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上颌前方牵引矫治早期骨性Ⅲ类错的临床价值分析。方法:该次研究从2020年7月开始,至2021年8月为止,通过电脑操作的方式,随机选择上述时间段内我院接受早期骨性Ⅲ类错的患者共30例,为其实施上颌前方牵引矫治治疗,患者均接受为期一年的治疗,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值。结果:患者的SNA、ANB以及SN-MP值较治疗前均有增高,其SNB则有一定程度的降低(P<0.05)。结论:对于早期骨性Ⅲ类错的患者实施上颌前方牵引矫治的方式进行治疗,能够让患者的上颌骨以及下颌骨有着正常的发育方向,继而对患者的上下颌骨的位置进行相应的调整,让患者出现的骨性Ⅲ类错症状得到良好的矫治,应该得到临床实际使用并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辅助牵引复位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7年07月-2021年08月本院收治的92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6)和研究组(n=46),对照组予以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研究组予以外固定支架辅助牵引复位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愈合优良率及手术相关指标。结果:研究组愈合优良率较对照组明显提升(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外固定支架辅助牵引复位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效果理想,有助于促进骨折愈合,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中医针灸推拿联合牵引治疗方案,于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收治时间:2019.5月~2020.10月;研究样本:9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组方法:计算机随机法,各组情况:46例/组,对照组、观察组分别实施牵引治疗方案、针灸推拿联合牵引治疗方案。结果 两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不同方案治疗后,对比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94.29%)高于对照组,P<0.05;经过治疗后,疼痛评分对比,观察组(2.56±0.50分)更低,腰椎功能评分对比,观察组(25.82±1.80分)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治疗后腰部关节活动度(75.82±5.23°)更高,P<0.05。结论 中医针灸推拿联合牵引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效果确切。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弹性髓内钉与牵引石膏固定治疗小儿股骨干骨折的护理比较。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2月—2022年12月收治的46例小儿股骨干骨折患儿,对全部患儿采用弹性髓内钉与牵引石膏固定治疗,结合采用的护理方式差异分为对照组(n=23)与观察组(n=23)。对照组利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形式,对比两组患儿的疼痛程度改善程度、患儿家属护理满意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儿的疼痛明显减轻(p<0.05)。结论:在小儿股骨干骨折患儿的实际治疗与护理干预过程中,以弹性髓内钉与牵引石膏固定治疗联合的方式,配合综合护理干预手段,能改善患儿疼痛程度,提高护理质量水平,缩短患儿的实际恢复时间。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两种牵引复位方法在桡骨远端Colles骨折保守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0例桡骨远端Colles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0例,采取常规牵引复位治疗,实验组40例,采取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治疗有效率、腕关节背伸、掌屈角度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olles骨折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腕关节功能,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已成为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常见疾病之一。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导致髓核突出,压迫邻近的神经根或脊髓,引起腰痛、下肢放射痛、麻木等症状。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但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且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和风险。针灸推拿作为中医传统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基础。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气血,缓解疼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推拿则通过手法操作,调整脊柱结构,缓解肌肉紧张,促进局部炎症的吸收。牵引治疗是一种物理治疗方法,通过机械力作用于脊柱,减轻椎间盘内压力,缓解神经根的压迫,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常规手术与胃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消化道息肉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分析。方法:便利选取云南省某三级综合医院消化内科就诊的128例消化道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消化道息肉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其中对照组行常规手术,研究组行胃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对两组患者手术临床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分析进行比较。结果:干预后,研究组与对照组一次切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干预后,研究组比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在消化道息肉的临床治疗中,胃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较常规手术而言,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性更高,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