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意象”一词最早出自于《周易》,其中“象”是泛指一切事物或现象,“意”指的是哲学思想中的精髓。“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审美意象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是作者、艺术家审美认识的结晶;是艺术家根据实际生活体验、认识、创造出来的具体可感受的,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审美艺术情境。

  • 标签: “意象” 北京 审美意象 艺术家 《周易》 哲学思想
  • 简介:“支那”名号涵义及谓问题李志敏“支那”(异译为“秦”)现今为中国专称。关于如此称号的由来、涵义及谓问题,历来颇有争议。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归纳起来约有以下几种解释,即秦国说、滇国说、楚国说、日南说、羌族说、绮说、陶瓷说、文物昌盛说以及边鄙说等...

  • 标签: “支那” “丝绸之路” 上古汉语 塔里木盆 埃塞俄比 涵义
  • 简介:本文通过对汉至南北朝时期的乐府诗中城市意象的分析,认为在这一时期的乐府诗中,城市意象的构成包括城市景观意象内容和城市文化意象两部分.长安、洛阳以及其它城市的城市意象均以历史时期、主要是西汉时的城市景观为蓝本,中古乐府诗人独特的认知过程和表现方式是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

  • 标签: 城市意象 中古 乐府诗
  • 简介:通过访谈问卷、草图绘制、因子分析及现场路线记录等方法,对西湖周边游客及其行为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游客对于微观空间的意象,并抽象得出了宏观空间结构意象。通过这些数据,试图探讨游客的路径选择与空间意象是否存在关联度,以及在哪些方面存在何种强度的关联度。研究结果显示,环西湖的游客主要有两种空间活动类型,即全体利用型和周边利用型,主要分布在4个区域。每种类型所占比例由高到低排序,这与图片辨认得分结果及所绘制的意象地图中空间意象五要素出现的频数相吻合,即旅游者对空间意象的感知结果,直接影响到自己的路径选择行为,可感知到的意象要素越多越能帮助旅游者做出最合理的路径抉择。最后,在此研究基础上,对西湖环湖景区规划与设计尝试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议。

  • 标签: 路径选择 空间意象 认知地图
  • 简介:旅游目的地意象是入境游客对目的地认知的核心内容,也是其对外传播中国形象的主要载体.本文以旅华美国游客为研究对象,以旅游目的地意象为研究内容,通过4批次全程客流跟踪的调研方式获取了开放式语句资料.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开放式编码抽取了旅华美国游客对中国意象认知的11个主范畴,主轴编码构建了典范模型,继而开发了入境游客目的地意象认知的故事线.研究结果表明:旅游吸引物、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及社会特征是游客目的地意象形成的因果条件;目的地所提供的各项旅游服务以及人际互动成为重要的中介条件;目的地意象形成的主要脉络是情感涉入;游客的目的地城市意象会刺激并促使游客产生行为意图.

  • 标签: 目的地意象 扎根理论 典范模型 美国游客
  • 简介:本文以苏州古典园林为案例,基于意象地图调查,探讨旅游者空间意象的基本要素构成、意象要素感知频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研究表明:(1)古典园林旅游者空间意象中共包含五个基本要素,五要素在总体样本中出现的频率基本均衡,在不同园林的样本之间有一定差异;(2)五要素均具有较高的可识别性,其中节点与边界要素的可识别性及可意象性最高,是遗产保护的核心要素;(3)五要素的感知频率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从景区核心向周边逐渐衰减的规律性特征,即“核心一边缘”空间模式,该模式的形成是旅游者行为特征与园林空间格局共同作用的结果。

  • 标签: 苏州古典园林 空间意象 旅游者 意象地图
  • 简介:本文是一篇旅游目的地意象研究综述,在回顾旅游目的地意象的内涵结构、形成过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旅游目的地意象时空变迁规律研究是旅游目的地意象理论发展的未来,而景观设计、创意策划和信息传播则是旅游目的地意象应用的新方向;我国学者还应重视从中国传统哲学中汲取营养,积极开展中西贯通的旅游目的地意象研究。

  • 标签: 旅游目的地 意象 研究进展
  • 简介:区域旅游意象文化设计是个值得深度关注的问题。本文以浙江的绍兴为例,尝试运用“思想实验室”的技术路线,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对旨在启动西欧北关市场而为绍兴度身打造的旅游意象定位的英语表述方式“VintageShaoxing”以汉语的“风流绍兴”对译之,并从人文地理视角进行内在底蕴和外显载体两个方面的具体分析论证。笔者希冀如此立足创新的“这一个”区域旅游意象定位之文化设计探索具有举一反三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 标签: 风流绍兴 旅游意象 定位 文化设计
  • 简介:南京城是我国古代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明都南京的规划设计者刘基精通堪舆术(风水术),并将其用于宫城的卜地选址及南京城池的营建,而中国古代风水理论的哲学基础就是最古老的文化典籍之一《周易》。以《周易》理论为视角,解读南京通济门船形瓮城的各种建筑意象

