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在清末沪杭甬铁路的建设过程中,施工方为节省建桥费用而堵塞了松江境内的屠家村港,并直接在原河道上建造路基。1921年江浙地区发生了严重水灾,地方官绅遂将矛头指向沪杭甬铁路,认为该路阻碍水流,要求铁路部门"拆坝筑桥",恢复原有河道,同时增加沿线涵洞。双方为此在北京政府交通部、上海沪杭甬铁路管理局以及浙江省长公署等部门间展开了两年多时间的交涉,最终基本实现了改建目标。在综合相关文献资料和研究论著的基础上,通过铁路工程技术方法的分析,可以发现近代铁路建设并不足以成为导致太湖流域水患的关键性因素,但铁路作为开凿江南运河后最大规模的人造工程,仍初步改变了明清以来形成的流域水文环境。
简介:近三十年来,城市的扩张与发展近乎疯狂,你还没来得及聆听路边花开的声音,转眼间身边的景象就变得面目全非。一大片炊烟袅袅的乡村也几乎同时在地平面消失殆尽,昨天还是布衣乡野,今天说不定就光鲜革履成为城市居民,那些几十年朝夕相处的老街坊们一夜之间不知去向,代之而来的却是对门对面不相识,隔墙闻声不往来的陌生人。好像每一个人还没来得及认真地思考也没有多少的心理准备,就被淹没在城市快速堆积的高楼大厦里,似乎所有人都有一种失去地气的沮丧,有一种在看似宽阔的马路上被挤压得喘不过气来的焦灼感。作家通过文学的叙述,画家通过画笔来帮助人们回忆一座城市的过去,普通市民则通过街井与饭桌补充与衔接老城的故事。李百军却是用照相机给我们凝固了八十年代一座城市的真实景观,也是那个年代尚未蒸发难以释怀的记忆。
简介:以清代永定河芦沟桥志桩尺寸记录为骨干资料,结合近现代器测水文资料,使用分段建模的方法恢复了1766-2004年永定河芦沟桥断面的汛期径流量序列,序列表明永定河径流量在逐年尺度上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但其洪峰规模自19世纪以来不断减小,19世纪中期与20世纪初期是最为明显的丰水时段,而1920年代后径流量便明显萎缩,枯水期一直延续至现代。进入1920年代后,流量变化在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存在的30年准周期消失,水量变化呈现无周期特征。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指标PDO的比对发现,两者在30-40年尺度上具有明显的反相关关系,天然状态下,太平洋温度升高对应于永定河流域较为干旱的时段。海温异常造成的季风强度变化会导致华北地区降雨格局出现变化,进而影响到永定河芦沟桥以上河段的汛期水量,表明处于季风区北部边缘的永定河水系对于太平洋海温变动具有更大的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