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后路经皮内固定联合前路小切口治疗腰椎间隙感染的疗效和临床意义。方法2008年1月~2012年1月我院采用后路经皮内固定联合前路小切口病灶清除术治疗腰椎间隙感染患者36例,原发腰椎间隙感染16例,腰椎间盘术后感染20例,其中L:/,8例、L3/4。12例、L,16例。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疼痛缓解率(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结果手术时间93-106分钟,平均98.3分钟。手术出血量80~325mL,平均185.4mL。所有患者均达临床愈合,随访期内未见复发病例。术后腰背痛缓解率100%,VAS评分术前平均(8.7±0.5)分,术后6个月平均(1.3±0.3)分(t=-16.16,P〈0.001);6个月后患者的满意率为93.6%。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术前为(73.32±14.15)分,随访时为(12.18±7.44)分,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42,P〈0.001)。结论采用后路经皮内固定联合前路小切口治疗腰椎间隙感染的手术创伤小、操作方便、固定可靠、疗效确切,为治疗腰椎椎间隙感染较理想的微创手术方法。
简介:目的探讨小切口正中神经松解术治疗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11月~2015年8月收治25例(33侧)腕管综合征患者,其中男性4例,女性21例,按照顾玉东腕管综合征分型,II型21例29腕,Ⅲ型4例4腕。取腕部小切口,长约1.5cm~2.0cm切口,切断腕横韧带,松解正中神经,比较手术前和末次随访时波斯顿腕管问卷(症状/功能)评分,示指末节两点辨别觉和腕部正中神经肌电图潜伏期的变化,手术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手术平均时间(10±1.97)分钟。随访时间16~60个月,平均35个月,其中完全缓解23例(31腕),有2例(2腕)患者仍残留部分手指麻木症状,没有切口瘢痕痛的发生^末次随访时,测量患者波斯顿问卷(症状/功能)评分,两点辨别觉和正中神经肌电图的潜伏期,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正中神经松解术治疗腕管综合征安全,创伤小、临床疗效满意。
简介:目的观察对比后外侧小切口与后外侧标准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hiparthroplasty.THA)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GardenⅢⅣ型)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10月~~2008年10月进行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87例资料。平均年龄74.5岁,小切口组45例,标准切口组42例。记录患者的身高、年龄、体重、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应用助行器时间、手术前后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两组资料患者年龄、术前诊断及髋关节Harris评分均无显著差异。平均体重指数小切口组小于标准切口组。其余各项指标小切口组均优于标准切口组,并且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对于技术熟练的手术者,经后外侧小切口行THA治疗老年股骨颈移位骨折比后外侧标准切口术后早期疗效优越。
简介:目的观察带锁髓内钉小切口辅助复位治疗股骨干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35例股骨干粉碎性骨折,男28例,女7例,均静力交锁髓内钉固定,通过折端2~4cm的小切口,以手指或器械引导辅助复位。观察骨折复位程度,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肢体功能,术后并症等指标。结果未出现旋转畸形,有三例〈2cm的短缩,所有病例均取得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6.5±2个月,平均手术时间35分钟,无深部感染,所有患都均取得良好肢体功能,随访10~28个月。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参照Karlstr?m等标准,优32例,良1例,可2例,优良率94%。结论带锁髓内钉小切口治疗股骨干粉碎性骨折是一种行之有行的方法,小切口对骨折端生物学干扰小,它具有骨折愈合率高,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肢体功能好等特点,值得临床应用。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改良腘窝小切口与传统切口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附着点骨折的疗效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35例后交叉韧带胫骨附着点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18例(观察组)患者应用改良腘窝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治疗,17例(对照组)患者应用传统腘窝后"S"型切口空心钉内固定治疗。随访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55±18)分钟,出血量为(50±20)mL,对照组手术时间为(75±20)分钟,出血量为(100±50)mL,有统计学意义(P〈0.05)。