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评价加味川芎平喘合剂对合并肺动脉高压(PH)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对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的影响。方法:选取中医辨证为肺胀病痰瘀阻肺型,西医诊断为AECOPD,且合并PH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吸氧、化痰平喘、抗感染等),治疗组除对照组基础治疗外,给予加味川芎平喘合剂口服,对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疗效、肺动脉高压及血清VEGF、ET-1、NO变化进行观察。结果:(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0%,治疗组与对照组总体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中医证侯积分比较,两组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降低更显著(P<0.05);(3)肺动脉压比较,两组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显著(P<0.05);(4)血清NO水平比较,两组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P<0.05),血清ET-1、VEGF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两组血清NO升高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的血清ET-1、VEGF水平下降更显著(P<0.01,P<0.05)。结论:加味川芎平喘合剂联合西药治疗,可明显降低AECOPD合并PH患者中医证候积分,降低肺动脉压,其机理可能与改善血管活性物质(VEGF、ET-1、NO)水平有关。
简介:目的:探讨升降散对内毒素(LPS)刺激下血管内皮细胞ET-1和NO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内皮细胞传代培养后分为空白组、对照组(空白细胞+LPS0.50mg/ml)、低剂量升降散组(升降散5mg/ml+LPS0.50mg/ml)、中剂量升降散组(升降散10mg/ml+LPS0.50mg/ml)和高剂量升降散组(升降散30mg/ml+LPS0.50mg/ml),观察各组ET-1和NO水平变化。结果:升降散作用细胞48h后,内皮细胞在5~30mg/ml范围内对内皮细胞贴壁无明显影响。LPS作用内皮细胞48h后,NOi、NOS、NOS水平明显升高,与空白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升降散作用细胞后ET-1、NOi、NOS、NOS水平有不同程度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且中、高剂量升降散组诸指标的降低幅度较低剂量升降散组明显(P〈0.05,P〈0.01)。结论:升降散能抑制LPS诱导的VECs活性物质生成和释放,从而减轻对组织细胞的损伤,以中高剂量升降散效果更显著。
简介:目的:该研究对慢性乙型肝炎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olublevascularcelladhesionmolecule-1,sVCAM-1)进行检测,分析其与中医舌色和患者年龄的关系,从黏附分子角度探求慢乙肝中医舌色的病理基础,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1年11月—2011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肝病门诊就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80例为研究对象,并与150例健康人作为对比,观察患者的舌色并记录其他四诊信息,同时采用ELISA方法检测患者血清sVCAM-1水平,并记录患者肝功能、病毒指标和肝脏B超检查结果,所有数据输入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等统计分析。结果:慢乙肝患者以黯、紫舌多见,随年龄增大、病程延长,黯、紫舌明显增多,50岁后,患者以紫舌为主,提示舌色与患者病程密切相关;紫舌患者较淡红舌、黯舌患者血清sVCAM-1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紫舌的形成机理与血清sVCAM-1增高相关。结论:慢性乙型肝炎舌色有一定的演变规律,血清sVCAM-1的升高是形成慢乙肝紫舌的病理基础之一。
简介:目的:从同病异证、异病同证角度探讨血管活性物质与心气虚证的关系,评价其作为临床指标诊断心气虚证的价值,探讨心气虚证的客观化诊断.方法:本文采用放射免疫法、硝酸还原酶法等观测60例心气虚证患者血中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含量变化,并通过与现行辨证标准相比较,从临床流行病学角度系统评价它们诊断心气虚证的价值.结果:胸痹心气虚组与心痹气虚组血中的ET、CGRP、NO、NOS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该两组与胸痹心阴虚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四指标敏感度都比较高(平均为95%),可作为筛选心气虚证的参考指标;其中,CGRP、NOS特异度低(均为40%);ET、NO特异度高(平均为89.5%),造成误诊可能性小.临床流行病学评价表明ET、NO的诊断价值优于CGRP、NOS,与现行辨证标准符合情况良好.结论:ET、CGRP、NO、NOS四指标均可作为筛选心气虚证的参考指标.但是,只有ET、NO可作为临床诊断心气虚证的参考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检验策略对新生儿黄疸脑损伤疾病检出率情况。方法:选取60例新生儿黄疸脑损伤患儿,常规组30例采取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单独检测,探究组30例血清IGF-1,NSE,MBP联合检查,最后统计分析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髓磷脂碱性蛋白水平对新生儿黄疸脑损伤单独及联合诊断价值。结果:经过比对,探究组联合诊断敏感度90.00%、准确度96.67%高于常规组的敏感度66.67%,准确度80.00%,(P<0.05)。探究组特异度80.00%与常规组单独诊断93.33%,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黄疸脑损伤属于临床重症疾病,对新生儿的机体发育非常不利,选择血清IGF-1,NSE,MBP联合检查可确保诊断准确率,值得广泛推广。
简介:目的:探讨补肾通督方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骨代谢的作用机制。方法:65例A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Ⅰ组(30例,用柳氮磺胺吡啶治疗)和治疗Ⅱ组(35例,用补肾通督方治疗),并设正常组3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各组治疗前及治疗24周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骨钙素(BGP)、Ⅰ-型胶原C末端肽(CTX)水平;同时采用双能X线(DEXA)骨密度仪测量治疗前后腰椎和股骨颈的骨密度(BMD)。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BMD降低,血清TNF—α、CTX水平升高,TGF-β1、BGP下降,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P〈0.01);治疗后,治疗Ⅱ组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P〈0.01),且TNF—α、CTX和骨密度的改善明显优于治疗Ⅰ组(P〈0.05)。结论:补肾通督方可通过调节AS相关细胞因子网络平衡,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有效治疗AS患者骨量丢失。
简介:目的探讨华蟾素胶囊联合NP化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血清细胞角蛋白片段19(CYFRA21-1)、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晚期NSCLC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单纯的NP化疗方案,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华蟾素胶囊,比较两组患者近期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CYFRA21-1、NSE水平、免疫功能变化情况及患者生存分析。结果治疗组近期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CYFRA21-1、NSE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血清CYFRA21-1、NSE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NK、CD3+、CD4+以及CD4+/CD8+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血液学毒性、神经毒性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显著轻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生存比较,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华蟾素联合NP化疗能够有效提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减轻患者不良反应,降低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并有效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且有助于患者的远期生存的提高。
简介:目的观察臭氧化自血回输联合温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方法将80例风湿关节炎患者按照就诊顺序进行编号,随机分配到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臭氧化自血回输联合温针灸治疗,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白介素-1β(IL-1β)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IL-1β与TNF-α均呈下降趋势,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下降更为明显,治疗后在IL-1β与TNF-α指标对比中,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呈下降趋势,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VAS评分下降更明显,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臭氧化自血回输结合温针灸治疗能抑制IL-1β与TNF-α分泌,从而起到抗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