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实施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年1月-2016年11月收治的10例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采取有效的治疗后实施护理干预措施,观察患者经过有效的治疗护理后病情恢复情况。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后,并发症发生率得到明显控制,治疗成功率较高。结论对恶性血液疾病和恶性肿瘤患者实施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辅以有效的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在实际应用中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是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肾脏替代治疗方式之一。它通过将体内血液引流至体外,经一个由无数根空心纤维组成的透析器中,血液与含机体浓度相似的电解质溶液(透析液)在一根根空心纤维内外,通过弥散/对流进行物质交换,清除体内的代谢废物、维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同时清除体内过多的水分,达到净化血液、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的目的。恶性高血压为血压显著升高,收缩压、舒张压均增高,常持续在26.6/17.3kPa(200/130mmHg)以上,多见于中青年人,病情进展迅速,可发生剧烈头痛,往往伴有恶心、呕吐、头晕、耳鸣、视力迅速减退、眼底出血、渗出或视盘水肿、肾功能急剧减退等。可在短期内出现心力衰竭,表现为心慌、气短、呼吸困难。本型高血压亦易发生高血压脑病,与血压显著增高相关。在血液透析过程中,有20%~30%的患者尽管通过透析去除水和钠,但血压反而持续偏高,多半在透析中、后期发生,而且有逐渐升高之势。血压超过24/13.3kPa(180/100mmHg),患者可出现头痛,甚至伴发急性脑血管病的程度。透析中高血压很少自行缓解,对降压药反应较差,也可伴随热原反应、失衡综合征或硬水综合征等其他透析反应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继发性恶性血液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特点、治疗策略及预后。方法报道6例肿瘤患者继发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分析其诊治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AML潜伏期分别为16年、4年、4年,其中2例随访48及10个月均处于缓解状态,另1例随访2个月死亡;1例MAL潜伏期为4年,随访18个月死亡;1例MDS潜伏期为2年,随访7个月死亡;1例ALL(ph阳性)潜伏期9年,随访15个月处于缓解状态。结论肿瘤患者采用烷化剂、蒽环类、紫杉醇类药物化疗以及放疗可导致发生s-AML/s-MDS。部分药物累积剂量超过标准剂量时风险进一步提高。s-AML/s-MDS临床特点与原发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相似,预后差。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液细胞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到我院就诊做血液细胞检验的患者100例,每例患者分别抽取静脉血和末梢血,分为静脉血组和末梢血组,每组100例,分析不同的采血方法及不同时间段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等数据之间的差异。结果静脉血和末梢血血细胞检测的几项参数均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标本放置时间愈长血液细胞数据参数准确性愈低。结论不同的采血方法及待检时间均会对血液细胞检验质量造成较大影响,因此应加强血液细胞临床医学检验管理力度,从而提升血液细胞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念珠菌在普通血液病患者体内的定植状况,同时观察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形成原因。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之间的57例普通血液病患者作为实验对象,进行定期的体液化验,包括血液、尿液、唾液等。借助显微镜提取体液中的真菌并对其进行培养观察,尤其注意对侵袭性真菌感染者重点检测。结果所有57名患者的真菌定植状况都比较乐观,实验表明白细胞的数量与抗生素的使用都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其中23名患者的真菌培养中成功分离出白念珠菌占比79%的念珠菌,呈现出稳定的定植率。当白细胞在血液中每升的分布数量小于0.5109时,它会成为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唯一形成原因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念珠菌在普通病房恶性血液病患者体内的定植情况非常稳定,从其中分离出来的白念珠菌是罪魁祸首。同时,体液中白细胞含量过低会在无形中提升侵袭性真菌的感染能力。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PICC导管在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在化疗中的应用及护理干预方法。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中所收治的68例患有血液恶性肿瘤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4例,两组都采纳PICC置管,其中对照组采纳常规护理,而实验组采纳整体护理干预。然后并仔细观察两组患者的医学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情况,归纳护理经验。结果经过两组不同护理模式后发现。实验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要显著比对照组要长,而且并发症发生率也要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CC导管应用在血液恶性肿瘤患者中医学疗效明显,采纳整体护理干预能够延长导管留置时长,并且并发症发生率也相对减少,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因此,值得在医学临床推广和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在血液恶性肿瘤患者中分别应用不同的静脉输液方式,比较分析应用效果和护理效果。方法将2016年5月—2018年4月作为研究时间段,在该时间段中从我院选取100例血液恶性肿瘤患者进行探究分析,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将静脉留置针穿刺应用在对照组中,将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穿刺法应用到观察组中,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接受相应的护理措施后,相较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的穿刺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静脉穿刺费用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血液恶性肿瘤患者中应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穿刺法进行治疗和护理的效果显著,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了住院费用,且减少了穿刺出血量。
简介:摘要目的对恶性血液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临床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恶性血液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28例,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进行治疗,并对治疗效果进行探讨。结果28例患者中肢体肿胀完全消失20例,消失时间为3~14天,彩超复查血管再通或侧肢循环形成。剩余8例均肢体肿胀均不同程度缓解,其中4例于肿胀消退后20天及8天又复发血栓形成,其中自动出院2例,再次应用以上治疗1周2例,肢体肿胀消退。结论实际中恶性血液病出现DVT的原因主要包括高凝状态、血管壁损伤、静脉血液瘀滞、血小板异常。DVT临床诊断在依据临床表现的基础上,还需要充分考虑影像学检查结果。通过溶栓治疗能够溶解新鲜血栓,但溶栓治疗同时还需对抗凝剂进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涂片细胞形态学联合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635例血常规检验患者样本资料,分别使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和显微镜完成血常规检查;比较这两种方式的检验结果,并探讨其临床价值。结果显微镜检验的PLT、RBC、WBC阳性率分别为99.17%、98.20%、99.97%,显著高于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验(P<0.05);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LY、NE、EO、BA的γ值分别为0.861、0.931、0.864、0.821、0.565,表明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LY、NE、EO、BA的分类结果较好,而对MO的分类结果较差。结论使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验细胞形态具有一定局限性,将其与血涂片细胞形态学联合应用,可有效提高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我省农村血液恶性肿瘤静脉输液港携管患者在院外期间实施责任制管理模式的方法和成效。方法均选取在我科住院的湖北省籍患者,将这些采用静脉输液港输液的80例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分随机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各40人。以护士长为核心,成立静脉输液港责任制管理团队,对照组常规实施出院指导,而实验组则由责任制管理团队专门管理。观察比较这两组患者在院外期间并发症和患者满意度。结果两组的并发症以及患者满意度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我省农村静脉输液港患者实施责任制管理可以降低患者的意外拔管率和导管相关的并发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并且有利于静脉输液港技术的发展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液细胞形态学检验在血常规检测中的价值与意义。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6年9月20日—2017年9月21日期间本院检验科检测结果正常的血液标本200份(对照组)和检测结果异常的血液标本200份(观察组)。将两组的血液细胞形态学检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对照组的假阴性率、阳性率依次为4.50%、34.00%;观察组的假阳性率为33.00%;对照组异常标本多为白细胞异常,和红细胞形态异常、血小板数目低下分别进行比较差异较大(P<0.05)。结论在血常规检测中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情况下联合使用血液细胞形态学检验可使临床诊断正确率提高,降低漏诊率,有利于疾病诊断和选择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