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对异位妊娠患者,接受早期治疗干预以及常规治疗干预,对其预后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方法 以2019年1月-2021年3月异位妊娠患者100例为此次研究对象,根据其停经时间的不同分组,即早期组(停经时间≤40d)和晚期组(停经时间>40d),2组异位妊娠患者均根据具体的情况实施保守治疗、手术治疗干预,对其治疗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异位妊娠破裂型相比,早期组的发生率更低,
简介:【摘要】目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不断提升各行业员工的素质和能力。为此教育部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也是喊出来了“卓越医生培养计划的口号”,旨在培养出一批医德高尚、业务能力突出、适应我国卫生经济发展需要的覆盖所有疾病类型的优秀医生,既是我国的长期发展规划,也是近期迫切要处理的短期任务。这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21年到2030年)》十年之间的一个重要的大规模医学教育改革计划。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不断提升医生们的医疗服务水平和业务操作能力,进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创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带有中国特色的医学教育模式,就需要构建临床医师岗位胜任能力模型,尤其是针对于刚出医学院大门的毕业生——这些年轻的临床医师是我国医疗行业的未来,这个模型的构建不仅会对在校本科医学生具有一定的指导和规范意义,更是为现如今从事医学服务行业的医师们提供从业意见。
简介:【摘要】目的:筛选出胃癌患者预后相关的囊泡介导转运相关基因(VMTRGs),构建风险评分预后模型并评估预后模型的准确性,探究该模型在免疫与药敏等方面的作用。方法:从TCGA数据库获取胃癌患者的测序数据及临床病理参数,从GSEA官网获取VMTRGs并进行差异表达分析,使用单因素Cox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出预后相关的VMTRGs并构建风险评分预后模型及列线图,将TCGA胃癌患者随机分组及使用外部独立数据库GSE84437验证模型的预测效果。对风险评分预后模型进行肿瘤突变负荷、药物敏感性相关分析。结果:构建了由4个VMTRGs(F5、APOA1、CD36、SPARC)构成的风险评分预后模型,通过验证显示该预后模型有良好的预测能力且是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其构建的列线图也有良好的预测能力。风险评分高、低风险组在肿瘤突变负荷、药物敏感性分析方面存在差异。结论:构建了一个由4个基因构成的胃癌预后风险模型,作为现有TNM分期的补充,能够预测胃癌患者预后、免疫治疗效果及药物敏感性,指导患者的个体化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建立环磷酰胺诱导的大鼠免疫抑制和免疫亢进模型,并通过免疫组化和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测定等方法进行评价。方法:选择12只健康的成年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6只)和实验组(n=6只)。实验组通过腹腔注射给予20 mg/kg的环磷酰胺,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在给药后的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液和组织样本,进行免疫组化分析和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测定。结果:实验组大鼠在给药后的第7天和第14天,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显著下降,与对照组相比(P<0.05)。免疫组化分析显示,实验组脾脏中CD3阳性T细胞比例和染色强度评分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P<0.05)。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测定结果显示,实验组大鼠血清中IL-6和TNF-α水平显著升高,与对照组相比(P<0.001)。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环磷酰胺诱导的大鼠免疫抑制和免疫亢进模型。通过免疫组化和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测定,我们证实了环磷酰胺对大鼠免疫系统的显著影响。该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免疫调节机制和评估新药物的免疫调节作用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实验平台。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热证的临床疗效及预后作用。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热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为2020年1月-2020年12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予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枸橼酸莫沙必利片,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相关中医证候评分变化和不良反应情况,比较随访3个月后两组复发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3个月后复发率低于对照组(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治疗及预后。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3年3月期间本院收治138例桥本甲状腺炎伴发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69例。对照组给予用左旋甲状腺素片,观察组加用硒酵母。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清FT3、FT4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清TSH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P>0.05。结论:桥本甲状腺炎临床治疗中应用左旋甲状腺素片和硒酵母,可调节甲状腺激素水平,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腹泻伴良性惊厥的治疗及预后。