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联合酪酸梭菌肠球菌三联活菌改善高龄ICU脑卒中患者肠道菌群、营养指标和并发症的效果。方法随机将84例重症监护室(ICU)的高龄脑卒中患者分为TP组(n=42)和适怡组(n=42),TP组给予鼻导管泵入肠内营养乳剂治疗,适怡组在TP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酪酸梭菌肠球菌三联活菌治疗,观察两组肠道菌群、营养指标变化及并发症。结果适怡组治疗后的拟杆菌、真杆菌、消化球菌、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数量明显高于TP组(P<0.05),而小梭菌、肠球菌及肠杆菌数量显著低于TP组(P<0.05);两组患者血清Alb与Hb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MAMC明显小于治疗前(P<0.05),观察下降幅度显著小于TP组(P<0.05);适怡组和TP组治疗期间胃肠并发症为(7.14%和23.81%,P<0.05),但均未见明显药物不良反应。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联合酪酸梭菌肠球菌三联活菌改善高龄ICU脑卒中患者,可有效纠正肠道菌群失调,改善患者营养状态,减少胃肠道并发症,临床应用安全性高。
简介:目的了解高压氧病区脑损害患者分离的病原菌及耐药性,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2013年1月—2014年12月某院高压氧病区975例脑损害患者的血、痰、尿等标本的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检出病原菌132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877株,占66.04%;革兰阳性菌213株,占16.04%;真菌238株,占17.92%。分离居前5位的病原菌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和白假丝酵母菌。标本主要来源于痰和尿,分别占58.59%、35.24%。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16.67%、81.82%、82.44%、4.65%。革兰阳性菌未发现耐万古霉素菌株,粪肠球菌对绝大多数所测试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低于屎肠球菌。结论高压氧病区脑损害患者以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感染为主,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营养米粉类食品中阪畸肠杆菌的检出率。方法对同一份营养米粉类样品,用两种方法进行前增菌,一种方法是现行有效的国家标准GB4789.40—2010,另一种方法是在取检样相同的情况下,比GB4789.40—2010所规定的BPW稀释液多4倍进行前增菌,目的是确保增菌液的液体状态,相同时间相同温度前增菌后,再用同样的方法进行mLST—Vm增菌,再接种阪畸肠杆菌显色培养基,转种TSA平板进行色素试验,再进一步生化鉴定。综合菌落形态和生化特征,判断是否阪畸肠杆菌。结果用两种前增菌方法对97份婴幼儿配方食品类的营养米粉进行前增菌培养,按国家标准GB4789.40—2010所规定的前增菌方法的阪畸肠杆菌的检出率是8.25%(8/97)。另一种前增菌方法的检出率是14.43%(14/97),两种增菌方法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国家标准GB4789—2010所规定的前增菌方法未检出阪畸肠杆菌的,通过增加前增菌液BPW后,能检出阪畸肠菌杆。结论在取样品量不变的前提下,对吸水性较强的检样,增加前增菌液BPW后,能提高阪畸肠杆菌的检出率。
简介:摘要目的对一起由肠产毒性大肠埃希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为预防此类事件再次发生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发生食物中毒的现场及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取相关实验样品进行实验室检测以确定中毒原因,并分析造成此次中毒事件的原因,给出相应的预防措施。结果经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可确定此次中毒事件为肠产毒性大肠埃希氏菌引起的,经及时治疗后3例中毒患者均痊愈。结论通过加大有关肠产毒性大肠埃希氏菌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人们对食品卫生的认识,加强食品卫生监督,可有效预防此类中毒事件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组小儿腹泻应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治疗的效果。方法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本院收治92例小儿腹泻,将92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应用蒙脱石散治疗,观察组46例应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指标及治疗有效率。结果观察组46例患儿的腹痛消失、发热消失、大便正常时间与住院时间均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46例的有效率100%大于对照组46例的有效率86.95%,存在差异(P<0.05)。结论小儿腹泻应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治疗,效果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奥美拉唑肠溶片与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联合治疗急性胃肠炎的临床观察。方法:收治急性胃肠炎患者122例,常规组61例选用奥美拉唑肠溶片进行治疗;研究组选用奥美拉唑肠溶片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进行治疗,比对两组患者用药后的有效率。结果:用药后研究组患者服药后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急性胃肠炎患者服用奥美拉唑肠溶片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效果更显著。
