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评估双嵌式颈椎融合器(ROI-C)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效果。方法:2012年5月-2013年6月我科应用颈椎压力固定器对21名患者行颈椎前路减压椎间盘切除椎体融合术。应用JOA功能评分评价临床疗效,并于术前,术后3d、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行常规X线正侧位片检查,评估椎体间融合情况及椎间高度,并记录每例病例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手术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JOA评分随时间顺序逐渐升高,6个月内所有病例椎间全部融合,椎间高度在术后3d即显著恢复,3个月内下降,术后6个月趋于稳定。在随访期间,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应用双嵌式颈椎融合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可在早中期达到较好的临床疗效。
简介: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四种人工合成的非法食品着色剂苏丹红Ⅰ-Ⅳ的方法。方法先将苏丹红Ⅰ-Ⅳ四种着色剂标准品用甲醇(色谱纯)配制成质量浓度约为1000mg/L的标准品储备液,再用甲醇溶液逐级稀释成浓度为200、100、40、20、10、1mg/L的样品溶液。色谱柱为ChromolithC18(3mm×4.6mm,2μm),流动相为甲醇-水溶液,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梯度洗脱。结果4种着色剂定量限在0.86-1.30mg/L之间;线性范围为1-200mg/L,各个着色剂峰面积与浓度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在0.9989-0.9997之间。结论该方法具有很高的精密度和准确度,能同时测定食品中苏丹红Ⅰ-Ⅳ这四种非法着色剂。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使用手工配置肝素封管液与预充式导管冲洗器(BD福徕喜)的效果差异,选择最佳封管方法。方法中心静脉置管术患者80例,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40例,采用手工配置肝素封管液法。实验组40例,采用预充式导管冲洗器。观察两组导管留置时间,导管感染率,导管堵塞率,封管所用时间,护士针刺伤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导致的拔管率、封管所用时间及护士针刺伤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用预充式导管冲洗器对中心静脉导管进行冲管和封管,可有效减少堵管发生率,延长带管时间,减少护士针刺伤,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基金项目贵港市科技局科研项目贵科攻关1105024,业字(2011)5号文摘要目的探讨微柱凝胶技术在ABO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diseasenewbom,HDN)相关实验中与传统试管法的比较研究。方法对339例母婴血型不合疑似ABO-HDN的新生儿用传统试管法和微柱凝胶法进行直接抗球蛋白试验、游离试验和放散试验。结果微柱凝胶法、试管法检测结果分别为直接抗球蛋白实验结果阳性82例、118例,阳性率24.2%、阳性率34.8%两法有显著性差异(P<0.05);游离试验阳性239例、202例,阳性率70.5%,阳性率59.6%,两法有显著性差异(P<0.05);释放试验阳性260例、205例,阳性率76.6%、阳性率61.4%,两法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直接抗球蛋白实验,传统试管法比微柱凝胶法阳性率更高,灵敏度更高;但在游离试验及释放试验中,微柱凝胶法比传统试管法阳性率更高、灵敏度也更高。微柱法试验操作简便、易于标准化,耗时短,标本用量少,结果直观明了等优点,阳性率高,与临床诊断符合率高,在临床新生儿溶血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固定器在桡骨远端骨折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被我院收治的6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切开复位内固定,实验组实施手法复位固定器应用,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恢复效果、各项影像学参数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功能恢复率为93.3%,桡骨高度为16.34±3.28,掌倾角为18.61±3.56,尺偏角为23.29±4.01,并发症发生率为3.3%,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法复位固定器应用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应用效果优于切开复位内固定,且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