35例患者均得到有效随访,观察组治疗优良率为94.4%,对照组优良率为82.3%,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腘窝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附着点骨折具有操作简单,疗效显著等特点,与传统切口对比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等优点,值得临床上广泛开展。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开窗复位植骨结合锁定板内固定治疗SchatzkerⅡ、Ⅲ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6月至2014年1月SchatzkerⅡ、Ⅲ型胫骨平台骨折44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18例;年龄27~83岁,平均年龄53.3岁。按Schatzker分型,Ⅱ型34例,Ⅲ型10例。均为外伤后2周内的新鲜骨折。应用开窗复位植骨结合锁定板内固定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时间59~107min(平均手术时间80min);术中出血量55~185mL(平均出血量102mL)。术中透视结合术后复查X射线片可见骨折复位满意,塌陷的关节面可恢复原有高度。44例胫骨平台骨折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膝关节功能恢复按纽约外科特种医院(HSS)评分标准,优良率91%。无严重创伤性关节炎发生,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开窗复位植骨结合锁定板内固定治疗SchatzkerⅡ、Ⅲ型胫骨平台骨折操作简单,复位满意,固定可靠,软组织损伤小,在达到坚强内固定的同时,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简介:目的比较椎间盘镜(MicroendoscopicDiscectomy,MED)与椎板开窗(FanestrationDiscectomy,FD)镜下髓核摘除术,在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DiscHerniation,LDH)近期疗效上的差异。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6月-2013年6月,我院单节段性LDH行髓核摘除手术的患者97例,MED65例,FD32例,收集年龄、性别、慢性疾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及JOA评分。结果随访6个月-4年,17例失访,失访率为17.89%。MED组与FD组比较具有术出血量较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1周和2周的JOA优良率高,但手术时间较长,差异均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中相关并发症(硬膜囊破裂、神经根损伤)、术后6个月JOA优良率及随访终末期术后复发率的比较中,统计学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MED和FD均可缓解LDH症状,虽MED具有手术时间长,但MED具有术中出血量少及术后并发症及低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比较正常颈椎标本和切除颈椎C5-6小关节标本的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扭转等生物力学指标。确定小关节切除是否对颈椎稳定性造成影响。在日本岛津电子万能试验机上对正常和切除小关节的标本进行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实验,在扭转试验机上进行扭转实验。以2mm/min的实验速度分别对标本施加载荷,测量位移数据。以50mm/min的实验速度对标本施加扭矩,测得标本的扭转角。得出正常对照组和小关C5-6节切除标本的各项力学性能指标。小关节切除25%对各项运动范围无显著变化,小关节切除50%、75%、100%对各项运动范围显著增大。双侧小关节全切除后运动范围显著增大,较其它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小关节切除50%以上,尤其双侧小关节切除,打乱了颈椎的平衡关系,对颈椎的稳定性造成影响。
简介:目的:筛选ATP结合盒E1(ABCE1)基因的相关调节miRNA,为诊治肺癌提供新思路。方法选取2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其中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45~73岁,平均年龄62.9岁。鳞癌11例,腺癌9例。应用生物信息学预测ABCE1基因上游的miRNA,通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标本非小细胞癌组织和癌旁组织进行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从中筛选出目的miRNA。结果生物信息软件预测7个最有可能调节ABCE1基因的miRNA,分别为miR-29a/b/c、miR-135a/b、miR-203及miR-141;其中miR-29a/b/c、miR-135a、miR-203的表达在癌组织内较癌旁组织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以miR-135a、miR-29c差异最为明显,与之对应ABCE1在相同的肺癌组织内表达上调(P〈0.05);仅miR-135a与ABCE1在上述肺癌患者内表达呈现负性相关(r=-0.665,P=0.001)。结论在非小细胞肺癌内,很有可能是miR-135a负性调节ABCE1基因,两者结合可能成为诊治肺癌的新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