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寿司是一种带菜码的米饭团,是一种最具有代表性的日本民族料理,它是米饭、鱼、醋巧妙组合的结晶.两千多年前,寿司曾经用中国的汉字"鮨"、"鲊"表示过,但当时这两个汉字的意思有所不同."鮨"最初出自公元前5至公元前3世纪的字典里,指腌咸的鱼贝、肉类食品,尤其指腌咸的鱼;"鲊"最早出现在两千多年前字典里,指把米饭、鱼、盐放在一起,经腌制发酵后,产生一种酸味的鱼,是(熟)寿司的意思.

  • 标签: 日本民族 《说文解字》 《尔雅》 肉类食品 公元前 米饭
  • 简介:<正>(一)厨房兼餐室的出现在厨房尚未现代化,西式饮食尚未普及以前,日本的普通家庭中,通过地炉取暖、做饭依然是主要的生活方式,并且,家庭中每一成员都有自己专用的餐具。这种习俗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吃饭时,家族成员的座位安排是确定的,每个人分别端着自己的盒饭,坐在固定的座位上。这种盒饭的形状是长方形的,又名“箱膳”盒子里边放着每个人各自的餐具,吃饭时,打开盒盖即可使用。在农村,无论大

  • 标签: 厨房用具 西式饮食 家庭主妇 家族成员 家庭厨房 烹调
  • 简介:亲子丼亲子丼是一个日本语的俗语,日本语写作“亲子丼”,原意是指鸡肉鸡蛋盖浇饭。日本语中的“亲子”的意思是指孩子及其双亲,因为鸡肉和鸡蛋就像人类的父子(父女、母子、母女)关系,所以鸡肉鸡蛋盖浇饭被日本人称为“亲子丼”(亲子盖浇饭)。

  • 标签: 日本语 食物 亲子 鸡蛋 鸡肉
  • 简介:<正>茶道,在日本作为一种通过品茶艺术来待客恳亲的特殊的礼仪,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茶道不仅是了解日木文化的—个入口,而且作为一种幽闲、风流而又使人感到风雅的艺术,也是日本民族求美意识的一种高雅的表现形式。爱茶、嗜茶、追求茶的心境,以及有关对茶的理解、认识和对茶之操作程序的刻意追求等,形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并包含着日本文化的特征。一、日本茶道的发展历史、代表人物及其流派日本的饮茶风俗是在公元8世纪(中国的唐代,日本的奈良时代)由中国传入到日本社会的。当时,茶传入到日本后只是将茶作为贵重的饮料和清热去火的药物来使用,并未形成饮茶之社会风气。公元8世纪时,正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鼎盛时期,而当时担当文化交流重要角色的几乎全是禅僧佛徒。公元804年,日本的最澄大师入唐到天台山学习佛法,他既习天台教规,又习牛头禅,兼学密律宗,返日后在日本创台、禅、密、律“四宗合一”的日本“天台宗”;当时的中国社会,饮茶之风已广为普及,且为广大士大夫和僧人推崇,因此,最澄大师回国时带回茶籽种植而成为日本引种茶叶第一人。后来(约公元1168年)在我国宋

  • 标签: 文化蕴涵 日本茶道 日本社会 茶会 日本文化 中日文化交流
  • 简介:<正>一、最澄的入唐求法与圆密一致传教大师最澄(766—822)在天台山国清寺接法之事,溯自大约唐贞元二年(804)年间,当时的航海技术尚未发达,对于渡海出国来说是一件很危险之事。可是最澄一心一意为学得天台宗正法,于是毅然决定游学中国。最澄何以专注勤求于天台教法呢?溯自少年时,因缘所致得亲教泽于师行表,而启开最澄“可归心一乘”之深厚法意,于是在诸经疏中探寻一乘教法,顿然有省,确认天台教法乃一乘之宝库也。法华经为天台教学之中心。最澄在延历

