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异位妊娠患者采用阴道彩超和腹部彩超两种技术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以往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引产或分娩后证实为异位妊娠疾病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平均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治疗前采用腹部彩超技术进行检查;研究组患者治疗前采用阴道彩超技术进行检查。比较两组检查结果与治疗后证实结果符合率、漏诊和误诊例数。结果研究组研究对象检查结果与治疗后证实结果符合率达到95.3%,高于对照组的69.8%,组间差异显著(P<0.05);漏诊和误诊例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异位妊娠患者采用阴道彩超技术进行诊断,可以提高准确率,防止发生误诊和漏诊事件。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探讨经阴道彩超与腹部彩超在异位妊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妇产科手术确诊异位妊娠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术前分别行经阴道彩超检查和腹部彩超检查,对患者检查的超声声像图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观察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检查结果。结果经阴道彩超检查诊断附件区包块、胚芽、卵黄囊、盆腔积液的准确率分别为92.5%、28.8%、63.6%、93.6%;腹部彩超检查诊断附件区包块、胚芽、卵黄囊、盆腔积液的准确率分别为71.3%、22.5%、33.8%、73.8%,经阴道彩超检查的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腹部彩超检查,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阴道彩超检查诊断异位妊娠比腹部彩检查诊断异位妊娠的准确率高,且具有方便快捷、安全无创等特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腹部彩超与阴道彩超在异位妊娠诊断中的应用和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8月~2015年7月期间经手术及病理诊断是异位妊娠的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按超声检查方法不同分成甲组和乙组两组,甲组患者采用阴道彩超诊断,乙组患者采用腹部彩超诊断,然后得出两组患者异位妊娠诊断的准确率。结果甲组通过阴道彩超得出该组异位妊娠诊断率为96.7%,乙组通过腹部彩超得出该组异位妊娠诊断率为81.7%,经超声影像学表现的附件区域阳性率结果,甲组高于乙组,且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彩超对异位妊娠的诊断率及超声影像学表现均高于腹部彩超,对于异位妊娠的诊断来讲,更易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具有更高的推广价值,并值得广泛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心理护理在孕期B超检查中的应用效果,为日后孕期B超检查工作提供更多依据。方法选取我所2014年4月—2015年1月所接受的120例进行孕期B超检查的孕妇,分为对照组60例(采取常规护理)和观察组60例(实施心理护理干预)两组,比较分析两组孕妇不同护理方式下的护理满意率情况及孕妇护理干预后心理反应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孕妇在心里护理干预下的心理不良情绪发生率为2(3.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18.33%),且观察组孕妇的护理满意率较高,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在孕期B超检查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能够有效的缓解孕妇的心理压力,从而更好的配合检查,提高护理满意率,值得在临床中普及运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异位妊娠诊断应用腹部彩超和阴道彩超的价值。方法2017年8月—2018年8月本院接诊的异位妊娠病患200例为研究对象,对所有入选者都施以腹部彩超以及阴道彩超检查。综合分析患者两种不同方法检查的结果,并对其作出比较。结果200例患者阴道彩超诊断的准确率为98.0%,比腹部彩超诊断的78.5%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患者阴道彩超检查提示,胚芽、卵黄囊、盆腔积液、假孕囊阳性以及附件区包块的检出率优于腹部彩超,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取阴道彩超对异位妊娠进行诊断,可取得比腹部彩超更准确的诊断结果,有助于减少漏诊风险,建议推广和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更进一步对中药炮制的超分子化学机制进行探究。方法结合中医药研究现状,在中医药理论的基础上,采取中药生物超分子体特征以及现阶段在人体“气析”作用方面的研究成果对中药炮制的超分子化学机制进行更进一步探究。进而解决现阶段中药炮制学所存在的棘手问题。结果超分子化学机制研究表明,中药即巨复生物超分子体,所谓中药炮制就是在高温、高湿以及添加辅料(也可不加辅料)等外界条件下,令中药生物超分子主客体发生化学变化进而炮制出新药的技术。中药饮片则是在中药超分子进行化学反应后主客体分子发生了质的变化而得到的产物,炮制而得的重要饮片其药效与药性取决于炮制过程中质量标准十分严格、化学反应是否充分,饮片的药效与药性则直接主导着主客体“印迹模板”所发生的变化程度,一般可应用“气析”作用测出其变化程度。结论以中医药基础理论以及人体的超分子“印迹模板”作用,辅以中医人体经络脏腑研究成果共同为基础实施生物超分子中药炮制技术,能够有效解决目前中药炮制的各类问题,且所炮制出的中药饮片具有单用确定性以及联合使用的调配性,进而有效建立了中药临床配伍调配体系,值得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