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 要] 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在结直肠癌患者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26例行PICC的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常规PICC护理和健康宣教,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患者联合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SCA),干预后的自我护理依从性、PIC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干预后1个月的ESCA总分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自我护理依从性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IC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行PICC的结直肠癌患者而言,心理护理能显著增强其自我护理的能力与依从性,降低PIC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白内障采用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的效果和术后影响视力的因素。方法将194例(199眼)白内障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均采用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来进行治疗。观察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视力变化情况,并分析影响患者视力的因素。结果在治疗后,患者的裸眼视力和散光度均有了较好的改善,前后差异显著(P<0.05);术后的视力影响因素主要有合并症、后发性白内障等。结论采用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在治疗白内障中具有较好的效果,在后期的康复中还存在有一些影响视力恢复的因素,需要引起重视。
简介:目的探讨联合检测三种血清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AFP异质体(AFP-L3)和α-L岩藻糖苷酶(AFU)对原发性肝癌(PHC)互补诊断的价值与意义。方法自2011年5月起至2012年12月止共观察了67例PHC组、61例慢性乙型肝炎(慢性VHT-B组)组及45例正常对照组行联合检测,以ECL法(电化学发光法)测其TM三项:AFP、AFP-L3、AFU值。结果PHC组与慢性VHT-B组以及正常组的AFP值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P<0.01),同时,上述两组与正常组的AFP均数亦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P<0.01)。TM三项检测的单项敏感系数分别为63.1%、87.2%及50.0%。TM三项的联检将检出准确率提高到了93.3%与84.1%。TM三项联检的PHC检出率提高到了惊人的97.3%。结论TM三项联检可提高AFP阴性PHC尤其是PHC的诊断效率,对早期PHC诊断具有非凡的指导意义。
简介:作者简介曹宇华(1978-),女,籍贯湖南省沅江市,学位硕士,学历大学本科。2001年毕业于广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毕业后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肿瘤科工作至今。摘要目的从循证医学角度探讨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与结直肠癌(colorectalcancer,CRC)发生率的关系,明确糖尿病是否是促进结直肠癌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应用meta分析的方法比较有糖尿病患者组罹患结直肠癌与对照组(非肿瘤患者)糖尿病的病例数,采用Revman50统计学软件,以比值比(OR)为效应量进行合并分析。结果共纳入11个研究,211815例研究对象,meta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结直肠癌的发生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I.80,95%CI(1.64,1.98)]。合并效应检验z=1244,P<001。结论结肠癌的发病与糖尿病有一定相关性,糖尿病是促进结直肠癌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糖尿病可能是促进结直肠癌发病的高危因素,因此应该对糖尿病人群进行定期的筛查和普查,将其作为容易出现结直肠癌的人群,目的在于尽快地找出肿瘤,从而达到早治疗、早诊断的效果,以减少死亡率,提高患者的存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