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惠阳区重点品种食品安全状况监测结果应用情况。方法以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惠阳区(惠州市)镇隆、良井、沙田、三和经济开发区、平潭、秋长、淡水、新圩、永湖9个地区为检测范围,对以上地区重点食品品种进行随机抽样,并根据食源性致病菌样本检测采样要求采集15类重点食品品种中180份样品,比较180份样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检出率。结果在惠阳区9个地区180份重点食品样本检测中,共检出15株阳性菌株(8.33%),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5株(2.78%)、沙门氏菌3株(1.67%)、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7株(3.88%);15种检测样本中,鸭掌(2.22%)和烤鸡小腿(3.88%)的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最高;惠阳区9个地区中,平潭(1.66%)、淡水(1.66%)、永湖(3.33%)的样本中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最高。结论惠阳区多数区域各类重点食品均存在不同程度致病菌污染,当地食品监督部门应加强对各污染食品种类的监管。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在临床血液检验中降低误差的措施。方法此次抽取2017年3月—2018年6月在我院做血液检验的患者(200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乙组、甲组,每组100例。本次乙组常规血液检验,而甲组是总结血液检验误差原因并实施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总结血液检验的误差情况。结果甲组血压检验的总误差率(4.0%)低于乙组(12.0%),差异显著(χ2=4.348,P=0.037)。结论在临床血液检验中,误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患者自身、标本检验、标本送检以及标本采集,针对上述原因实施有效措施可降低血液检验的误差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常规检验引起误差的常见因素,并就原因进行分析和提出解决对策,为提升临床血常规检验水平提供保障。方法以5000名健康老年人体检者为研究对象,以外周静脉方式采集血液标本进行血常规检验,并就检验结果展开误差因素统计与分析。结果从5000份受检血液样本统计中发现,有500份血液标本存在误差,误差率为10%。对诱发血常规检验误差因素进行归纳发现,主要有受检者自身因素、血液标本保存不合理、采集时间不当,送检时间过长,以及抽血量不足两毫升或多于两毫升。检验人员自身在血液标本管理中的操作不当、不规范也是重要因素。结论血常规检验作为临床诊治常用的检验方法,应该加强检验责任意识培养,规范检验操作方法,完善血液标本的管理、保存、送检时间,对影响血常规检验的不利因素进行规避,提升血常规检验准确性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探讨分析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的过程,研究质量控制的程度,保障医疗过程中输血的及时、安全、有效。方法选取临床上申请输血患者的血液标本资料600份,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采用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时检验出9例不合,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阳性3例,假阳性5例,青霉素试验阳性2例。对输血不合受试者分析发现,青霉素试验阳性者2例,抗筛阳性者1例,既往输血史4例,妊娠史4例。未出现一例输血安全医疗事故。结论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质量的严格控制是保证临床输血安全的必要前提,可以提高患者输血安全性,降低传染病及医疗事故的发生率,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提高临床输血的安全有效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常见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选择2014年2015年来我院进行体检的120例健康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分析标本采集时间、采集部位、采集量、抗凝剂种类、标本运输及贮存等因素对标本检测准确性的影响。结果送检时间在24h以上血液样本中红细胞计数及血小板计数均高于其他送检时间样本,而白细胞计数则低于其他送检时间样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存温度为冷藏的标本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及白细胞计数均低于室温保存标本,但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采集部位为手指末梢的样本红细胞计数及白细胞计数均低于肘部静脉血标本,而血小板计数则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午采用样本的白细胞计数高于清晨采集标本(P<0.05)。结论血常规检测的准确性受送检时间、保存温度及采集部位等众多因素影响,因此全面了解各种影响因素,做好检测前质量控制对于提高检测准确性具有积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与分析尿液检验分析前影响质量相关因素与应对措施。方法选取在2017年11月—2018年4月时间内我院进行检验的尿液样本43961例,随后对其样本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分析影响尿液样本检验的相关因素,同时根据相关影响因素制定针对性措施。结果在这43961例尿液样本中,有628例样本出现了质量缺陷,质量缺陷率为1.43%,其中采集量错误的比例最高,有289例,比例高达46.0%,采集容器错误的比例排名第二,有99例,比例高达15.8%。结论影响尿液检验标本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医院的医务人员以及相关检验人员需要高度重视标本的质量,采取针对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