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东汉张陵在汉安元年(公元142年)创立天师道后,相继在巴蜀、汉中、关中设置了二十四治。其设在成都市及郊县者,计有玉局治(成都市)、鹤鸣治(大邑县)、阳平治、漓沅治、葛璝治(三治在彭州市)、真多治、昌利治(二治在金堂县)、主簿治(蒲江县)、稠梗治、平罔治、本竹治、平盖治(四治在新津县)十二治,占二十四治的1/2。
简介:<正>“曹盖”(或叫“跳曹盖”,一说“咒乌”)和“十二相”(或叫“跳十二相”,一说“咒偶”,也有按白马语直译为“挫喔”),都是我省境内白马藏族一种民俗祭祀舞蹈,也是一种非常有民族特色的木制面具艺术。虽然、曹盖与十二相都是白马藏族的民族习俗,是在春节及春耕、秋收后的祭祀舞蹈,有着浓厚的原始宗教、自然崇拜的色彩,(?)象特征,跳演时不同的习俗与身式,它们不是一种舞蹈和面具艺术,而是属于不同的两种民俗舞蹈和民俗活动。
简介:本文对新砦遗址出土的残器盖纹饰的复原,其结果与台北故宫所藏鹰纹圭上的高羽冠神像非常相似.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探讨二里头文化铜牌饰乃至商周青铜器较常见的"高羽冠饕餮纹"的渊源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简介:乌兰陶勒盖汉墓墓地,位于内蒙伊克昭盟杭锦旗锡尼镇东北约8公里处的一座孤立的山包周围,该山包下部均为红色胶土,故名乌兰陶勒盖(蒙语意为红色的山头)。山包相对高度约20米,四周沙化严重。在墓地的西北方向哈劳柴登有一座西汉武帝至王莽时所建的古城,东侧有一由南而北的陶来沟河,经墓地东侧向北流去(图一)。
简介:压胜,又称厌胜.源于先民原始信仰中的祝祷行为。后演变为用符咒等法祛邪祈吉的一种较普遍的民间传习。例如,清袁枚《新齐谐·滇绵谷秀才半世女妆》云:“蜀人滇谦六.富而无子,屡得屡亡。
简介:福泉山遗址出土的良渚文化高柄盖罐造型精美,每一部分都富有文化内涵,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其设计反映了良渚文化先民的“尚中”思想,体现了良渚文化时期“黄金分割”的概念。
简介:内蒙杭锦旗乌兰陶勒盖汉代墓葬,其骨骼遗存保存较差,尤其是头骨,现就已收集的材料鉴定如下。一、材料根据现有头骨、牙齿及骨盆材料,可确认男性个体5个,女性个体4个。男性5个出自M4、M7、M6、M3及M11。M4个体属于20岁左右。M6个体年龄
简介:
简介:南阳府文庙“龙马负图”石雕是全国文庙现存唯一保存完好的明末清初“龙马负图”图像。该石雕图案清晰,出处明确,流传信息翔实,是研究“龙马负图”的起源、演变和“龙马负图”与孔子、文庙渊源的难得实物资料。
简介:《中国历代货币大系·先秦卷》中收录平肩方足布一种.编号为第1886,此方足布面文当释读为负夏。但对负夏地望的认识却岐义颇多。北魏时郦道元将其与鲁地的负瑕混为一谈,清人赵一清又将其与帝丘相提并论。这都是不妥当的。本文认为负夏又称瑕丘,其地望在今濮阳县老城南9公里的五星乡固堆村西首。
简介:台湾中部南投县的埔里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向有“小洛阳”之美誉。该镇的鸟瞰图酷似一朵莲花,面积160多平方公里,人口约9万,是个四面环山的盆地型迷你小镇。由于没有现代工业污染,至今仍保留着田园诗般淳朴自然的农业社会风貌。以“4W”来概括的当地四种特产,即水(Water)、
简介:对夏代以前有虞氏谱系的记忆和流传,反映了这个古族在尧舜禹时代所达到的较高文明程度,史籍中往往“虞夏商周”并提并非偶然。加强对有虞氏历史的研究,探索他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地位是在文明探源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简介:南阳博物馆征集的应国铜器盖及晚商铜觚徐俊英河南南阳市博物馆馆藏的青铜器中,有1件带铭的“应国”铜器盖及1件带铭的晚商铜觚,这2件铜器均系在南阳废旧公司仓库拣选征集。现介绍如下。“应国”铜器盖:呈圆形,盖顶微弧,顶端有一镂孔式圆形捉手,捉手上饰陶纹一周...
