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微血管多普勒(MVD)及显微技术在精索静脉曲张结扎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23例精索静脉曲张显微镜下结扎术中,使用MVD,根据超声辨别静脉和动脉。结果本组23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操作时间1小时30分~2小时,术后7~10天可正常工作。所有病例均未发生阴囊血肿、鞘膜积液、睾丸萎缩等并发症,术后阴囊内曲张静脉均明显消退,临床症状消失。随访3月到一年,复查超声多普勒,均未见复发。结论显微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医疗资源占有较少,易于被患者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微血管多普勒的应用,使手术时间缩短成为可能。
简介:【摘要】目的 对复发型三叉神经痛接受二次微血管减压治疗的患者应用围术期综合护理模式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以随机数字表法均分68例2021年9月-2023年9月期间在我院接受二次微血管减压治疗的复发型三叉神经痛患者为对照组、研究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的方式,研究组实施围术期综合护理模式,并将疼痛程度和心理状态进行统计对比。结果 ①研究组的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比较心理状态,研究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等均低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理RTN接受MVD治疗的患者时,应用围术期综合护理模式,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降低不良心理的影响,确保患者的护理效果与满意度,适合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纤维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7月~2014年3月收治的面肌痉挛患者38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治疗方案,采取面神经干压榨及分支切断术治疗,观察组采取显微血管减压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1年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愈12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治愈5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63.2%;两组患者在临床疗效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所有患者进行1年随访,观察组19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10.5%;对照组19例患者中有6例,复发率为31.6%;两组患者复发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效果显著,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术前行CT检查对肝癌(HCC)患者微血管侵犯的预测意义。方法对39名根治性切除的肝癌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术前对39例患者CT扫描图像和实验室数据进行了审查,记录肿瘤分化程度、肝纤维化评分和微血管入侵情况。结果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19例HCC有微血管侵犯,20例无微血管侵犯。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P=0.036),较高的埃德蒙森-Steiner分级(P=0.047)和非光滑的肿瘤边缘(P<0.001)有统计学意义与微血管侵犯。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非光滑的肿瘤边缘微血管侵犯(P<0.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CT检查肿瘤边缘非光滑提示微血管侵犯,有统计学意义;疑似有微血管侵犯的肝癌患者,应考虑更积极的治疗。
简介:摘要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的最大课题之一是最大限度地减少脑梗死缺血再灌注后的脑损伤。由通心络有效防治心肌“无再流”、保护微血管内皮结构和功能完整性而用于AMI急性期和恢复期治疗获得显著疗效,联想到其在脑梗患者的应用也与其对缺血区微血管的保护有关,因此提出缺血区微血管的保护可能成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的新靶点。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不同护理方式对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09年1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60例采取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患者,探讨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体会,以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3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在传统护理方法上进行改进后的护理方法。结果60例患者手术过程都很顺利,但术后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眩晕、头痛、面神经麻痹、呕吐、耳鸣、口唇疱疹、嗅味觉消失、听力下降、臂丛神经损伤等现象。经过精心的治疗以及科学的护理都明显好转。结论在显微血管减压术之后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仔细的观察,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和护理,能够帮助患者尽早恢复。
简介:摘要日益增多的数据显示冠脉微血管功能障碍(coronarymicrovasculardysfunction,CMVD)与许多临床症状相关。本文将就目前用于识别存在于正常冠脉中微血管功能障碍的主要侵入性技术方法作一综述,并阐述其在临床实践运用中的适应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微血管成像技术(SMI)评估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患有颈动脉斑块的患者100例,均对其进行二维(2D)、彩色多普勒(CDFI)及微血管成像(SMI)检查,观察斑块回声、大小、位置、彩色血流信号和超精细血流信号。结果100例患者其中软斑50例,混合斑块32例,硬斑18例,软斑CDFI血流检出率为18%,SMI血流检查率为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斑CDFI血流检出率为4%,SMI血流检查率为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硬斑CDFI血流检出率为0,SMI血流检查率为0;而软斑和混合斑的SMI检出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SMI技术较CDFI能够更好的显示颈动脉斑块内的新生血管,有助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评估。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膀胱肿瘤内微血管的分类,分析不同类型微血管及判断病人预后。方法 实验组为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46例,男38例,女8例,年龄35-85岁,平均年龄72.2岁。对照组为良性前列腺增生症12例,输尿管囊肿4例,男12例,女4例,年龄47-86岁,平均年龄70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单克隆抗体CD31、CD34、血管平滑肌动蛋白通过免疫组化分别染色血管,观察肿瘤微血管形态、数量及血管外周细胞的覆盖情况。电脑图形分析软件测定微血管密度,分析未分化微血管密度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和意义。结果 膀胱移行细胞癌内微血管分为两种类型:分化血管(CD34+)和未分化血管(CD31+/CD34-)。未分化微血管密度与膀胱癌病理级别呈正相关。结论 膀胱移行细胞癌中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微血管,未分化微血管密度在患者存活时间上是独立的预后因子,可为膀胱移行细胞癌预后评估和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围手术期患者疼痛的管理方法,促进患者舒适,让患者安全的渡过手术期并早日康复。方法本文选取我院于2014年6月-12月收治的50例三叉神经痛手术治疗患者,对患者实施有效的疼痛护理干预,对患者术前、术后进行疼痛评估、干预。结果术前轻度疼痛8例,中度疼痛35例,重度疼痛7例。术后无痛45例,轻度疼痛4例,重度疼痛1例。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在整体的治疗护理过程中,开展有效的疼痛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患者疼痛,促进患者的舒适,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疼痛护理在三叉神经痛患者的护理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