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2
429 个结果
  • 简介:城市模型模拟是上世纪90年代上半期形成并迅速发展的地学计算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的最重要领域,国外以M.Batty为代表的规划与地理学家们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有用成果.本文借鉴这些学者的研究思路,从城市土地利用与开发的视角,利用疾病感染、传播机理的模拟方法,研究城市空间扩展、演化动力学过程的模型模拟问题;为模拟城市土地开发利用在不同阶段的表现与特征,研究了基本模型的不同变换形式;讨论了基于细胞自动机模型的城市空间扩展模型的计算结构,依据模拟结果,探讨了以城市形态扩展特征为指标进行城市分类的可行性,尝试对城市地理学的模型模拟方法作一拓展.

  • 标签: 城市空间扩散增长 疾病感染传播模型 土地开发模拟 地学计算
  • 简介:本文采用思辨方法,以作者对现代城市空间的观察,以及"媒介物"和"媒介表征"在城市空间的渗透,作为出发点,探讨媒介与城市空间的辩证关系,增进有关媒介和城市及其相互作用的认识。文章指出媒介—空间辩证法的知识基础,来自于新兴交叉学科"媒介与传播地理学";然后对媒体的空间性和空间化过程及其在城市空间的具体表现和可能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建立了媒体与城市空间的交互分类体系;通过借用"媒介的物化"和"物的媒介化"思想,将媒体与城市空间的辩证关系,与创意城市的理论探讨相关联,指出媒介—城市空间辩证法对于创意城市的理论建构,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 标签: 城市空间 创意城市 媒介的空间化 物的媒介化 媒介的物化
  • 简介:围绕城市与同性恋的主题,本文从现代性的视角回顾了同性恋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在城市中的出现和发展,强调了同性恋身份认同本质上的城市属性。文章揭示了同性恋研究在城市研究中的独特地位,并主要探讨了组织和控制城市空间与同性恋欲望和权利表达之间的张力,尤其关注同性恋现象在不同社会语境下“公共空间”的建构。文章以2009年中国大陆主要城市中“同志”社群引发媒体关注的事件为例,展现了这个群体争取公共空间,改变城市社会景观的努力。文章认为当代中国同性恋社群不断提升的社会可见度和日益扩展的公共空间,反映了中国城市和社会发生的积极变化。

  • 标签: 同性恋 城市性 公共空间 社会运动
  • 简介:从4个方面透视了我国20年来城市犯罪空间防控的研究进展。(1)溯源-学习与批判。国外的犯罪原因传统理论、犯罪新理论和城市犯罪空间理论等,为我国城市犯罪空间防控研究提供了理论素养和反面教训。(2)历程-理念与实践。城市犯罪空间防控研究从介绍国外研究成果并蕴育科学理念,到结合中国国情尝试应用实践,再到初步提出理论体系,经历了一个短暂而并不缓慢的发展历程。(3)凝练-概念与框架。理清了空间防控的概念内涵、理论要点,阐明了空间防控的不可替代性。(4)展望-拓展与深化。我国城镇化的客观需求必将为空间防控研究提供强大的推动力,地理学必将在空间防控研究领域里取得重大而独特的成就。

  • 标签: 空间防控 城市犯罪 空间环境 综合治理
  • 简介:城市中轴线是城市空间组织与设计的一种思想和方法,它对由古到今的城市形态和城市肌理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安阳城区中分布着自殷商建都至今的3条城市中轴线,其空间形态基本清晰。对它们的考察研究,可以追寻到中国古代城市设计理念与营造方法、以及城市空间组织特征,对于当今保护和传承城市建设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 标签: 安阳 城市 中轴线 空间结构
  • 简介:中国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目前处于近乎“公地”的状态,其产权模式选择过程中,不能仅仅依据有关公共资源治理的国家集中控制、私有化或者自主治理的任何一种理论,而应该考虑其具体特征。在考虑其属于可耗竭自然资源的属性、开发利用中的强竞争性和中国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的基础上分析得出,选择国家所有制是中国城市地下空间资源产权模式必然的、理性的、可行的选择。在国家所有的情况下,具体应该由政府代替国家,作为所有者代表,行使占有权和支配权,并对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做出相应规定。

