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数字化X线摄影(digitalradiography,DR)中的能量(dual-energysubtraction,DES)胸部摄片技术对肺结节诊断价值。方法对60例DR检查时发现的肺结节患者再进行能量胸部摄片检查,由两位影像医生对每一患者的普通DR图像与DES图像分别作对比分析,评价两者对肺结节的显示情况。结果DES比普通DR图像检出更多的小结节,且DES图像对结节病变的显示更清楚,有利于定性评价。结论能量胸部摄片技术可以有效地去除胸廓骨组织的遮挡影响,获得单纯的软组织图像,是对DR诊断肺部结节的有利补充。

  • 标签: 双能量减影 肺结节 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数字化X线摄影(DigitalRadiography,DR)是由探测器,扫描控制器、系统控制器、影像监示器组成的X线数字化采集系统。根据探测技术不同DR系统分为直接数字化摄影系统,(DirectDigitRadiographyDDR)和间接数字化摄影系统(IndirectDigitRadiographyIDR),DDR是指采用平板探测器技术直接将X线光子转换为数字信息的摄影系统。数字摄影能量(DualEnegySubtractionDES)就是基于这一技术实现的。

  • 标签: 数字化X线摄影 双能量减影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DR能量在外伤性肋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GEDefinium8000型直接数字平板x线成像系统为临床高度怀疑骨折的56例患者行胸部能量摄片,每例患者分别获得一幅标准图像,一幅软组织图像,一幅骨组织图像,比较标准图像和骨组织图像对肋骨骨折的显示率。结果56例患者经检查发现肋骨骨折116处,骨组织像检出肋骨骨折97%(112/116)显著高于标准像检出肋骨骨折85%(98/116)(p<0.05)。结论,DR能量可提高肋骨骨折的显示率,在肋骨骨折诊断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双能量减影 肋骨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X线直接数字摄影能量技术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比较常规数字摄影与能量摄影的具体临床应用。结果X线直接数字摄影能量技术较常规数字摄影提高了对肺小结节、肺内钙化、泌尿系结石、心脏冠脉钙化和瓣膜钙化等的检出率、敏感度和准确性。结论X线直接数字摄影能量比常规X线数字摄影检查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双能量减影 减影影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泌尿系结石成分分析的影像表现,评价源CT能量技术在泌尿系结石诊断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临床诊断尿路结石患者106例,采用型号fiash源CT进行扫描,检查序列为能量模式下DE的检查,检查结束后将采集所得数据传入工作站,使用西门子公司的SyngoDefaultulSchenma工作站进行分析。结果经源CT扫描技术并使用能量泌尿系结石成分分析软件分析技术成分,其中106例患者经源CT分析为61例为草酸钙结石,17例为胱氨酸结石,19例为磷酸盐结石,9例为尿酸结石。结论源CT能量结石分析是一种方便、快捷且无创的结石分析方法,对临床上诊断及治疗尿路结石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泌尿系结石 双源CT双能量分析 临床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源CT能量肺灌注成像(DEPI)技术诊断肺栓塞的临床意义。方法62例临床疑诊肺栓塞患者应用源CT进行肺动脉成像(CTPA)扫描,所得扫描图像经采用LungPBV软件处理得到CTPA、DEPI图像及两种能量成像的融合图像,将CTPA上所示肺动脉内栓子的数量、位置与相应肺叶、肺段、亚段肺组织灌注状态相对照。结果共有300个肺叶和肺动脉,1080个肺段和肺段动脉纳入分析。其中30个肺叶、103个肺段内有栓子存在。以肺叶为评价单位,DEPI共检出灌注缺损或稀疏28个,符合率为93.3%;以肺段为评价单位,DEPI共检出95个肺段有灌注缺损或降低,符合率为92.2%。当段、亚段PE充盈缺损为完全型时,分别有82.8%、53.3%表现为相应的肺段或亚段灌注缺损。而当充盈缺损为部分时,DEPI以肺灌注稀疏为主,少数表现为无灌注缺损或稀疏。另有3例4个肺段DEPI显示灌注缺损,而CTPA未见受累血管。结论源CT能量肺灌注成像能敏感地显示肺栓塞所致的灌注缺损或稀疏,可弥补CTPA显示远段肺栓子的不足,且可同时提供功能和解剖信息,两者联合起来有助于提高诊断肺栓塞的准确性。