简介:摘要:临床上有超过 60%患者因接受肠内营养时出现不耐受而被迫中止肠内营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的变化与肠内营养不耐受息息相关,本文重在综述肠道营养不耐受的发病机制与病理基础、肠道营养不耐受时肠道菌群改变、调节肠道菌群治疗肠道营养不耐受的进展。
简介:摘要临床上有超过60%患者因接受肠内营养时出现不耐受而被迫中止肠内营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的变化与肠内营养不耐受息息相关,本文重在综述肠道营养不耐受的发病机制与病理基础、肠道营养不耐受时肠道菌群改变、调节肠道菌群治疗肠道营养不耐受的进展。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布拉氏酵母菌辅助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自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11月期间所收治的64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依据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各32例。参照组患者给予马来酸曲美布丁治疗,实验组在参照组基础上加用布拉氏酵母菌进行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治疗中加用布拉氏酵母菌辅助治疗,可有效提高其治疗效果,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及应用。
简介:目的:观察结直肠腺瘤患者的肠道菌群变化以及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美常安)对结直肠腺瘤复发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结直肠腺瘤患者,以20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正常组),采集粪便标本,测定肠道菌群,观察不同组患者肠道菌群构成变化。将60例结直肠腺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结肠镜术后未予特殊处理;观察组30例,结肠镜治疗后给予美常安口服(2粒/次,3次,d,4周为1个疗程),共12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粪便中肠道菌群变化及结直肠腺瘤复发情况。结果:结直肠腺瘤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紊乱,与正常组相比,结直肠腺瘤患者粪便中的粪肠球菌、双歧杆菌及乳杆菌数量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杆菌及拟杆菌数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和对照组对比,美常安治疗后患者粪便中的乳杆菌数量上调,而大肠杆菌数量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歧杆菌数目较对照组有所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拟杆菌数量在美常安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结肠镜治疗12个月后复查电子结肠镜,对照组和观察组的结直肠腺瘤复发率分别为23.3%和1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56,P=0.047)。结论:结直肠腺瘤患者存在肠道菌群改变,微生态制剂可降低结直肠腺瘤患者腺瘤复发率,微生态制剂在结直肠腺瘤的治疗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应用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复合乳酸菌胶囊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2008年5月至2010年5月门诊就诊的60例IBS患者随机双盲平行分为三组,复方谷氨酰胺、复合乳酸菌联合治疗组(1组)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2粒,3次/日,饭前口服;复合乳酸菌胶囊2粒,3次/日,饭后口服;单用复方谷氨酰胺组(2组)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2粒,3次/日,饭前口服;单用复合乳酸菌组(3组)复合乳酸菌胶囊2粒,3次/日,饭后口服。疗程4周。疗效判定治疗结束后1周进行随访,显效自觉症状消失,大便成形,每日1-2次;有效症状减轻,大便成形或不成形,每日2-3次;无效自觉症状、大便性状、频度均无改善。所有病例治疗前后分别做血、尿、粪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对肠易激综合征总体症状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用X2检验作两两比较。结果⑴3组药物治疗IBS有效;⑵联合治疗组优于单药治疗组;⑶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复合乳酸菌联合治疗IBS有较好疗效,且安全性好。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清胰汤加减对急性胰腺炎患者肠道菌群及肠黏膜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某院2022年1月-2023年6月收治的10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各50例。观察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清胰汤加西药常规治疗。观察两组肠道菌群、肠道粘膜功能以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的大肠埃希菌和葡萄球菌的数量都有所下降,治疗组的菌群的数量则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与治疗组相比,治疗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观察组。结论:清胰汤加减对急性胰腺炎有明显的疗效,能明显改善病人的肠粘膜功能,调整肠道菌群,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简介:摘要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多维颗粒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的疗效显著,止泻时间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