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就子宫内膜癌与子宫内膜增生危险因素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于我院行全子宫切除术,术前刮诊提示子宫内膜增生的患者(60例)作为此次研究,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基于病理类型的前提下分为子宫内膜癌组(25例)、子宫内膜增生组(35例),对比两组的临床特征,明确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年龄48岁及以上、刮诊病理为重度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的患者是发生子宫内膜癌的危险因素;相较于无任何危险因素的子宫内膜增生患者,伴有1个危险因素的患者,其发生子宫内膜癌的概率较高,呈现的差异明显(P<0.05);相较于无任何危险因素的子宫内膜增生患者,伴有2个危险因素的患者,其发生子宫内膜癌的概率较高,呈现的差异明显(P<0.05);与伴有1个危险因素的子宫内膜增生患者相比,伴有2个危险因素的患者发生子宫内膜癌的概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危险因素的增加,可提高子宫内膜癌风险(P<0.05)。结论:子宫内膜增生患者极易合并子宫内膜癌,尤其是年龄48岁及以上、刮诊病理提示重度的患者,早诊断、早治疗是关键。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子宫内膜病理检查使用宫腔镜检查的诊断价值,给临床子宫内膜病变检查提供依据。方法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对330例宫腔镜检查后行诊断性刮宫或子宫内膜活检病例进行分析,对患者接受宫腔镜检查以及病理检查的差异性进行比较。结果宫腔镜检查显示,患者子宫内膜增生期和分泌期的腺体增生、子宫内膜炎情况存在差异性;分泌期的内膜、子宫内膜炎和内膜癌患者其子宫息肉样病变的比例为29.7%、0.7%和0.0%。结论进行子宫内膜疾病检查时,使用宫腔镜后进行子宫内膜病理检查可以提升检查的准确性,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让患者的治疗更加的准确有效。
简介:摘要:目的 对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所致异常子宫出血的效果进行探析。方法 本次研究内收集了2020年7月至2022年6月期间内我院当中进行了子宫内膜息肉所致异常子宫出血治疗的108例患者为对象,以患者入院期间的时间将其分为对比组(n=54)和研究组(n=54)。对比组实施传统刮宫术,术中为盲刮,不能直视下操作,术后仍然存在出血;研究组实施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可清楚的观察息肉并进行治疗,对比两组别中患者的手术指标情况和并发症出现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均低于对比组患者,数据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出现率低于对比组患者,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 对子宫内膜息肉所致异常子宫出血患者运用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可以大大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降低患者手术期间出血量,最重要优势在于可以直视病变,减少漏诊率。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BUB1下调抑制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和侵袭的机制。方法:qPCR检测子宫内膜癌、癌旁组织和子宫内膜癌细胞SNGM、MFE296以及正常子宫内膜细胞hEM15A中BUB1 mRNA水平;敲减BUB1和阴性对照转染SNGM,通过 CCK-8、Transwell检测细胞增殖、侵袭能力;双荧光素酶实验验证miR-495-3p和 BUB1之间的关系。结果:BUB1在子宫内膜癌中表达明显升高。BUB1敲减后明显抑制 SNGM细胞增殖侵袭。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显示miR-495-3p靶向 BUB1 mRNA的 3'非编码区。结论: BUB1在子宫内膜癌中高表达,miR-495-3p通过靶向下调BUB1抑制子宫内膜癌进展,从而降低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侵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