  • 标签: 双源CT 肺灌注扫描 血管造影术 肺栓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源CT能量成像技术在骨与关节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骨关节外伤金属内固定术后复查的50例患者,均采用源CT能量扫描模式,通过一次扫描采集两个不同能量的数据,将得出的140kV、80kV和融合图像(加权120kV)数据上传到后处理站,然后通过能谱软件的不同能谱值(keV)进行金属伪影后处理。结果运用40keV的低能谱值,图像质量不太好,金属伪比较多,但能谱值在出现持续增加时,图像就会随之越来也清晰,金属伪会因此变化呈现出明显减少的情况,局部的骨质结构和固定器材都比较清晰,和平均加权120kV图像对比来看,是具有一定差异的(P<0.05)。结论源CT能量成像技术在采用高能谱值进行处理的情况下,可以有效的将金属中的线束进行硬化,并形成伪,并清晰显示出结构中的细节,对于骨关节的术后影像复查具有实际的临床效用,值得推广。

  • 标签: 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 骨与关节疾病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研究分析在肝脏成像当中采用源CT能量虚拟扫描与常规扫描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次研究样本从本院肝脏成像患者中选取50例,研究时间从2018年1月-2019年1月,对50例患者分别采用源CT能量虚拟扫描(以下简称虚拟平扫)与常规扫描,所有患者均采用上腹部平扫加增强的方式,对比在两种不同扫描方式下的成像结果。结果对比两种不同扫描方式下的CT值,统计得知,动脉期与门脉期患者的虚拟平扫CT值较常规扫描高,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不同扫描方式下的SNR,统计得知,动脉期与门脉期患者中,虚拟平扫的SNR值较常规扫描高,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动脉期与门脉期患者虚拟平扫下的CT值与SNR,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此次研究得知,在肝脏成像中,采用源CT能量虚拟扫描的成像效果优于常规扫描成像效果。

  • 标签: 肝脏成像 双源CT双能量虚拟扫描 常规扫描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源CT能量成像技术应用于脑血管检查的价值,为临床治疗和诊断提供可参考依据。方法随机抽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6月—2014年1月门诊以及住院部收住入院的疑似脑血管疾病的患者40例,作为本次试验的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以及家属意愿,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研究组接受源CT二代成像扫描技术,对照组接受16排螺旋CT成像扫描技术。对比两组的颈动脉血管平均CT扫描值、扫描成像噪声、扫描图像质量以及扫描辐射剂量。结果对比两组图像治疗评估数据,研究组的颈动脉CT扫描值高于对照组的,但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扫描成像噪声低于对照组的,但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脑血管显示效果评分平均值高于对照组的,但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的辐射剂量,研究组的CTDIvol、DLP以及ED值均低于对照组的,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源CT能量技术应用于脑血管检查中,扫描结果图像质量较好,辐射剂量小。

  • 标签: 双源CT双能量成像 脑血管检查 图像质量 辐射剂量
  • 简介:摘要目的进一步分析骨与关节疾病中源CT能量成像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我院2014年3月-2016年3月期间接诊的45例骨关节外伤金属内固定术后复查患者为例,予以源CT能量扫描模式,一次扫描期间采集2个不同能量数据,分析所得能量数据,即140kV、80kV、平均加权120kV数据,均传输至处理站,并利用能谱软件不同能谱值(keY)予以金属伪影后处理。结果随着能谱值90keV增加,图像质量越清晰,和平均加权120kV图像相比,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结论源CT能量成像技术可获取较高的图像质量,有助于判断骨关节金属内固定术后患者恢复状况。

  • 标签: 关节 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DSCT能量头颅CTA与DSA的对比研究,评价DSCT能量头颅CTA对脑动脉瘤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62例同时行DSCTCTA及DSA检查的(两种方法间隔时间均1周内)24例动脉瘤,17例动脉瘤术后复查病例。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动脉瘤的检出率,及对动脉瘤形态、瘤颈的显示、瘤颈大小、瘤体长径和短径的测量。结果24例动脉瘤共检出动脉瘤28个,两种检查方法对动脉瘤各项指标的检出和测量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动脉瘤术后复查病例共17例,夹子与栓塞物部位均与病变部位吻合,清楚显示术后血管情况。结论能量头颅CTA对颅内动脉瘤的部位、数目、形态、瘤颈显示、瘤颈大小及瘤体长径和短径大小与DSA也无差异,可满足临床诊断、介入或手术治疗要求,并可作为术后复查的方法。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研究对于基底动脉尖综合症使用MRI与CTA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02月至2015年01月期间被诊断为基底动脉尖综合症的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MRI与CTA检查。对患者的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8例患者后循环动脉存在异常,后循环动脉异常比例为90%(18/20)。MRI结果显示,18例患者颅脑内,存在一处或一处以上的脑组织缺血病灶以及梗死病灶,病灶发生率为90%(18/20)。病灶T1加权低信号,T2加权高信号。同减CTA联合使用,CTA上显示出颅脑内的病变部位发生血管病变。结论对于基底动脉尖综合症患者使用MRI与CTA进行诊断,其诊断效果显著且实用性强,值得大力推广和应用到临床。