  • 标签: 城市地下空间 自然资源 产权
  • 简介:生态城市建设有两个基础平台,一是市区本身的“城市生态系统”,二是市区周围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城市—区域生态系统”。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在双重空间尺度上展开:在城市尺度上,优化城市生态系统,在城市—区域尺度上,优化城市—区域生态系统。洛阳在我国乃至世界城市中具有鲜明特色和典型意义,在双重空间尺度上开展生态城市建设,对洛阳市的城镇化进程和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洛阳市 生态城市 建设 生态系统
  • 简介:在GIS技术支持下,根据兰州市1990年、1995年和2000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以及2004年的卫星影像图,提取了1990年以来兰州市的城市空间扩展信息,并利用年均扩展指数(AGI),分析了兰州市1990—1995年、1995—2000年和2000—2004年三个研究时段城市空间扩展变化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表明:1990—1995年处于快速扩展期,1995—2000年处于缓慢扩展期,2000—2004年处于高速扩展期。城市空间扩展主要发生在城关区和安宁区,主要表现为圈层式扩展与内部填充式两种过程。最后,探讨了兰州市空间扩展机制,重点采用相关分析法分析了兰州市空间扩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 标签: 城市空间扩展 年均扩展指数 兰州市 扩张机制
  • 简介:城市居住与就业空间关系是城市地理学与城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有必要梳理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向。本文从理论基础、方法论、区位选择及影响因素三个方面回顾了城市居住与就业空间关系的相关研究,并对其进行述评与展望。研究首先厘清了居住与就业空间关系研究的理论基础;其次从通勤行为、就业可达性测度等方面总结了职住关系测度的方法论,并对居住—就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梳理;最后对国内外职住关系研究内容进行比较与述评,并展望了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领域。

  • 标签: 居住与就业空间关系 研究进展 研究展望
  • 简介: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使得这个国家被认为是亚洲现代化的典范。新建筑和新城市都大量采用西方建筑模式,而公寓已经和我们在西方现代社会所能看见的住宅非常相近。尽管如此,公寓内部和周围所承载的生活模式却和西方完全不同。这里的公寓、楼房、住宅区的每一部分都渗透了古老中国特有的思维习惯,并传承着传统中国

  • 标签: 家庭 现代传统 家庭生活创新 生活模式 公寓 住宅区
  • 简介:在到达老挝之前,我对这个国家知之甚少。我听说过琅勃拉邦,也听说过首都万象,湄公河和遥远的东部高原以原始的魅力吸引着我——仅此而已。我被旅行攻略所蛊惑,踏上了这个传说中的陌生之地,与许多故事不期而遇。

  • 标签: 魅力吸引 琅勃拉邦 PLATEAU 波罗
  • 简介:199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的众多国家发生了重大制度转型,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转型引起了国际学者的广泛关注.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投影,对其理解也必然要从制度转型的深刻层面去加以认识.文章系统回顾了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经历的城市形态研究、实证主义方法、政治经济学分析等过程,揭示出其基本走向是转向对深层制度性因素的关注.继而文章着重分析了中国制度转型的三个根本方面,并概要性地阐释了其对城市空间的影响,最后列举了相应的一些重要研究领域和基本方向.

  • 标签: 制度转型 城市空间结构 社会空间统一 中国
  • 简介:针对城市化进程中城墙空间出现的诸如用地冲突、环境破坏、空间挤压、内外阻隔、卫生恶化和资金短缺等多个方面的问题,提出要从城市化演进的视角分析城墙空间的演变规律并基于此寻找对策。将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墙空间演变划分成增长、破坏、保护和提升四个阶段,发现城墙空间功能从军事防御为核心的功能转向历史文化景观和旅游功能,城墙空间形态整体上趋于简单化和破碎化,局部表现为多样化和特色化。在健康城市化的新阶段,城墙空间的保护利用,要协调好国家文物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协调好外地游客与周边居民之间的关系、协调好城墙内外空间的关系、协调好城墙保护与城墙开发之间的关系、协调好城墙周边建筑与城墙景观的关系,通过对城墙空间进行整体规划、有序建设、分级管理、保护为先、以人为本和创新经营,以实现城墙与人的和谐发展以及城墙空间的合理、有效和永续利用。

