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ADAMTS13)是一种能够特异性裂解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血浆金属蛋白酶,严重的ADAMTS13活性缺失可导致特发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的发生.本文简要综述了ADAMTS13的结构和功能及其与TTP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之间的关系.
简介:摘要:医联体的兼并重组模式,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各类型、各层级医疗机构的资产或资本进行有化的结合,从而形成一个新的医疗共同体。2015年之前,医疗机构兼并重组医改试点江浙地区和北上广城市居多,2016年开始更多地出现在内陆中西部地区,二三级医疗机构被并购的比例逐渐增多。并要求各地以规范的临床路径,促进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治疗并明确治疗效果试点费改革。由此,我国医联体医疗保险支付模式正从单一的支付模式,转变为多层次的混合支付模式。这种顺应时代变革及社会发展的结构转型,不仅极大的促进了诊断治疗技术的成熟,也减轻了门诊患者的经济压力。针对这一社会问题,本文将对医联体及其医保支付模式展开分析。
简介:目的探讨显微镜与内镜下不同纵裂入路的结构显露特点及解剖结构标志定位。方法成人尸头10具,分为A组和B组,每组5具,分别采用经前额纵裂入路和经纵裂胼胝体脉络膜裂入路联合室内孔入路,在显微镜和内镜下观察内部结构。结果显微镜与内镜下经前额纵裂入路微创并可充分显露和定位鞍区和第三脑室,有利于切除第三脑室前部和鞍区肿瘤,而经纵裂胼胝体脉络膜裂入路联合室内孔入路微创并可充分显露和定位第三脑室及侧脑室解剖结构,有利于第三脑室、房部、体部及侧脑室额角的手术操作。结论两种纵裂入路均可在显微镜、内镜下充分显露第三脑室等部分结构,组织创伤小,临床上可根据病变特点和手术需求选择合理的入路方式。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上睑解剖结构主要特征,同时在其指导下开展上睑下垂矫正术,对手术操作结果进行探究。方法:选取本所在医院 2014 年 13月— 2016年 8月收治的 54例上睑下垂患者,对其临床就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患者均接受折叠或缩短上睑提肌方式治疗,并且在术中精细化解剖上睑提肌肌瓣结构,结合患者视力,适当对 Whitnall 韧带进行一并处理。根据下垂程度,对肌瓣进行缩短或折叠处理,总结本组病例相关情况。结果:本组 54例患者中, 17例患者行上睑提肌折叠处理,其余 37例患者行上睑提肌缩短处理, 51例患者取得比较满意的矫正效果,治疗总有效率达到 94.44%。结论:对上睑解剖结构进行观察,并在其指导下开展上睑提肌肌瓣分离,能够为上睑下垂患者矫正术的正确操作提供保障,在上睑下垂矫正术中具有积极意义。
简介:目的探讨以一种简单、廉价的方法制备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n—HA/CS)复合材料,并评价其理化特征和生物相容性。方法采用原位沉析和冷冻干燥法制备n—HA/CS支架,通过扫描电镜、组织切片染色、x线衍射和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其微观形貌和组成;采用万能材料试验机分析材料的力学性能。采用材料浸提液和表面接种考察n—HA/CS复合材料对第3代人骨髓基质干细胞(hBMSCs)黏附、增殖的影响,评估其细胞相容性。将n—HA/CS复合材料植入新西兰大白兔背部肌袋,经组织学染色后评价其组织相容性。结果n—HA/CS复合材料具有多孔结构,孔隙率为(88.65±2.34)%,孔径为(112.63±20.47)um,HA晶体颗粒长度为200~700nm,且分散均匀;X线衍射和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合成的HA是含CO3^2+弱结晶纳米晶体。材料的断裂强度为(1.47±0.15)MPa,弹性模量为(37.52±3.43)kPa,可满足非负重部位骨修复要求。n—HA/CS材料浸提液未明显抑制hBMscs的增殖,直接接种在n-HA/CS复合材料表面的细胞黏附、增殖功能正常;组织相容性实验也表明,植入4周后组织炎性反应明显减轻,12周后材料基本降解并由新生组织爬行替代。结论采用原位沉析和冷冻干燥法制备的n—HA/CS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质和生物相容性,有望应用于组织工程骨的构建。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菌群结构的变化,以及患者体内相关炎性指标的关联。方法:将2019年6月至2020年10月作为研究时段,在该时段将我院数据库内收入治疗的160例炎症性肠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160名患者中,110名患者为溃疡性结肠炎,其余50名患者为克罗恩病,同时录入同期内我院中接受体检的5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研究对象的新鲜粪便标本进行采集,对菌群进行培养分析对患者和健康志愿者的菌群进行对比,分析患者的炎性指标。结果:在实验结果中显示三组患者的肠道菌群数量有明显的改变,对照组中患者的肠道菌群数量最低,而溃疡性结肠炎以及克罗恩病患者的肠道菌群均有所改变,但葡萄糖道菌群数量虽然有所增长,但并未出现明显的数量变化,增加最多的为为消化球菌,拟杆菌以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最多,其余菌群以克罗恩病患者最多,数据差异显著(P<0.05)。在实验结果中显示,当患者出现炎症性肠病时,患者体内会出现明显的炎症状况,而患者的炎性因子分泌与患者的病情有较为密切的关联,当患者出现克罗恩病时,患者各项炎症指标会出现明显的增长,差异显著(P<0.05)。结论:当患者出现炎症性肠病时,患者会出现明显的肠道菌群紊乱,尤其是患者的炎症指标也会出现明显增加患者的肠道菌群会出现失衡的状况,所以医务人员可根据患者的肠道菌群以及炎症指标基本判断患者的炎症性,肠病状况,对于患者的治疗工作开展来说有良好的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研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肠道菌群构造改变及其与相关炎性指标的关系,为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019年11月-2021年5月我院收治的90名炎症性肠病患者入组进行研究。其中45名患者是溃疡性结肠炎患者(A组)和45名克罗恩病患者(B组),另外选择45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参照组,对全部患者和健康志愿者的新鲜粪便进行菌群培养并且进行分析。对比三组对象的菌群改变情况,研究炎性指标和菌群数量之间的关联性。结果:与参照组比较,A组患者肠内酵母菌、双歧杆菌、乳杆菌、肠球菌、拟杆菌、消化球菌、SC的数量显著增多,然而真杆菌的数量则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