  • 标签: 通济门船形瓮城 秦淮河 《周易》 明南京城的规划营建
  • 简介:声景观(Soundscape)理念摒弃了以噪声控制为中心的治理思路,转而关注声环境中各个声音之间的平衡以及声音与环境、与人的和谐关系。当前的声景观研究已是如火如荼,但依旧过于偏重特定声环境中的声景观要素,忽略了声景观生成环境的时空维度及其影响效应。从人地关系视角解读人居环境声景观的空间意义显得异常迫切。借鉴中国古典诗词对声音意象的美感追求,以及中国古典园林对声景观的美感营造,就特定城市声景观的空间意象构造,声景观成为城市声意象可被感知、解读和记忆的内容。有鉴于此,对国内外的声景观研究做一番渊源、视角、关联等方面的梳理、回顾和反思,以期对人居环境声景观在人地关系空间视角的相关研究与应用有所裨益。

  • 标签: 声景观 空间意象 人地关系 人居环境 城市声意象
  • 简介:伴随全球化的浪潮,以及文化多样性的碰撞,全球竞争的主体逐渐由国家转变为城市。且人类社会逐渐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如何成功进行产业转型,增强城市竞争力与民众幸福感,减缓城市文化趋同的危机,使之可持续发展等,已经成为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面临的问题。以港口城市高雄市为例,在梳理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转型期以来城市改造和文化规划等方面的经验,探讨了城市意象系统构建与公共空间对于城市产业及城市涵养之影响,可为我国内地城市实施空间再造、城市转型、城市品质升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借鉴与启示。

  • 标签: 城市主题文化 城市意象 公共空间构建 永续发展 公民参与
  • 简介:论天水放马滩秦墓地图中的“圭阝丘”非圭阝县岳维宗1986年3月,在甘肃天水市北道区党川乡放马滩一号秦墓中出土了珍贵的木板地图,根据同墓出土的秦简,可认定此图为“秦王政八年”(前239)秦国所属圭阝县地图。何双全先生《天水放马滩秦墓出土地图初探》认为...

  • 标签: 天水放马滩 秦墓 土地图 秦城区 北道区 非指
  • 简介:本文立足于区域旅游意象文化设计,通过本土地脉、文脉、人脉梳理和市场潜能分析,采用了“财智”作为东钱湖旅游度假区旅游意象的主题定位,并将其纳入适销对路的产品(项目)架构之中。本文认为,“意”与“象”呼应互动应成为旅游文化设计的基本技术路线。

  • 标签: “财智东钱湖” 旅游意象 定位
  • 简介:本文以北京和上海两个一级入境旅游目的地城市为案例地,构建了包括入境旅游者对旅游资源和旅游商品的兴趣度、对旅游服务质量和对整体旅游环境氛围的评价的入境旅游目的地城市的旅游意象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运用极小极大离差法进行指标的筛选,并应用变异系数法进行指标权重的确定。将所采集的北京和上海的数据代入该评价体系进行计算后发现,上海的总得分高于北京。

  • 标签: 入境旅游目的地城市 旅游意象 指标体系 极小极大离差法 变异系数法
  • 简介:区域文化的多元性和交合性,造成了文化形象认知和文化定位的困境。如何以统一的理念,深度解构和挖掘区域文化生态的形成肌理和要素特征,是进行区域文化定位的重要手段。文章以解构和重构的方式,诠释了南京市建邺区的文化意象,提出了“和平、优雅、开放、远见”的文化定位,以提升对于建邺新城区的文化认知与区域发展形象定位。

  • 标签: 文化地理 文化意象 文化定位
  • 简介:通过构建旅游业依存度、贡献率和拉动率三个指标,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本文探讨了安徽省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结果表明,安徽省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逐渐加大;在中部六省中,安徽省旅游业拉动效应并不突出;在省域内部,各地市旅游业对经济增长拉动效应的空间非均衡现象较突出,且南强北弱的空间格局与旅游资源在等级上南高北低、景区在空间上“南热、中温、北冷”现状具有很强的共轭性。三个指标均具有相对性,当计算拉动效应时,应同时考虑区域尺度的因素。

  • 标签: 旅游业 拉动效应 依存度 贡献率 安徽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