  • 标签: 城墙空间 功能 形态 协调 城市化
  • 简介:以沈阳市为研究案例,借鉴国际著名团队POLYNET的研究经验并加以改良,进行了空间联系视角的多中心城市结构的实证分析。分别从人口密度分布、就业—居住空间联系网络与企业空间组织网络三个维度来识别沈阳市的人口中心、就业中心与产业中心,综合分析这些“中心”,得出四点结论:①城市核心区就业与居住中心构成十字交叉的内循环结构;②浑南新区次中心特征颇具雏形;③外围人口中心、就业中心与产业中心错位发展;④沈阳市呈现不均衡的多中心结构特征。

  • 标签: 空间联系 多中心城市结构 流空间 沈阳
  • 简介:从现代人本主义思维出发,以城市社会地理学原理,即从社会空间结构与社区规划角度,探讨城市居民的生活空间的质量构成,体现在城市要满足各阶层居民(社会)生活的空间结构上。而城市(社会)生活的空间结构的健全与否取决于生活空间行为的社区体系与场所体系的空间构成上。主要体现在居民以居住为主的生活行为对立的居舍类型的可获性上。由此,不同阶层居舍类型体系是城市(社会)生活空间质量的区域基础,其空间分布类型的可获性决定对应阶层人群能否获得以居舍为主的生活空间。本文首次从居民选择居住地行为规律以及形成的城市居舍类型空间结构演化的理念下论及城市社会区域空间体系公正配置与空间控制原理。

  • 标签: 社区体系 公正配置 可获 双焦点椭 圆模式
  • 简介:本文从对西方绅士化的回顾和反思中认识到,中产阶级对于和谐沟通氛围的追求损害了低收入居民的利益,从而引发笔者提出"沟通空间"概念,并对国内大城市沟通空间的现状进行了总结.对比人本的社会空间趋势,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大城市沟通空间进行变革,认为合理的沟通空间对社区融合和发展起到一定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共生性竞争邻里场所体系"的规划布局模式和形成机制.

  • 标签: 绅士化 沟通空间 居住分异 邻里场所体
  • 简介: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方法,以南京市主城区为实证,运用集聚指数、空间网络关联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以及空间拟合等方法,围绕着"流动人口—城市人口"之间的"局部—整体"关系,从就业集聚分区、就业网络分析和就业中心识别三方面比较和解析"流动人口"这一特殊群体的就业空间集聚性同城市就业空间的关联,并进一步探索其影响因素。

  • 标签: 流动人口 城市 就业空间 空间集聚 关联研究
  • 简介:城市居民职住空间关系是指城市居民居住地和工作地之间的社会空间关系,是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研究内容。体制转型时期中国城市居民职住空间关系正在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文主要从职住空间关系研究学派、职住空间平衡和城市通勤、居住选择和居住空间分异等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述评,认为国内相关研究应注重社会调查,加强个体层面的研究,从体制转型和个体社会经济特征等角度寻求城市居民职住空间关系及其演化的形成机制,并注重特殊群体,如外来人口、城市贫困人口和原单位制社区居民等社会群体的职住空间关系和社会空间后果研究。

  • 标签: 职住空间关系 过剩通勤 城市通勤行为 空间失衡
  • 简介:本研究以东部典型入境口岸城市上海为研究对象,以市场调查资料为数据来源,从节点、方向及路径三个角度研究上海市入境旅游流的路径转移扩散规律。研究结果显示,以上海作为入境1:7岸的入境旅游流扩散人次排前十的节点城市依次为:北京、西安、杭州、成都、南京、桂林、广州、昆明、苏州、深圳;按照旅游流扩散方向可将入境旅游流扩散方向分为四类:北向、南向、西北向和西南向,并在每个方向上分别归纳出4条扩散路径,其中上海→北京→西安这→路径人数比例最高,上海→成都→西安→北京次之,上海→西安→北京处于第三位;同时研究显示,入境旅游流的扩散存在着路径依赖及路径依赖锁定现象。

  • 标签: 典型口岸城市 入境旅游流 空间扩散路径 路径依赖 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