  • 标签: 基底动脉尖综合症 MRI 减影CTA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西门子源CT能量融合增强扫描技术在原发性肝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研究,将所有患者分成甲、乙、丙三个组,分别进行80kV、140kV能量融合增强扫描,100kV、140kV能量融合增强扫描及120kV常规扫描,其中融合因子M取0.4,并比较三组图像。结果所有患者影像诊断均与临床相符合,经过甲、乙组利用A+B+M融合后的图像与丙组120kV常规扫描的图像对比,可发现甲、乙组的图像质量均明显优于丙组,且甲组辐射剂量更低。结论西门子源CT80kV、140kV能量融合增强扫描原发性肝癌的图像质量较好,能够降低对患者的辐射剂量,并对患者进行有效的防护。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双源CT 双能量融合增强扫描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H)诊断中应用数字CT血管成像(DSCTA)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确诊的SH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CT血管成像(CTA)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而后再进行数字处理,比较两组诊断效果。结果CTA和DSCTA对于动脉瘤位置的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其大小、形态以及图像质量方面则差异不明显(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SH患者应用DSCTA技术能够无创、快捷且准确的诊断,且患者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蛛网膜下腔出血 数字减影CT血管成像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部肿瘤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2013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胸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其中术后肺部感染2例,1例出现低氧血症,其余恢复良好。结论通过术前教育、正确变换体位、胸部震动、协助排痰等有效措施,增强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提高质量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 标签: 胸部肿瘤 护理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控讨胸外伤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164例胸部外伤的诊治,根据受伤原因、症状、体征、辅助检查作出诊断,分别给予胸带固定胸壁、胸壁闭式引流或开胸检查,复合伤给予相应处理。结果164例患者治疗158例,死亡6例。结论胸部外伤多呈急症、重症及危症,能否迅速给予正确的检查、诊断及处理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 标签: 胸部外伤 闲式引流 开胸探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螺旋CT对胸部外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胸部外伤的螺旋CT影像资料。结果经CT检查发现胸部外伤患者中肋骨骨折44例,其中7例为单纯肋骨骨折,另37例为复合伤;胸骨及肋软骨骨折2例,肩胛骨骨折4例,锁骨骨折2例,合并胸椎或腰椎骨折4例;创伤性湿肺及肺挫伤21例,肺撕裂伤、肺血肿及肺气囊11例;血胸14例,气胸2例,血气胸4例,皮下及纵隔积气3例,支气管破裂2例,膈肌损伤1例,心包积血1例;合并肝破裂1例,脾破裂2例;合并颅脑损伤4例,合并四肢骨折7例,骨盆骨折1例。结论螺旋CT能及时、准确地对胸部外伤进行诊断,为临床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是常规首选的检查方法。

  • 标签: 胸部外伤 螺旋CT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与数字血管造影(DSA)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3月-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疑似54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资料。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的诊断价值通过DSA诊断作为金标准进行评估。结果诊断试验分析采用DSA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52/52)、100.0%(2/2)。在两次检查中,真假腔的数量,主动脉破裂的数量和主动脉第一破口的位置统计学无显著差异,两种检查方式的累及髂动脉、肾动脉、肠系膜动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A检查显示夹层假腔内有血栓者12例(23.07%),DSA无法显示夹层血栓情况。结论MSCTA与DSA均为诊断主动脉夹层的重要方式,MSCTA简便快速无创且可重复性好,完全可作为主动脉夹层临床筛查的首选的检查方法。

  • 标签: 多层螺旋CT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主动脉夹层 临床对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数字血管造影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数字血管造影的优势。方法对2008年3月~2012年2月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103例为实验的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多层螺旋CT/CTA、数字血管造影检查,对比不同方法对患者的诊断价值。同时为7例合适患者进行介入手术性治疗,观察患者的疗效。结果使用DSA发现患者的病变血管支数最多,与多层螺旋CTA检查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3例部分合适患者使用介入治疗,效果均较好。术后并发症发生7例,经过临床处理后恢复正常,随访后无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结论使用数字血管造影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均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其诊断准确率更高,治疗效果较好,手术后并发症少。

  • 标签: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介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