简介:深入了解壁画地仗的物理力学性能,对以后开展壁画的保护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通过一系列的测试和试验研究,对莫高窟壁画地仗材料试块开展了物理力学性能分析。测试和试验项目包括块体密度测试、声波波速测试、单轴抗压试验、劈裂法抗拉试验和直剪试验等。通过测试,分别得到了粗泥层和细泥层的密度、纵波波速、横波波速、动泊松比、抗压强度、弹性模量、抗拉强度、粘聚力和内摩擦角等9种物理力学性能参数。本研究成果将为莫高窟壁画的后续保护和修复工程技术研究奠定基础。
简介:1989年底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汝州洪山庙遗址发掘出一座仰韶文化时期的大型瓮棺合葬墓,墓坑为长方形,墓口东西长6.10米,南北宽3.30米,墓口及东南角已被破坏,坑深只有0.3米~0.65米.墓内出土136件瓮棺,均为大口直壁缸和半球状器盖相扣.
简介:正定现藏有三方朱熹书“容膝”刻石,一方存隆兴寺,两方藏于民间。隆兴寺藏的一方刻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为原始刻石,但漫漶严重。第二方系摹刻前石而重立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文字保存较完整,可弥补第一方刻石文字之缺。第三方仅见拓片,应为三方“容膝”刻石中时代最晚者。
简介:半两钱的版别常以“两”字的变化情况来划分.传统的分法有“大人两”、“小人两”、“连山两”、“十字两”,但其中的竖划多只顶框架的上栏而不出头。有种半两中竖却是穿过框栏,与上横相接。比起常见的“两”字犹如多出个颈脖,人称“有颈半两”。而正是多了这么一点,就成了一种珍稀的版别。我们注意到.在丁福保的《历代古钱图说》里没有这种版式。后来此书出了个马定祥的“批注本”,评介了不少新的版式.也没有提到“有颈半两”。
简介:<正>巴蜀文化的地方特点相当强烈,特别是古蜀文化,它是独立于中原文化之外的四川盆地的特有文化。在四川地区战国时期出土的器物上,常见一些图形符号,一般称“巴蜀符号”或“巴蜀图语”。其形态特征与常见的纹饰不同,与汉字(甲骨文、金文)也没有什么联系。《蜀王本纪》说蜀之古代,“时人萌椎髻左衽,不晓文字”。今人也说,“早期的蜀文化遗物中并没有发现古蜀文字的遗迹”。
简介:中国的古代钱币延续了两千多年,一直以来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一枚枚小小的钱币,蕴含了不同社会时期的政治生活、经济发展、商贸往来、民俗文化等各个方面。除了正式流通的钱币外,还有一种钱币,形制与流通货币相似,只是在特定的渠道流通,主要用于馈赠、赏玩、祈福等,钱面上的图案和文字有特定的意义,表达人们的一种心理愿望和向往。此类货币被称为钱币的非正用品,一般都统归为压胜钱,它们虽然是正式流通货币的衍生物,但也是中国钱币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平盖治治地考
“曹盖”“十二相”辨析
浅议新砦残器盖纹饰的复原
杭锦旗乌兰陶勒盖汉墓发掘报告
略说古代压胜文化与压胜钱
良渚文化高柄盖罐的“尚中”思想
杭锦旗乌兰陶勒盖汉墓人骨鉴定报告
有诗钱如梦
萄阳府文庙“龙马负图”石雕考
负夏方足布地望考辨
台湾有个“小洛阳”
“有虞氏”谱系探析
南阳博物馆征集的应国铜器盖及晚商铜觚
莫高窟壁画地仗试件物理力学性能分析
仰韶文化的一幅“金乌负日”图赏析
正定藏三方“容膝”刻压
介绍两品有颈半两
试论大遗址保护与“五有”建设
古蜀地存在过拚音文字——成都百花潭战国墓出土的铜盉盖考
古代压胜钱民俗性类别与功能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