  • 标签: 天台宗 密教 金刚顶 天台山 圆仁 日本
  • 简介:日本同中国一样存在穷神信仰。穷神,日语称“贫乏神”,相传被穷神附体的人会穷困潦倒,因而穷神在民间十分不受欢迎,甚至遭到驱逐。日本的穷神传说广泛地分布于全国各地,很多地方至今仍保留着送穷的习俗和祭祀穷神的神社。近年来,伴随着坐落在长野县饭田市的“穷神神社”总社和一系列分社的建立和发展,日本的穷神信仰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更加具有现代色彩。

  • 标签: 穷神 “穷神神社” “贫乏神神社” 日本 信仰
  • 简介:在世界文化史上,再也没有哪两种文化有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关系密切。这种密切关系来自日本文化对中国文化的积极汲取。郭沫若曾经指出:“中国在隋唐以后经过好些的外族蹂躏,古代的衣冠人物荡然无存而又另起炉灶。日本则是因岛国的关系,没有受到这种外来的损害。因此隋、唐时代的封建文物及至良风美俗,差不多原封不动地被保存着。例如唐代的宫庭音乐和舞蹈,在中国是失传了的,而在日本却还有保存。有些乐谱被改成五线谱,并灌入了胶片,日本人竟把这些乐舞视为‘国粹’,用来招待外宾”。[1]以至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惊呼:“在世界历史上,很难在什么地方找到另一个自主的民族如此成功地有计划地汲取外国文明。”[2]日本文化对中国文化海绵般吸收的特性,主要得力于与中国文化的交流,最明显的莫过于儒家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 标签: 儒家文化 日本文化 日本儒学 儒家思想 圣德太子 中国文化
  • 简介:《佛教南传之路》在中国和日本出版胡博综南京艺术学院阮荣春教授所著《佛教南传之路》最近由江苏美术出版社和日本雄浑社分别于中日两国出版。佛教造像于何时,通过什么途径传入中国?初传中国的“汉化”进程及面貌如何?这是近百年来中外学术界十分关心和重视的课题。由...

  • 标签: 佛教造像 中国和日本 中国南方 佛教文化 佛教遗物 犍陀罗
  • 简介:日本的“中国非国论”的检证[日]水野明Thisarticlecriticisedpre-warJapaneseuiewof“Chinaisnotasovereignstate”bypoint-ingoutthatthisviewWasaconspir...

  • 标签: 日本 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 国民国家 内藤湖南 满州国 东洋史学
  • 简介:日本著名民俗学家、神奈川大学教授宫田登先生,2000年2月10日因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享年63岁。中国民俗学会发唁电表示深切哀悼。

  • 标签: 日本 民俗学家 宫田登 学术著作
  • 简介:"山姥"是日本流传较广的一个民间传说,但在日本现代女性作家的作品中,"山姥"已不再是传说中"栖息在山中的老女"形象,而是对具有某些山姥特质的女性解构之后而形成的崭新的富于理性思考的女性人物形象。现代社会中的"山姥",大都是遭遇人间不公,饱受生活磨难的女性。她们是现代社会既有制度和世俗凡尘的受害者,其最终命运往往是被世人当作禳灾辟邪的牺牲者而被供奉于人间道德的"审判台"上,从而成为夫权专制社会罪孽的救赎者。

  • 标签: 日本 山姥传说 女性文学 解构
  • 简介:日本地处中国的东部,是亚洲东方文明国家之一.面积为37.78万平方公里,与我国云南省的面积大体相同.长期以来,由于受历史、地理等诸方面条件的影响,自日本的中部分为东、西,东国与西国、关东与关西;江户与上方、东京与大阪等.下面从日本文化、民俗方面介绍一下日本的东、西.

  • 标签: 日本文化 “东” “西” 祭礼 风俗文化
  • 简介:土财主们渐渐榨不出油水了,土匪们也开始放眼全球,打起在中国活动的洋人的主意来。把他们当作大肥“羊”抓了起来——当地土匪把绑来的“肉票”都叫“羊票”。

  • 标签: 民国初年 日本人 事件 绑架 广西 “羊”
  • 简介:1990年8月21日至24日,国际百越文化学术讨论会在杭州隆重举行,会上收到了70多篇论文,其中相当一部分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蒙大会主办者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等和与会的国内外代表允准,本刊选择其中的一部分予以发表.在此,特向大会主办者和海内外作者深表谢意.今后,本刊还将陆续刊载会议的部分论文.

