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正>桃源花供会,是山东曹县桃源集一带乡民,在正日初七日为祭祀火神举办的祭祀活动。火神,民间一般称之为“火德真君”,或直称火神。它是人们信奉的诸神中资格最老的神祗之一。据传说,在远古时期,燧人氏钻木取火,使人类进入了熟食阶段,给人类带来了光明。为了纪念他,人们便尊称他为“火神”。在原始社会里,原始人群每年在他们认为象征着火的夏天里祭祀火神,答谢火神对人类的赐福与恩德。在秦代以前,祭火神就已成为国家祀典的“七祀”之一。到汉代,祭祀活动又被列为大夫“五祀”之一。后来,祭祀火神主要流行于民间,有的隆重、有的随便、有的在夏大,但大多数地区则在春节后的正月十五或初六、初七日。
简介:<正>雕镌艺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在旧石器时代人们不仅用石块制做工具,也用它琢磨成装饰品,在新时器时代河姆渡文化双鸟朝阳纹牙雕和大汶口文化中镌搂成几何纹骨梳,龙山文化以镂空雕手法制成的觚形杯与高足杯等至今被当成稀有的文物和艺术珍品。尔后商周的青铜器、玉雕,战国的金银错、骨雕镶嵌器具,以及汉代画像石、汉唐铜镜、石雕、唐宋金银器,明清的竹刻核雕等,都以材质与技艺的完美结合和特有的造型方式光彪于世,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雕镌按材料的不同分为骨雕、牙雕、角雕,木雕,竹雕、陶雕、砖雕、石雕、玉雕、金属雕等不同门类。
简介:<正>寿春城是楚国晚期之郢都,《史记·楚世家》载:“(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与诸侯共伐秦,不利而去,楚东徙都寿春,命曰郢……(王负刍)五年(公元前223年),秦将王翦、蒙武遂破楚国,虏楚王负刍,灭楚名为郡云。”是则楚国在寿春共建都十九年。据记载寿春城在今安徼省寿县境内,由于年代久远和战争的破坏,南北运道的变迁以及淮河的改道等各种原因,今天人们对它的具体位置、范围、文化内涵,已知之甚少了。本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当时驻留于蚌埠的瑞典工程师加尔白克(O.Karlback)得到了一批寿县出土的(钅乔)鼎、壶、簋、车马饰具、带钩、铜镜等古物,经由其手分售于欧美各地,楚器开始被人所知。1933年春、1935年、1938年冬,寿县朱家集(现划归长丰县)李三孤堆楚幽王墓经三次盗掘,出土了铜器和零星陶器、石器四千多件,同时,成千上万的受灾饥民在寿县城郊挖墓取宝,转卖于上海商人和外国人,一些学者开始了对寿春及墓葬出土器物的研究。1955年5月治淮工程中,在寿县西门之北发现了蔡昭侯墓,这是当时考古界的一个重大发现,引起了学者们的高度重视,并就此发表了一批研究质量相当高的文章。
简介:<正>三、女娲城庙会的地域特征一定时代和地域的文化,必然规定其庙会文化的时地性.木次调查可见,女娲城庙会突出的始母崇拜及女性主体特色之外,从内容到形式在展示了中原文化特质的同时,更具鲜明的地域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地理风物的经纬周口地区地貌因受外力运动影响,岭岗和洼地等微地貌发育广泛,并改变了平原的单一形态,具有大平小不平的特点.女娲城所在的思都岗,位于西华西北部道陵岗至山字头一线著名的历史岭岗之上。地质分析可见,其基底为古生界,之上为下第三系河湖相沉积,厚度540—670米,最上层为全新统,属历次黄泛冲积层,厚度20—30米。
简介:清朝"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有诗云:"相思不尽又相思,潍水春光处处迟.隔岸桃花三十里,鸳鸯庙接柳郎祠."()这是他"去官十载"(乾隆28年4月)时所作的诗,是对在潍县(今山东省潍坊市)任知县时的回忆.诗中的"鸳鸯庙"和"柳郎祠",极有可能就位于现在的潍坊市寒亭区河滩镇宋家双庙村.据载:"(宋家双庙村)元代称仇庄,自龙王庙、平王庙建成后称双庙,后宋人旺,改称今名."宋家双庙村是个约有1300人左右的自然村,村里大部分人家姓宋,只有一个家族姓张,就是我们家,现有21口人.这篇调查报告所采用的口碑资料主要来自我的父亲,以及我爷爷的弟弟即我的二爷爷,我父亲的四哥即我的四大爷,还有80岁的村民李淑云(女).父亲所提供的资料中有一部分是他所亲见亲历的,还有一些是他听老一辈人说的.对于本村的民俗事象,我们家无疑最有发言权,因为一直到"文化大革命",我们家都是住在龙王庙西侧的道房里,负责管理这些庙宇的.庙里奉行道教,过去是由这里的道士管理.据家谱记载,清朝咸丰末年以前我们家族的姓氏已无从考究,斯时迁来此地,随原住于此的道教师傅改为张姓,成为这里的道士,从而对本村的主要民俗事象有着较多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