设计全然不合理,其中的勺形器竟然是用电磁铁做的。其所据之《论衡》"司南之杓"一语,实应为"司南之酌",有宋刊本和萧梁·吴均诗为证。"杓"既然是错字,所以建立在这一认识基础上的设计完全落空。"司南之酌"指司南车在地上行驶,与磁勺毫无关系。近来有人认为汉代以前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制造不出指南车,这个看法亦无充足的科学依据。又有人认为"司南之酌"是以磁针和小葫芦瓢组成的水浮指南仪,也只是根据推理提出的想法,无任何考古材料作支持。此类武断和臆测之说,科技史家实应引以为戒。因为在发明指南针这种大事件中,添上一些不实之词,反而会降低其可信性,不利于加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 标签: 司南 指南车 司南之杓 司南之酌 磁针小葫芦瓢水浮指南仪
  • 简介:本文在总结、吸取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对出土文字资料中"画■"的分析为切入点,将出土实物资料中的伏兔、轴饰等作进一步的分析研究,指出部分学者认为"画■"与"轴饰"为一物的观点不确;"画■"仍应从前人之说,指"用来捆缚伏兔的革带"的物品。更多还原

  • 标签: 金文 车饰 画■
  • 简介:濮族的族属关系,尚是个谜团。除《左传·文十六年》孔颖达疏云“濮,为西南夷也”、《逸周书·王会篇》孔晁注云“卜人西南之蛮”外,几乎连濮族族属的模糊迹象都查阅不到。濮人是西南地区的土著居民,在社会发展的阶段中,确实存在。为了破解这个千古之谜,拟由汉字的造型缘由及其音韵再进行探讨。

  • 标签: 濮文化 族属关系 中国 原始宗教 表亲关系
  • 简介:淅川和尚岭楚墓出土的铜器铭文“且埶”二字,以周代铭文表达之惯例,“且”字应表示祖先之“祖”,“埶”字应表“设”。此器应是墓主灵魂所凭依之物,楚、曾等国称之为“祖埶”,依传统的礼俗则可称作“祖坐”或“神坐”,若以“三礼”所载,其应是死者之子为其所设灵魂依凭的“重”,或称“祖重”。在举行丧葬礼仪时,“祖埶”代表死者接受祭奠,最后随棺柩一起葬入墓内。

  • 标签: 和尚岭楚墓 祖埶 祖重 神坐
  • 简介:《论语·雍也》“觚不觚,觚哉!觚哉!”一句因语境模糊令人费解。从考古资料出发,青铜觚是酒器,从商早期出现一直持续使用至西周早期。到西周中期,漆木觚的出现替代了青铜觚。孔子所感叹的觚,可能是漆木觚,亦可能是觯。“觚不觚”表达了他对此器失去殷人风格的失落.对社会变迁的感慨。

  • 标签: 论语 青铜觚 漆木觚
  • 简介:一、上林三官考说异歧之焦点在于第三官上林三官考究之学源远流长,自魏时张晏首启以钟官、均输、辨铜为上林铸钱三官之考后。历千数百年,史界屡见讨论,但未有异歧之说。迄至近现代,学术界方据出土有铭钱范与西汉“钱丞”封泥,核查史料,重新作考。形成数种有代表性的考说。王献唐、

  • 标签: 近现代 学术界 王献唐 考说
  • 简介:姜寨聚落检讨陈雍There一examinationoftheJiangzhaisiteshow:that(1)thefirstandsecondphasesofthesiteallbelongtotheBanpoCulture;(2)thehous...

  • 标签: 尖底瓶 陶器 墓葬 房屋 生产工具 墓地
  • 简介:一、民族文物学的形成民族文物学(1)这个概念,是在我国民族文物工作普遍兴起,尤其是民族文物研究工作逐步深入的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的,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产物.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我国告别过去、开拓未来的转折时期.正是在这个时候,党的民族政策得到恢复和落实,我国的民族工作进入了又一个黄金时代,民族文物、民族博物馆事业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和进步.

  • 标签: 民族文物学 民族文物 民族博物馆 中国
  • 简介:绿釉陶水榭(东汉)现藏于河南博物院,该件文物存在的主要病害有:四根支柱残断、池垣上二人脱落并其中一人头部断裂、二鹅脖子开裂及马脖开裂、弓弩手左上臂开裂、丁字架上一鸟禽脱离并另一鸟禽尾部开裂、迎宾俑手上仪仗器物断裂及29处脱釉等等。为了使该器物得以稳定保存及出国展览,对该器物进行了制版、补配、粘接及着色等修复工作。

  • 标签: 釉陶 修复
  • 简介:关于蜀文化的渊源这一问题,多数意见认为是来自岷江上游地区,似乎已成定论。笔者曾写过两篇小文章认为蜀文化是成都平原上土生土长的,是由成都平原上的新石器文化发展演变而来。根据考古新材料的不断发现,笔者认为这一意见是可以成立的,并且进一步证明蜀文化并不是由岷江上游地区而来。兹作如下论述。

  • 标签: 蜀文化 新石器文化 考古 成都平原 渊源 岷江上游
  • 简介:<正>关于晋代是否有真书的问题,在书学界、文字学界曾有过不同的意见。并因此而涉及到兰亭集序是否出于王羲之之手的争论。根据出土文物,晋代人写的字,有的是用隶书笔法。例如发现的《三国志》抄本残页便是典型的例子。(图一)但是在另一方面,也有极成熟的真书。1974年,在南昌出土的晋墓中木方上的字,便属于这一类。足

  • 标签: 真书 再考 起源问题 古隶 晋墓 笔法
  • 简介:笔者曾撰《宝伊局铸币及北疆钱制考》一文论及宝伊钱局及铸币,现考相关问题。咸丰三年(1853年)宝伊局遵旨铸大钱,自1853年11月初6日起宝伊局回收制钱,按户部规定改铸当十大钱,枚重四钱四分,按八十枚(八百元)折银一两搭放兵饷。四年(1854年)正月十五日加铸当五十(枚重八钱),有红、黄铜两种。当百(枚重一两四钱)、当千(未见)、当五百,只见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泉一枚近年出现多枚,真伪多有争议。

  • 标签: 宝伊局 大钱 铸币 咸丰 制钱 真伪
  • 简介:通过对盘状器相关遗物命名的梳理,本文将论者对其功能分歧归为两大类:工具或毛坯。由于持“毛坯”功能论者找到了系列相关证据,因而更具有说服力,所以我们认为绝大部分“盘状器”应为环(玦)类毛坯。同时我们也探讨了考古研究中如何确定某件盘状器是否为环(玦)类毛坯,对一些可能存在的误解做了简单的说明,

  • 标签: 盘状器 环(玦)类毛坯
  • 简介:“房屋捐弃”是古时人们专为死者废弃居住建筑的一种特别行为,一种尚待进一步研究的比较独特的风俗,其研究将会对新石器时代的田野考古提出新的课题。

  • 标签: 史前 “房屋捐弃” 风俗习惯 考古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