  • 标签: 日本列岛 百越 考古资料 陶器 弥生文化 铸块
  • 简介:<正>一陈、隋之际,随着中国历史由长时间的分裂逐步走向统一,已经传播了大约五百年之久的中国佛教也在酝酿着统一的趋势。由此形成的隋唐诸宗派虽然在表面上看来呈现出宗派林立的状况,但各宗内部无不是想以自己的理论统一庞杂的各种学说。谋求融合和统一是隋唐佛教各宗派的主观愿望。这种倾向突出地表现在当时流行的大乘

  • 标签: 天台宗 天台山 中国佛教 日本 韩国 《佛祖统纪》
  • 简介:一、法国西部民俗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法国西部的布列塔尼大区位于大西洋东岸,是法国海岸线最长的一个地区,当地起伏的丘陵又是农牧业的重要基地.传统农牧业生产方式的长期存在,保留了大量的民俗资源.有一些典型的村落和城镇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才因为城市化的冲击而逐渐衰落和废弃.为了保护和利用这些资源,法国政府从七十年代开始,以建立生态博物馆的思路,对一些典型的民俗资源进行保护,并逐步将其开发成社会教育基地和旅游资源.其具体做法是:

  • 标签: 法国 日本 民俗资源 开发利用 资源保护 政策措施
  • 简介:<正>在天台山国清寺大雄宝殿东侧,有一株疏影横斜,生机勃勃的千年古梅——隋梅,据载是智者大师的高足、天台宗第五祖、国清寺第一代座主灌顶大师(椒江章安人)所植,距今已有1300多年.郭沫若、邓拓,均有诗题咏.1988年6月,它又迎来了第一批日本客人——日本立正佼成会友好访华团.

  • 标签: 天台山 日本 华团 邓拓 天台宗 法师
  • 简介:与19世纪偏向于起源论不同,20世纪的民俗学是以变迁过程为中心的民俗学。将变迁过程定为目标的正是柳田国男。柳田排除了起源论,但是他将重点放在了过去的变迁上。柳田国男的民俗学是在野的学问,柳田等研究者带着自己的问题意识投身民俗学,方法论尚未确立,潜藏着种种可能性。1958年,民俗学的专业教育开始进入大学,学院派民俗学成立。这是在以大学为中心的公共研究机构中再生产的民俗学,形式上得以完善,对柳田国男的方法也进行了恰当的整理并继承下来。但是,研究者没有将自己的问题意识和使命感融入其中。20世纪的民俗学包括前半期的柳田国男民俗学和后半期的后柳田国男民俗学两个部分。这两者之间,作为在野的学问的民俗学和学院派民俗学虽然互相对应,但是都受到柳田国男的制约。尤其是后柳田国男时代的民俗学,虽然以从柳田独立开来为目标,结果却变成强调柳田国男的民俗学研究的无缪性,以向柳田民俗学回归为目标。21世纪的民俗学应该成为从柳田国男那里解放出来的新的民俗学,也就是超越一国民俗学的民俗学。

  • 标签: 在野的学问 学院派民俗学 后柳田国男民俗学 21世纪民俗学
  • 简介:<正>翻阅国内博物馆学界近年来发表的文章,会使人产生这样一个印象,即凡出自社会科学类博物馆学的论文,基本上用“文物”一词来表达“物”;凡出自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学的论文,基本上用“标本”一词来表达“物”。但谁都没有宣称自己的论文是属于社会科学类或自然科学类的博物馆学的。实际上,无论国内国外,都没有划分出社会科学博物馆学和自然科学博物馆学。博物馆学作为一门学科,其研究对象是所有博物馆的一般理论,不应该根据“物”的具体形态或馆的规模大小来划分不同类型。有些比较考究这个问题的研究者在使用“文物标本”一词时,显然比前面两种说法要周全些,但众所周知,博物馆的藏品并不仅仅是文物或标本,比如在历史博物馆,常伴随有发掘现场记录、照片(胶卷)、图书文献等;在革命纪念馆,常有当事人回

  • 标签: 博物馆学 自然科学博物馆 “物” 文物 间接资料 直接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