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评价旋提手法配合中药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共纳入颈性眩晕患者8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旋提手法加口服中药,对照组采用牵引疗法加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将2组患者治疗前后即初诊首日和治疗后第14天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ousScale,VAS)评分、SF-36评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彩色多普勒检测的椎动脉相关数据等进行比较。治疗前后所做血常规、肝肾功能检验结果作为安全性观测统计资料。结果:1)治疗组总有效率达到85.37%,而对照组为65.8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组在改善眩晕程度、颈肩痛、LVA及BA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而2组在SF-36评分这一项上,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本研究中82名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旋提手法配合中药治疗颈性眩晕是安全、有效的,能够有效改善眩晕程度、颈肩痛及椎动脉供血状况。
简介:胃食管反流病指的是因为患者食管胃连接部功能异常,抗反流防御机制明显降低,酸性或者非酸性胃或者十二指肠内容物发生反流,进入食管,从而引发不适症状。临床中,一般会采用双倍剂量的质子泵抑制剂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进行治疗。目前,临床中关于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标准尚未统一,通过现有西医药物治疗,停药后疾病会反复发作、症状无法明显改善、副作用较大。中医中药可以通过整体调节,辨证论治,可弥补西医药物的治疗缺陷,获取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简介:胃食管反流病是目前消化科门诊就诊率极高的一种疾病,西医认为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引起泛酸、烧心等症状和食管黏膜、口腔咽喉、气道等组织的损伤,是一种临床综合征。西医采用抑酸药及促胃肠动力药治疗,虽能达到一定的临床效果,但临床复发率高达70%~80%。中医认为该病以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为总的病机。肝升肺降促进脾运胃纳及脾胃的升降,从而保证胃肠功能的正常发挥。其病机除了与脾胃升降失调相关外,与肝肺升降失调亦有密切关系。辨证应以肝、胃、肺、脾、胆关系为重点,强调从“气”论治该病。此外中医在治疗该病的过程中运用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看病的同时更注重每个患者的个体差异,力求标本同治,彻底治愈该病,最大程度降低本病复发率。
简介:目的观察辛开苦降法对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管动力及酸反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就诊于北京市宣武中医医院门诊的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8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安慰剂组。治疗组予辛开苦降方免煎剂口服,安慰剂组予中药安慰剂口服,疗程4周。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高分辨食管测压指标、24小时pH监测指标及血清胃肠激素水平,评估辛开苦降法对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管动力及酸反流的影响。结果(1)治疗后治疗组血清中血清胃泌紊、胃动素、P物质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血管活性肠肽水平明显下降,且与安慰剂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2)治疗后治疗组患者酸反流总次数、pH〈4的反流时间百分比、反流时间〉5分钟反流次数、最长反流时间、DeMeester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且明显低于安慰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治疗组患者食管上括约肌静息压、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及远端收缩积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明显高于安慰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安慰剂组(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87.8%,安慰剂组总有效率43.9%,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安慰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开苦降法明显改善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患者反流症状,调节血清胃肠激素水平,促进食管蠕动,减少酸反流。
简介:目的:评价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辨证论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16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以2∶1比例随机分为中药组144例和西药组72例。中药组给予中医辨证治疗,西药组给予奥美拉唑治疗,疗程均为8周。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内镜下食管黏膜炎症改善疗效。结果:中药组和西药组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4.20%和72.4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组和西药组胃镜下食管黏膜炎症改善疗效的总有效率分别为51.14%和50.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论治胃食管反流病具有较好的疗效,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在改善内镜下食管黏膜炎症方面亦具有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