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7 个结果
  • 简介:织法(LostWaxandLostTextile),主要由是由美国艺术史家艾玛·邦克(EmmaC.Bunker)及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的约瑟夫·特恩巴赫(JosephTernbach)等人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提出的1,用来解释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等收藏的一类动物形金牌饰的铸造工艺,这种金牌饰有的背面有凸起的织物印痕,年代约在公元前3世纪前后2。

  • 标签: 牌饰 铸造工艺 蜡模 动物纹 宾夕法尼亚大学 八十年代
  • 简介:论齐国钱于中航我国古代金属铸币,从先秦到南北朝,所用都是硬材有陶、石、铜、铁、铅等不同质料。考古发现表明,硬铸币工艺,在战国时代已臻于成熟,其中以齐刀币铜母为代表的叠铸工艺和以齐国化为代表的单主浇道直流分铸顶注工艺,长期影响了两汉至南北...

  • 标签: 齐国 直浇道 顶注工艺 钱范 刀币 浇注孔
  • 简介:西汉初,汉高祖刘邦初定天下,以秦钱重难用为借口,发布了“更令民自铸钱”的法令。此令已出,各级官吏、地方豪绅、懂铸造技术的工匠,都有了自行铸造钱币的权力。铸造钱币权力的扩大,使各地能工巧匠在钱币铸造工艺上尽显其能,产生了一项新的制铸钱工艺,即叠铸钱工艺。这种革新的工艺,历经初期阶段、成熟阶段、鼎盛阶段,最后终由母钱翻砂工艺所取代。

  • 标签: 叠范铸钱 中国 西汉时期 文物考古 钱币学
  • 简介:东周时期,铜铸币开始广泛流通。铸钱工艺脱胎于青铜器铸技术,因此早期的铸钱一般都在青铜器铸造作坊进行。在中国古代存在着石铸造、铜铸造和泥铸造三大铸钱工艺传统。石铸钱工艺的出现和主要使用阶段在东周至秦汉时期,尤其是西汉早期石铸钱非常流行,此后该工艺几近消失。本文立足于考古材料,尽可能全面搜集已出土的东周至秦汉时期不同钱币种类的石资料,在此基础上考察石材质选择、刻制工具、制技术;根据背材料、石使用痕迹,探讨石的合浇铸技术,力图对石铸钱工艺进行系统研究。在石铸钱工艺研究基础上,又对中国古代石铸造传统、西汉早期石铸造工艺兴盛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对石铸钱工艺在中国古代铸技术史上的地位做出客观评价。

  • 标签: 东周秦汉 石范 铸钱工艺
  • 简介:中国古代不存在“同镜”。对陶黑灰层的化学成分分析表明,陶在经过高温铜液浇注以后,面会受到很大程度的破坏。浇铸前,面的化学成分正常,经铜液浇铸以后,面除含有28%的CuO以外,CaO的含量达到28%,本不存在的PbO也突然在面的黑灰层里占有13%以上,Pb也达到21%;这时的面再不像未曾浇注铜液前那么光滑,而是到处闪烁着Pb的金属光泽,被一层Pb和Ca及S等物质的化合物覆盖。Pb的氧化速度比较快,几天以后,厚薄不匀的黑灰层面有不少部位起皱纹,整块面变得很粗糙。另外,铜液注满腔凝固后,镜体与腔之间产生了负压。负压值的大小与镜体的重量成正比,镜体越大,负压越大。因此,浇铸过的镜一般不会再完整无缺供第二次浇铸。由此可以认定,“同镜”是不存在的。

  • 标签: 阴模 阳模 泥范 陶范 黑灰层
  • 简介:<正>关于“卢氏阴文石”(以下简称卢氏),据王献唐先生的《中国古代货币通考》(以下简称通考)记载:“……至垣釿铁范,罗氏《俑庐日札》谓似伪造。又谓吴有卢氏空首布(图一),至精(并见顾起潜所编《愙斋先生所藏古器目》)。与其他各曾归邓氏风雨楼,于沪上见之。卢氏亦载古物图录,不见愙斋集古录,所得时地未详。合上著录,是吴藏共有四。灵鹣阁刻愙斋藏器目,有布四。当指此。其目编于光绪十三年六月,知卢氏币,收在其前矣”。又载:“卢氏铲币,罗云石膏

  • 标签: 卢氏 空首 中国古代货币 阴文 十三年 王献唐
  • 简介:2010年5月,配合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雁塔南路建设,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发掘了一座北宋墓葬,出土天祜墓志一合。墓主天祜官至普州安居县(今四川遂宁)知县,于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正月二十一日去世,享年六十一岁。墓主先后经历了宋太宗、真宗、仁宗三朝,最终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安葬于永兴军万年县洪固乡。本文对墓志进行了录文、标点,并对墓主的家族世系、仕宦经历及北宋的职官制度等进行了简要考证。天裙的为官经历,为了解北宋基层官员的宦迹提供了很好的范本。从其家族世系的发展脉络中可管窥当时门阀制度消亡的史实。

  • 标签: 北宋 范天祐 墓志 知县
  • 简介:1975年春,喀喇沁旗上瓦房乡大西沟门村修水渠时,在距地表2米深的土层中发现一块燕国“一化”圜钱的铅质母。该出土后被群众砸碎。1981年春,民工薛振芳同志将其保存的残块送交旗文化馆文物组,此现藏喀喇沁旗文物管理所(见彩插图3)。

