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肿瘤科护理管理中双因素理论的运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肿瘤科2016年3月~2018年4月期间收治的106例肿瘤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管理基础上加用双因素理论进行管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实施前后的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8.1%,对照组为83.0%,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因素理论应用于肿瘤科护理管理中有利于提高其护理护理服务水平,加强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是对影响双胎之一胎死宫内母儿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分娩的15例双胎之一胎死宫内的临床资料,发现双胎之一胎死宫内现象是比较少见的,对于本次研究的15例而言,单卵双胎的有7例,双卵双胎的有8例,通过对胎儿的死因进行观察,发现因双胎输血综合征而死的有5例。在本次研究的母儿中,晚期流产的有3例,有7例母儿是早产,5例母儿足月产。在这些新生儿当中,有3例围生儿是小于胎龄儿的,有2例围生儿死亡。孕产妇在生产完之后,通过对其进行观察,发现都不存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状况。由此可见,双胎之一胎死宫内后对母体的凝血功能不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对于胎儿的不良结局而言,其很有可能和双胎的种类、一胎死宫内的时间、胎死宫内的原因和终止妊娠的孕周有很大关联2。
简介:【摘要】目的:二甲双胍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表型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本次探究实验为对比研究实验,实现对象是我院90例二甲双胍药物治疗的患者,根据患者服用二甲双胍药物是否发生不良反应分为有反应组(n=35)和无反应组(n=55),分析两组二甲双胍药物治疗患者临床表型及影响因素。结果:有反应组女性患者占比高于无反应组,有反应组BMI低于无反应组,有反应组二甲双胍使用剂量比无反应组多,P<0.05;服用二甲双胍药物治疗期间,发生不良反应患者不良反应类型占比,胃肠道系统85.71%、肝功能损害2.86%、中枢神经系统2.86%、皮肤组织2.86%、全身性系统5.71%。结论:二甲双胍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表型女性占比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上腹部虚拟平扫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拟诊上腹部病变患者共60例,所有患者行常规上腹部平扫后,再行双源双能量CT扫描,并应用后处理技术得出虚拟平扫图像,将常规扫描图像作为对照,比较两组图像在图像质量、辐射剂量、CT值、信噪比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虚拟平扫和普通平扫在病灶检出率上无明显差异(P>0.05)。虚拟平扫腹部CT值高于普通平扫(P>0.05);虚拟平扫图像SNR高于普通平扫(P>0.05)。两组虚拟平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虚拟平扫的图像质量均可满足临床诊断需求。应用虚拟平扫辐射剂量可降低34%。关键词双源CT;双能量;虚拟平扫;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氯芬酸钠双释放肠溶胶囊的药理及临床应用。方法本实验选取在2011年5月份到2011年12月份到我院妇科进行治疗的子宫切除患者60例为对象,把所有患者随机分为30例A组(双氯芬酸钠双释放胶囊组)和30例B组(吗啡针剂组),后进行统计和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A组(双氯芬酸钠双释放胶囊组)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B组(吗啡针剂组),P<0.05,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双氯芬酸钠双释放胶囊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明显低于B组(吗啡针剂组),P<0.05,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双氯芬酸钠双释放胶囊(戴芬)口服给药可以发挥显著的镇痛效果,临床上可用于妇女子宫切除术后用药,具有用药简单方便、起效快、镇痛效果明显的特点,值得在临床中应用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双源CT双能量技术扫描,对进展期胃癌癌肿的浆膜面改变、增强表现与浆膜面浸润的关系进行研究,探讨胃癌的双源CT双能量扫描在浆膜面受侵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选择经胃镜及手术病理证实的胃癌病例52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24例,年龄36~78岁。对52例胃癌癌肿浆膜面浸润情况进行双源CT双能量扫描,由2位资深放射医生在不知内镜、手术和病理结果的情况下,盲法分析双源CT静脉期、延迟期图像。结果进展期胃癌浆膜面侵犯的CT征象中,浆膜面粗糙诊断敏感性较高,结节状突出的诊断特异性高,同时应结合周围脂肪间隙的改变综合判断。胃癌癌肿的强化方式是诊断胃癌浆膜侵犯时应该综合考虑的一个因素。CT与病理学T分期具有较高一致性,可以为临床提供准确的信息,为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依据。胃癌癌肿邻近浆膜面的区域碘剂含量,可以作为判定浆膜面是否受侵的一个指标。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双球囊压迫管在双胎妊娠剖宫产术中预防产后出血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9月我院行双胎妊娠剖宫产患者临床资料,严格按照纳入标准,筛选出70例符合要求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两组术中均采用常规按摩子宫及使用缩宫素药物促进宫缩,研究组35例为联合双球囊压迫管止血,对照组35例为联合子宫动脉结扎止血,对比分析两组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h出血量、输血率、止血有效率、产后出血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抗生素使用天数、术后住院天数、恶露持续时间、术前术后血红蛋白及D-二聚体变化等指标。结果:70例双胎妊娠剖宫产无一例子宫切除,研究组产后出血率为5.71%,对照组为8.57%,止血有效率分别为94.29%和91.43%。研究组较对照组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及术后24h出血量(P<0.05),而输血率、产后出血率、止血有效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恶露持续时间、术前术后血红蛋白、D-二聚体等指标两组间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及时置入双球囊压迫管对宫腔及子宫下段压迫止血效果确切,且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尤其适用于双胎妊娠剖宫术后预防产后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