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狭窄段尿道背侧嵌入下唇黏膜腹侧纵切横缝治疗多次手术后球部尿道短段狭窄的应用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3例多次手术后球部尿道短段狭窄患者资料。年龄别为53、48、32岁,病程分别9个月,14个月,40个月,尿道狭窄长度分别为0.8cm、1.0cm、1.2cm。采用尿道狭窄段纵行切开,背侧嵌入游离唇黏膜,腹侧尿道切口行横形缝合。术后行尿道造影、尿流率、尿道镜随访检查。结果 3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术后1个月复查尿流率分别为19.6、21、23.2ml/s,术后3个月尿道造影见原狭窄段尿道管径均粗大,术后6个月尿道镜检查见原狭窄段尿道粘膜色泽良好、表面光滑、无糜烂、吻合口愈合良好,术后随访16、18、12个月排尿通畅。结论 狭窄段尿道背侧嵌入下唇黏膜腹侧纵切横缝对于球部尿道多次手术后有短段狭窄、生殖器皮瓣替代尿道成形困难患者是一种有效手术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与探究B超引导腹横平面阻滞在开腹子宫全切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04月~2017年02月期间于本院就诊及治疗的60例开腹子宫全切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有30例患者,在实施麻醉诱导之后,对观察组患者在B超引导下使用20ml0.5%的罗哌卡因实施双侧腹横平面阻滞,对对照组患者于腹壁的两侧注入20ml生理盐水,对比并分析两组患者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后4h、48h疼痛评分(VAS评分)与对照组患者相对比,组间差异比较明显(p<0.05)。结论在开腹子宫全切术中应用B超引导腹横平面阻滞的效果较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电刺激和针灸对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的效果。方法:从2021年7月到2022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产后腹直肌患者中选择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研究组采用电刺激疗法和针灸方式,隔日1次,连续治疗10次;对照组采用腹部肌肉群练,每日1次,连续2周;测量、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腹直肌分离距离、腹围和治愈效果。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腹直肌分离距离都有缩小,但是研究组缩短距离更多(P<0.05);研究组脐上围、脐围和脐下围均小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结合电刺激疗法对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功能性便秘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背俞穴平衡罐法的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来我院接受治疗的功能性便秘患者80例,通过双盲法分入实验组与参照组当中,各40例,实验组患者接受背俞穴平衡罐法治疗,参照组接受常规口服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评分(排便不尽感、排便费力、大便硬结、腹胀腹痛)、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中医症状评分相比于参照组较低(P<0.05);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参照组较高(P<0.05)。结论:在功能性便秘患者中实施背俞穴平衡罐法治疗的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的便秘症状,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 基于调节肠道微生物,探讨背俞穴位埋线防治NASH的作用机制。方法 制备40只NASH大鼠模型,随机分为5组NASH并分别予不同中医外治方法干预治疗4W,干预结束后观察各组大鼠HE染色肝脏组织形态、肝功能、血脂、血清内毒素、炎性因子、肠道菌群改变情况。结果 模型组大鼠脂肪变性、炎性细胞浸润明显,与模型组比较,背俞穴埋线组、腹部穴埋线组、背俞穴针刺组肝组织形态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假手术组无明显改变;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功能、血脂、血清内毒素、炎症因子升高(P<0.05),背俞穴埋线组、腹部穴埋线组、背俞穴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均不同程度下降(P<0.01,P<0.05),其中背俞穴埋线组改善显著优于其他干预组(P<0.01),假手术组无明显改变(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肠道菌群均有不同程度改变(P<0.05),与模型组比较,背俞穴埋线组、腹部穴埋线组、背俞穴针刺组大鼠肠道菌群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1,P<0.05),其中背俞穴埋线组改善显著优于其他干预组(P<0.01),假手术组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 背俞穴位埋线可能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减少炎性因子对肝脏的“二次打击”,从而阻断NASH进展,发挥防治NASH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