  • 标签: 母范 钱模 上瓦房 文物管理所 西沟门 钱范
  • 简介:是古人制作钱币时所使用的“模具”,是研究古钱币型制、真伪及制作工艺的有力佐证之一。据《汉书·武帝纪》记载,五铢钱为汉武帝刘彻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始铸:“元狩五年,罢半两,行五铢钱。”五铢钱诞生前夕,半两钱濒临崩溃,市场一片混乱。各级政府与商民争利,都拼命铸钱,使得通货膨胀,钱币的购买力急速下降,物价飞涨,民间私铸盛行。

  • 标签: 五铢钱 钱范 制作工艺 古钱币 各级政府 通货膨胀
  • 简介:2010年5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雁塔南路发掘了—座北宋墓葬(M3)。墓主天祜,官至普州安居县(今四川遂宁)知县,皇裙元年(1049年)去世,熙宁八年(1075年)安葬于宋永兴军万年县洪固乡。墓中不仅出土了铜镜、金饰、玉梳等妆饰用品,还出土了一批富有特色的酒器、文房用具,反映了北宋官僚士大夫的生活意趣。出土的32件黑色生漆薄片,是我国北宋漆器的重要发现,为研究当时漆器工艺的发展提供了实物资料。出土铜钱将近300枚,有北朝、唐代、五代南唐、北宋时期铜钱多种。该墓结构较为完整,随葬器物种类丰富多样,是一座典型的北宋纪年墓,为宋代考古学文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 标签: 北宋 范天祐 墓葬 漆板
  • 简介:盱眙出土西汉五铢钱秦士芝七十年代以来,盱眙先后发现铜质、石质五铢钱三件,现分述于下:石质钱两件。石光滑细腻,青灰色,呈长方形板状。两均有残缺,系翻土时受损,钱文和新刻的一般,当是未使用过的实物。其一为单面,长216、宽70、厚31毫米。主槽...

  • 标签: 五铢钱 盱眙 “五” 喇叭形 长方形板 三角形
  • 简介:雄系活跃于明正统、景泰、天顺年问的中高级武官之一,曾参与镇压福建邓茂七农民起义一役。因属正统朝权倾一时的宦官王振的阉党,故雄在正统年间因屡被迁擢而频繁见诸史载。雄墓的考古发现,有助于探究明代墓葬形制的演变,而且对于检讨以墓志为代表的哀诔文所普遍存在的诸如隐恶扬善的局限性尤其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南京 范雄 王振 邓茂七
  • 简介:本文主要对后唐李延纂《敦煌新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辑考,共辑得群书征引该书佚文7则,其中有4则群书既引作《敦煌实录》,又引作《敦煌新录》,另有2则内容,群书征引仅作《敦煌新录》,前辈学者或辑作刘晒《敦煌实录》,或辑作刘晒《敦煌新录》。经过考辨我们发现,该书并非刘晒《敦煌实录》,更不是刘晒《敦煌新录》,而是后唐李延所纂《敦煌新录》。

  • 标签: 后唐 李延范 敦煌新录 敦煌实录
  • 简介:小议临汾发现的元代银锭状铜刘建民,邓爱记1990年临汾市在某工地地表3米以下,挖出一件银锭铜。此为青铜质,重约350克,束腰形,通长95,上端宽73,下端75,腰狭42毫米;身平放高为13,腔长81,两端宽均为60,腰狭24,深5毫米,腔...

  • 标签: 山西临汾 代银 银锭 元末明初 小议 乳状突
  • 简介:繁昌的楚铜贝及其铸币工艺陈衍麟THEMOLDOFBRONZESHELLMONEYFROMFANCHANGCITYANDTECHNOLOGYOFCASTINGCOININCHUSTATE¥ChenYanlin(12)Introducethemoldo...

  • 标签: 铜贝 铸造工艺 繁昌 铸币 蚁鼻钱 浇铸口
  • 简介:2014年8月4日,由甘肃省博物馆和耀州窑博物馆联合举办的“金琢玉——耀州窑陶瓷精品展”在甘肃省博物馆开展,此次展览共展出耀州窑精品文物119组。此次展览按时间排序,向人们揭示了耀州窑自出现、兴起、鼎盛、衰落等不同时期耀州窑的时代特点。

  • 标签: 耀州窑 精品 陶瓷 甘肃省博物馆 展览
  • 简介:纳石是一种以金线来织造纹饰的丝织物,被认为是中国元代织造工艺的典型代表。本文以隆化鸽子洞元代窖藏出土丝织品中的4件纳石为标本,对其纹样设计、组织工艺及织造技术等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 标签: 隆化 鸽子洞窖藏 丝织品 纳石失 织造工艺 元代
  • 简介:四合花纹纳石辫线袍,元代,织金锦,袍长142厘米,两袖通长246厘米,袖口阔14厘米,下摆宽115厘米,内蒙古包头市达茂旗大苏吉乡明水村出土,是目前国内保存相当完好的一件辫线袍。

  • 标签: 藏品整理 藏品收集 四合花纹 "纳石失" 线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