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冠脉CTA与冠脉造影诊断冠心病的价值展开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2月-2022年8月期间收治的86例疑似冠心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统一进行冠脉CTA检查,以冠脉造影为金标准,比较两种诊断方式的敏感度、准确率以及特异率。结果:冠脉CTA检查准确率为95.35%,灵敏率93.75%,特异率为97.37%,冠脉CTA与冠脉造影诊断结果无明显差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脉CTA在冠心病的诊断中具有准确率高、安全性高、创伤较小等优势,并且费用相对较低,患者接受度更高,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冠脉CTA检查、冠脉造影检查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23年2月到2024年2月期间在本医院进行冠心病治疗的50例患者,先后予以冠脉CTA检查和冠脉造影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结果;以冠脉造影检查为金标准,计算冠脉CTA检查的诊断准确率、特异度、灵敏度。结果:冠脉CTA检查和冠脉造影检查之间对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动脉堵塞的检出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以冠脉造影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计算出冠脉CTA检查的诊断准确率为96%,灵敏度为96.88%,特异度为94.44%。结论:冠脉CTA检查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不逊色于冠状动脉造影。
简介:摘要目的256层螺旋CT冠脉成像诊断冠脉狭窄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对选择性冠脉造影术(CAG)与256层螺旋CTA检查的疑似或已确诊为冠心病的10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在经过分血管节段后,总共有1315段血管被评估。将CAG作为金标准,对CAT诊断冠心病患者的准确程度,并对CAT诊断冠脉分级的准确性进行评价。结果采用256层螺旋CTA在进行冠心病后,灵敏度为93.51%,特异度为40.00%,阴性、阳性预测值分别为66.67%、82.79%,符合率为85.29%,t值为0.514(P<0.05)。256层螺旋CTA对冠脉狭窄程度进行分级评价的准确度轻度、中度、重度狭窄的灵敏度分别为45.28%、40.85%、51.43%。结论采用256层螺旋CTA诊断冠脉狭窄程度时的医疗能力尚有不足,其能够作为疑似冠心病筛查方式或对低危冠心病复查的一种手段。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冠脉痉挛患者单纯药物治疗与介入支架治疗者的疗效对比分析。方法选择临床上冠状动脉造影提示明确有冠脉痉挛的患者,对比分析其单纯药物治疗与介入支架术后临床症状及MACE(再住院率,心梗,猝死等)事件率。结果冠状动脉造影见冠脉痉挛表现为轻、中度血管狭窄基础上的节段性痉挛或全程血管痉挛,药物保守治疗对肌桥合并节段性痉挛患者等同于介入支架治疗,对弥漫性血管病变基础上的全程冠脉痉挛患者药物保守治疗优于支架介入治疗,其MACE事件率更少。结论对明确诊断冠脉痉挛的患者给予药物保守治疗其MACE事件率较介入支架治疗组明显减少。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冠脉支架置入术(PCI)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围术期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变化规律,评估两种治疗方法心肌损伤的差异,为围术期心肌保护提供客观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冠心病患者40例,PCI组及OPCABG组各20例。PCI组于术前,第1支支架置入后1,3,6,12,24h采静脉血;OPCABG组于术前,第1支桥动脉血管开始灌注后1,3,6,12,24h采静脉血,检测cTnI浓度水平。结果PCI组术前正常水平,术后在3-6h开始升高,24h达到高峰;OPCABG组术前正常水平,术后1-3h开始升高,24h达到高峰;OPCABG组cTnI开始升高的时间早于PCI组,且峰值要高于PCI组,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两组围术期cTnI的变化规律相似,两种手术方式围术期心肌损伤存在差异。
简介:[摘要 ] 目的:总结 冠脉造影及 冠脉支架植入术后伤口的 渗血情况及相关因素, 收集 我科住院的 10 0例冠脉造影及 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伤口的渗血情况及渗血危险因素、发生渗 血的原因、渗 血时间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 病人渗血一般是在术后的前 5小时 ,由病人和医护人员通过检查穿刺口发现渗血,一般无明显生命体征的变化,有的病人伤口渗血也可能是术后应用抗凝药物引起的出血,渗血原因大多是患者活动过早和患者自身 疾病因素和医务人员操作不当或术前教育不充分, 术后观察不到位所致。结论:通过对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伤口的渗血情况的处理方法和护理措施,减少冠脉支架植入术后的患者伤口的渗血情况,加强护理人员的专科培训 ,认真做好病人及家属的术前健康教育 ,使病人及家属能掌握出血的特点 ,严密注意伤口渗血情况和变化,加强术后伤口渗血的观察, 减少术后伤口渗血。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性-淋巴细胞比值(NLR)对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冠脉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方法测定142例NSTEACS患者、80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和50例健康人全血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Neu)和淋巴细胞(Ly)比例,计算Neu/Ly比值(NLR),将NSTEACS患者分为冠脉血栓组和无血栓组,计算各指标的敏感度(Sen)、特异度(Spec)、阳性预测值(PV+)和阴性预测值(PV—),并以ROC曲线评价各指标的诊断效能。结果NSTEACS组WBC、Neu和NLR水平均显著高于(Ly低于)SAP组和正常对照组(P<0.001)。血栓组Ly水平显著低于而其余各指标水平以及各指标阳性率均显著高于无血栓组(P<0.01),血栓组NLR阳性率(89.5%)最高。NLR对冠脉血栓形成的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最高,其ROC曲线下面积0.877,95%CI(0.822-0.913)高于其余各指标,其诊断临界值为2.80,此时Sen、Spec、PV+、PV-分别为94.2%、75.0%、85.3%、89.4%。结论NLR可作为预测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栓形成的敏感而实用的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对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水平变化情况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病变程度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痛、稳定心绞痛患者各60例,将其定义为A、B、C组。对三组研究对象的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进行测定。结果经过仔细研究后我们发现,A组研究对象的H-FABP、CK-MB、MYO、cTnI水平明显高于B、C三组,且统计学差异非常明显(P<0.05);B组研究对象的H-FABP、CK-MB、MYO、cTnI水平明显高于C两组,且统计学差异非常明显(P<0.05)。结论患有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的H-FABP、CK-MB、MYO、cTnI水平会明显升高,且上述指标会随着患者的病情程度的加重而不断升高。根据这一特点可以对患有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准确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