方法:选择2021年在我科治疗惊厥的52例患儿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腹泻伴良性惊厥的有26例设为腹泻组,惊厥无腹泻的26例患儿设为无腹泻组,统计整合腹泻组、无腹泻组与治疗的关联性数据并应用比较分析法进行数据对比。结果:通过回顾性分析,小儿腹泻伴良性惊厥主要病因有:热性惊厥11例、电解质紊乱6例、病毒性脑炎2例、中毒性脑病1例、轻度胃肠炎伴婴幼儿良性惊厥6例。腹泻组随访3个月内惊厥发作2例3个月发作率为7.69%,6个月内惊厥发作4例6个月发作率为15.38%;无腹泻组随访3个月内惊厥发作8例3个月发作率为30.76%,6个月内惊厥发作13例6个月发作率为30.76%,P<0.05。结论:小儿腹泻伴良性惊厥应给予准确诊断及针对性治疗,继而降低惊厥发作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腹泻伴良性惊厥的治疗及预后。方法:选择2021年在我科治疗惊厥的52例患儿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腹泻伴良性惊厥的有26例设为腹泻组,惊厥无腹泻的26例患儿设为无腹泻组,统计整合腹泻组、无腹泻组与治疗的关联性数据并应用比较分析法进行数据对比。结果:通过回顾性分析,小儿腹泻伴良性惊厥主要病因有:热性惊厥11例、电解质紊乱6例、病毒性脑炎2例、中毒性脑病1例、轻度胃肠炎伴婴幼儿良性惊厥6例。腹泻组随访3个月内惊厥发作2例3个月发作率为7.69%,6个月内惊厥发作4例6个月发作率为15.38%;无腹泻组随访3个月内惊厥发作8例3个月发作率为30.76%,6个月内惊厥发作13例6个月发作率为30.76%,P<0.05。结论:小儿腹泻伴良性惊厥应给予准确诊断及针对性治疗,继而降低惊厥发作率。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 对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9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271例下肢静脉曲张手术治疗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 logistic 回归法筛选出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发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回归分析结果建立风险列线图预后模型,并对模型的预测性和准确性进行了内部验证。结果 二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CEAP≥4级(OR=5.440,95%CI=2.335 ~12.671)、硬化剂注射治疗(OR= 0.044,95%CI =0.007~0.290)、髂静脉狭窄(OR=110.901,95% CI = 9.558~ 1286.727)、肌间静脉增宽(OR =38.377,95%CI=5.611~ 262.483)、糖尿病(OR=7.129,95%CI =1.661~ 30.596)、交通瓣膜关闭不全(OR=15.761,95%CI=3.514~ 70.684)、髂静脉受压综合征(OR=3.868,95% CI=1.371~ 10.913)是下肢静脉曲张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 > 1,P < 0.05)。构建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15,约登指数0.684,敏感度为96.0%,特异度为72.7%,校准曲线显示该模型表现出较好的预测符合度。结论 基于CEAP分级、硬化剂注射治疗、髂静脉狭窄、肌间静脉增宽、糖尿病、交通瓣膜关闭不全、髂静脉受压综合征等建立的预测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复发的风险列线图模型,校准曲线显示该模型表现出良好的预测效能。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急救护理的相关措施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某市第三中心医院分院收治的88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 44例,对照组实施传统护理,治疗组实施传统护理+急诊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时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抢救时间为(35.42±0.86)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43.22±2.1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两组 NIHSS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 1 个月后,两组 NIHSS 评分低于入院时,且治疗组 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诊护理路径应用于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突出,可明显有效的缩短患者的急救时间,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神经功能受损,确保了患者的健康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急救护理的相关措施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某市第三中心医院分院收治的88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 44例,对照组实施传统护理,治疗组实施传统护理+急诊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时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抢救时间为(35.42±0.86)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43.22±2.1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两组 NIHSS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 1 个月后,两组 NIHSS 评分低于入院时,且治疗组 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诊护理路径应用于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突出,可明显有效的缩短患者的急救时间,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神经功能受损,确保了患者的健康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