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增殖症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本次选取子宫内膜增殖症患者100例,均为我院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分析病理诊断特点。结果单纯性增生,占91%,腺体增增生显示,大小不等,大于中晚期正常增殖期腺体密度,存在囊状扩张情况,腺上皮类似于中晚期正常增殖期腺上皮,核分裂像呈增多表现,呈假复层柱状,间质有增生征象。单纯性增生有不典型增生伴发本组1例,在单纯性增生所具备的组织学基础上,有腺上皮的异型合并。复杂性增生共3例,对腺体观察,呈密集且增多显示,腺体形状表现为不规则状,分支较为复杂。复杂性增生有不典型增生伴发本组共5例,在复杂性增生组织所具有的组织学基础上,有腺上皮异型合并,细胞排列呈复层表现,核深染,增大,呈圆形、卵圆形。结论子宫内膜增殖症在临床以围绝经期妇女多见,通常依据病理检查进行确诊,年轻未生育按不典型增生诊断的女性,需慎重采用手术治疗,可应用保守方案,定时复查,根据情况再选择合理处理手段,以保留生育能力,提高生存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子宫内膜癌与子宫内膜增生危险因素,找到可以深化治疗的方案。方法随机抽取自2011年3月-2013年4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40例绝经女性以及150例未绝经女性,通过相应的观察指标,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子宫内膜异常相关性。结果通过Logistic单因素与多因素回归,在未绝经女性子宫内膜厚度之6.8(±0.5),和子宫内膜增生与子宫内膜癌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且P=0.02;在围经后内膜厚度超过6.8(±0.5)毫米时存在相关性,且P<0.009。结论绝经阶段的女性子宫内膜厚度少于4.6(±0.5)无需进行诊刮;而未绝经女性子宫内膜厚度少于6.8(±0.5)毫米,则无需进行诊刮,内膜厚度少于8.7(±0.2)毫米可以先进行常规的激素治疗,若治疗没有效果,那么再予以诊刮。
简介:摘要:目的:就子宫内膜癌与子宫内膜增生危险因素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于我院行全子宫切除术,术前刮诊提示子宫内膜增生的患者(60例)作为此次研究,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基于病理类型的前提下分为子宫内膜癌组(25例)、子宫内膜增生组(35例),对比两组的临床特征,明确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年龄48岁及以上、刮诊病理为重度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的患者是发生子宫内膜癌的危险因素;相较于无任何危险因素的子宫内膜增生患者,伴有1个危险因素的患者,其发生子宫内膜癌的概率较高,呈现的差异明显(P<0.05);相较于无任何危险因素的子宫内膜增生患者,伴有2个危险因素的患者,其发生子宫内膜癌的概率较高,呈现的差异明显(P<0.05);与伴有1个危险因素的子宫内膜增生患者相比,伴有2个危险因素的患者发生子宫内膜癌的概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危险因素的增加,可提高子宫内膜癌风险(P<0.05)。结论:子宫内膜增生患者极易合并子宫内膜癌,尤其是年龄48岁及以上、刮诊病理提示重度的患者,早诊断、早治疗是关键。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临床试验探究子宫内膜刷筛查子宫内膜癌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于靖江市人民医院就诊的有异常阴道流血症状或存在子宫内膜癌高危因素的女性病患共94例。所有患者均先给予子宫内膜刷取样,再行宫腔镜检查+分段诊刮术,两次采集标本分别送病理学检查。以宫腔镜检查+分段诊刮术术后病理作为诊断“金标准”,对比、分析子宫内膜刷的采样满意度、诊断准确率、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94例患者中,子宫内膜刷采样满意度为93.62%,宫腔镜诊刮采样满意度为97.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宫腔镜检查+分段诊刮术相比,子宫内膜刷的诊断正确率、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72.09%、47.83%、95.00%。结论:子宫内膜刷可作为子宫内膜癌的一种可筛查方法,临床可行,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卵巢子宫内膜样癌(OEC)同步子宫内膜病变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1998年8月至2017年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治疗并经病理检查确诊为OEC的56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OEC同步子宫内膜病变患者13例(OEC同步内膜病变组)及单纯OEC患者43例(单一OEC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案、术后病理及预后。结果56例OEC患者中,同步发生子宫内膜病变的比例为23%(13/56)。与单一OEC组比较,OEC同步内膜病变组患者的确诊年龄[分别为(52.7±10.2)、(44.9±8.3)岁]、已绝经的比例[分别为53%(23/43)、2/13]、有高血压病史的比例[分别为28%(12/43)、0/13]降低,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初潮年龄、手术前后血清CA125水平以及有痛经史、未生育、有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病史、有糖尿病病史的比例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OEC同步内膜病变组、单一OEC组患者的首发症状为不规则阴道流血的比例分别为5/13、9%(4/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6.292,P=0.012)。两组患者的手术病理分期、病理分级、肿瘤最大径、肿瘤发生侧别、腹水量、转移部位、卵巢肿瘤病理切片中是否出现内异症病灶、手术方式、是否行腹主动脉旁淋巴清扫术、术后化疗方案、化疗疗程数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OEC患者的整体5年生存率为91.6%,整体5年无进展生存率为76.6%,其中OEC同步内膜病变组、单一OEC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0.2%、93.4%,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4.1%、77.3%,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OE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手术病理分期(P=0.006)及残留灶大小(P=0.020)。结论OEC患者中同步发生子宫内膜病变的比例较高;OEC同步子宫内膜病变患者较单纯OEC患者年轻,首发症状为不规则阴道流血者多见;OEC是否同步子宫内膜病变并不影响其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子宫内膜息肉与子宫内膜癌经阴道彩超诊断的价值。方法:以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为研究时间区间,甄选子宫内膜息肉病人65例与子宫内膜癌病人65例实施研究分析,均实施经阴道彩超诊断,比较两种疾病彩超诊断相关参数和病灶内部血流情况。结果 平均血流速度(TAP)、搏动指数(PI)以及阻力指数(RI)子宫内膜癌患者均低于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差异显著(P<0.05)。子宫内膜癌患者病灶内部血流丰富占比高于子宫内膜息肉病人,差异显著(P<0.05)。结论:经阴道彩超可有效诊断子宫内膜息肉与子宫内膜癌,具有无创、经济、操作简单等优势,与病理诊断结果符合率较高,建议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