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EV71感染手足口病患儿血白细胞、CRP、脑脊液白细胞数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3年7月我科收治的88例确诊EV71感染的手足口病患儿的外周血白细胞数、CRP、脑脊液白细胞数的变化,依据有无并发症,单纯并发脑炎,或并发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包括肺水肿)分为普通型、重型、危重型三组。结果外周血白细胞增高是重型、危重型患儿主要表现,三组患儿CRP之间差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脑脊液白细胞数在重型和危重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白细胞增高可作为早期发现重症病例的一个方便的指标。外周血CRP与病情严重程度关系不密切。脑脊液白细胞数不能作为判断重型和危重型的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乳酸、降钙素原(PCT)及血糖三联检测对重症手足口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40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根据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35例和死亡组5例,对两组的早期血乳酸、PCT、血糖及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进行综合比较。并观察三联检测组与非联合组间患儿死亡人数的差异。结果存活组的血乳酸、PCT、血糖较死亡组低(P<0.05),PCIS评分较死亡组高(P<0.05);三联检测组死亡5例,非联合组无一例患儿死亡,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血乳酸、降钙素原及血糖三联检测客观性强,有助于对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病情进行综合评估,降低病死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肠造口患者造口并发症的预防方法。方法本文随机抽取我院于2016年1月—2017年5月收治的10例肠造口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肠造口患者的护理意愿将其均匀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个组别,分别为两组患者提供常规护理和预防护理。结果观察组肠造口患者的粪水性皮炎发生率(0)、感染发生率(2.50%)、造口出血发生率(0)均低于对照组肠造口患者的粪水性皮炎发生率(10.00%)、造口感染发生率(7.50%)、出血发生率(10.00%),观察组肠造口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7.50%)显著高于对照组肠造口患者的护理满意度(72.50%),两组肠造口患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造口皮肤护理、水肿护理等预防护理措施在肠造口患者造口并发症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末梢血预稀释模式、全血模式以及静脉血检测血常规地应用效果予以分析比较,为其临床准确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常规体检的180例体检者,并将其根据血检方式平均分为3组,A组体检者采取末梢稀释模式进行检测,B组体检者采取全血模式进行检测,C组体检者采取静脉血进行检测,对三组体检者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RBC、PLT、WBC以及HB比较,末梢血预稀释与静脉血相比差异明显,末梢血全血模式与预稀释模式相比差异明显。结论在血常规检测中,采取末梢血进行血检,其检测结果易受到的影响,静脉血检测结果准确性较高,可多次重复检测,值得在临床应用中广泛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主要研究末梢血与静脉血血常规检验检测结果差异的相关问题。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1月—2016年12月间就诊的132例患者,分别抽取患者的末梢血与静脉血,采用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对相关血液进行检测,分析静脉血与末梢血血常规检查之间的结果。结果分别比较132例患者的末梢血与静脉血,判断两者的WBC、RBC、PLT、HGB水平等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h后,PLT值下降,WBC、RBC、HGB三者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进行血液检验的结果存在差异,并且末梢血的稳定性低于静脉血,因此临床开展血常规检验时,需要多抽取静脉血进行检查。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一次性采血针与一次性注射器进行桡动脉血气分析标本采集的效果比较,探讨减轻患者在穿刺时的痛苦,提高穿刺成功率,保证血气标本质量的方法。方法将100例需抽取动脉血气标本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一次性采血针连接注射器采集标本,对照组直接采用一次性注射器采集标本。比较2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动脉血分辨率和患者疼痛程度的差异性。结果观察组采用一次性采血针采血其一次穿刺成功率、动脉血分辨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采用一次性采血针抽取动脉血气分析标本具有穿刺成功率高,动脉血分辨率好,减轻患者疼痛的优点,从而能减轻患者痛苦,减少护理工作量,降低医疗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