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说起北京故宫的夜景照明,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屹立于城墙之上的四个角楼。它的照明设计早已成为北京古代建筑夜景观的经典。1999年,根据北京市市政夜景规划设计,在故宫近4000米围墙外埋了地灯,对四个角楼和五个门(东华门、西华门、端门、午门、神武门)采用远投光照明,对故宫内的三大殿则采用远距离弱透光照射。有意味的是,这项为迎接建国50周年大庆的亮点工程,并未列入前期的总体规划方案,而是临时决定加入的。其具体原因,没有人说得清,包括当时的主要设计及参与者。但有一点是可以确证的,关于故宫的夜景照明,曾有过包括国家文物局在内的故宫里外古建专家的讨论,争论的焦点不外乎围绕着古建保护展开。事实上,这类探讨从来就没有间断过。时隔8年之后的今天,旧事重提究竟还有什么意义?为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北京市政府还将对包括故宫在内的北京市夜景照明进行改进和新增。我们是否应该就此重新反思那个一直以来都存在的,并还将继续存在下去的问题:古代建筑文物的照明究竟应不应该做,怎么做,尤其是在北京这座越来越现代化、国际化的,也越来越亮的大都市里、它关乎保护,更关乎记忆。本刊为此特邀老、中、青三位建筑及照明专家从各自的角度谈谈这一话题,其中两位是当年该工程的设计者和主要参与者。
简介:如何分古建筑的大式和小式,是认识、理解古建筑的基本问题。长期以来,多数人常以有无门拱作为划分古建筑大小式的标准即将有门拱的建筑定为大式,无门拱的定为小式。这种说法有其合理之处,但深究起来卻未必盡然。因为有门拱的确是大式,但无门拱的不一定都是小式,其中亦有大式。在这方面,王璞子先生在《清工部<工程法>注泽補图》一书中已有明确论述,使这方面的同题有所澄清。《工程做法》,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由工部刊行,《清会典》著録列入史部政书颓,营造业稱之为‘工部律’,是当时建筑设计施工和工料经费核销的文书依据。以此准备區分古建筑的大小式,应该说有充分的科学依据。王璞子先生又结合实例将大式与小式的主要區别归纳为以下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