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IBD(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微生态组成的变化情况进行汇总和分析,来探讨其与相关炎性指标之间存在的相互关联,以此作为依据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将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85例炎症性肠病患者纳入此次研究的范畴,根据病原菌类型将其划分为中UC组(40例,均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和CD组(45例,均为克罗思病患者),同时将同期收集的40名健康志愿者作纳入对照组的范畴。对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新鲜粪便标本采集,并进行细菌培养和分析,对三组研究对象的微生态组成变化情况,微生态菌群数量与炎性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相对于健康志愿者组成的对照组来说,由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组成的UC组患者的ES数量明显下降;BL、BD、SB、EC、LC、PS、SC数量明显增加,组间数据比较差异较为显著(P<0.05);相对来说,由克罗思病患者组成的CD组患者的ES数量和SC数量明显减少;BL、BD、EC、LC、PS、SB的数量明显升高,组间数据比较差异较为显著(P<0.05)。微生态组成和C-反应蛋白、血白细胞、血小板、炎性指标以及血沉之间呈现出较弱的相关性。结论真杆菌属数量减少与炎症性肠病患者的肠道微生态失衡存在一定的关联。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并观察其与白细胞(WBC)、血小板(PLT)、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的关系。方法选取IBD患者65例,检测所有患者粪便标本中10种细菌的数量及WBC、PLT计数、ESR和血清CRP水平。结果溃疡性结肠炎(UC)组和克罗恩病(CD)组肠杆菌(EMB)、肠球菌(EC)、酵母菌(SB)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或P<0.01),UC组小梭菌(SC)显著升高(P<0.05);2组消化球菌(PS)、拟杆菌(BD)、双歧杆菌(BL)、乳杆菌(LC)和真杆菌(ES)均显著下降(P<0.05或P<0.01);活动组EMB、ES、SB、SC、BD、BL、LC及WBC、PLT、ESR、CRP与缓解组差异显著(P<0.05或P<0.01);WBC、PLT和CRP均与EC负相关,ESR与SB正相关(P<0.01)。结论IBD患者存在显著肠道菌群紊乱,炎性指标与部分菌种失衡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不同材料治疗牙体楔状缺损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在2013年3月~2014年5月入住接受治疗的80例(80颗)牙体楔状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照数字抽签法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40颗)。实验组患者采取3M-VitremerTM光固化玻璃离子水门汀充填修复,对照组患者采取DyractAP复合体充填修复,治疗结束后,对比分析两种修复材料的治疗效果。结果经随访发现,两组患者修复6个月后的修复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12、18个月后,实验组患者的修复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牙体楔状缺损应用3M-VitremerTM光固化玻璃离子水门汀充填修复的效果优于DyractAP复合体充填修复,且其能有效确保患者的远期成功率,值得推广应用于临床中。
简介:【摘 要】 目的 : 探讨 在口腔修复治疗过程中 选用 口腔粘结材料辅助 治疗的方法及效果 。 方法: 选取 2018 年 8 月 -2019 年 8 月本院收治的 50 例 口腔修复患者按 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给予对照组( 25 例)患者 传统材料 进行 填充 治疗,给 予观察组( 25 例)患者绿巨人粘结体系进行填充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后微渗漏以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微渗漏各等级均优于对照组( χ 2 = 14.285 、 4.500 、 4.500 、 13.235 , P < 0.05 );两组患者微渗漏深度分别为( 1.75±0.42 ) mm 、( 0.54±0.24 ) mm ,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
简介:摘要:塑料将成为药品的主要包装材料。塑料包装材料中既含有有机物、还含有无机物,且塑料材料具有半透性,对人体具有潜在的危害性。因此研究塑料包装材料对药品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