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问题驱动的临床输血教学模式在提高临床输血知识与技能水平方面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本研究采用前后对照设计,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共100例临床医学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在教学过程中,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实验组则采用基于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两组学生在教学结束后进行知识与技能水平的考核。同时,收集学生对于不同教学模式的反馈意见,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学生在临床输血知识与技能水平方面表现出显著的提高(P < 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学生在知识掌握和技能应用上表现出更好的成绩。学生对于基于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普遍给予积极评价。结论:基于问题驱动的临床输血教学模式在提高临床医学学生的输血知识与技能水平方面是有效和可行的。因此,在未来的医学教育中,推广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安全管理模式应用于重症护理中对其不良事件的预防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8年6月至2020年5月期间收治的80例需要进行重症护理的患者纳入此次研究,将其按照奇偶数的分组方式均分为两组,常规组40例患者给予常规管理模式,实验组40例患者给予安全管理模式,对比两组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护理不良事件(压疮、意外拔管、护理纠纷)的发生率对比,实验组(5.00%)<常规组(20.0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安全管理模式的应用对于重症护理中压疮、意外拔管、护理纠纷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预防效果,可进行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电动手术床不良事件主动监测模式及风险评价研究。方法:2022.1.1-2023.3.31间,经调研、制定监测方案、信息收集表等方式主动监测某院150台电动手术床使用情况,收集直接与电动手术床相关的不良事件信息,统计电动手术床使用、维护保养、故障、人员伤害等情况。结果:收集的40份不良事件中,电动手术床月使用频次以≥150次占比为30.00%,次均使用时长以2-4h占比为62.50%,每月保养占比为70.00%,发生1次故障占比为70.00%,人员伤害发生率为7.50%。结论:通过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主动监测可提升报告单位医疗器械风险管理、不良事件监测意识,使其主动上报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为被动监测系统补充信息,故相关单位还需继续探究更为有效的主动监测模式,持续提升监测效能。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全方位质量控制模式血液净化护理质量及对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3年2月~2023年12月期间在我院实施血液净化治疗的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通过随机数字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采取全方位质量控制模式,对比两组患者护理质量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出现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监护平均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为血液净化治疗的患者采取全方位质量控制模式,血液净化的护理质量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同时患者治疗后发生不良事件的情况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患者住院时间明显降低,有利于提高了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保障血液净化治疗顺利完成。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如何应用QCC手法有效的降低住院期间产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确立主题,遵循PDCA循环工作程序开展品管圈活动,比较活动前后我科住院期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后,我科住院期间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从原来的34.4%降低到10%.结论运用品管圈手法可有效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加强护士的查对意识,提高护理人员参与质量管理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住院产妇满意度,为住院产妇提供全程、优质的护理服务.关键词品管圈;护理不良事件;护理安全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0-0520-02
简介: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医疗水平的发展迅速,精神科疾病是一种慢性疾病,精神疾病患者作为特殊人群,其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高于其他疾病患者,随着精神卫生体制和法制的日渐完善,精神疾病患者法律意识日渐增强,为保证患者住院期间得到高质量的优质护理服务,保障患者住院期间安全,减少医疗纠纷,提高精神疾病患者住院期间的生活质量。有效预防与杜绝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不仅是护理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和减少护患纠纷重要途径。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是一种基于团队的系统性前瞻性分析方法,通过系统性检查识别某个过程中的失效因子,并提出改进措施,降低风险。本调查选取了2020年在我院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汇总分析,探讨FMEA在防范精神科不良事件中的应用,现报告如下。
简介:摘要:由于大众身体素质差异大,在日益复杂的生产生活方式下,各种类型的疾病问题频发,对于部分类型的疾病,应当合理安排手术时间。疾病种类不断增加使得手术治疗种类更加广泛,不同类型的手术治疗均属于机体侵袭性操作,因此医院应当采取科学化方案,全面提升手术室护理质量,推动各种类型的手术稳定顺利开展,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质量。手术室采用的传统护理工作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化手术操作的各项要求,医院需要引进分层培训管理模式,实现手术室护理工作的优化改革。应用分层培训管理模式,有助于医院进一步预防不良事件发生,在调配护理人员时以手术级别作为参考因素,深入挖掘分层培训管理模式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红卡模式对急诊科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急诊科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患者。2016年1月至2017年11月对照组82例,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实验组76例。采用院外病情评估表对入组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对比红卡执行前后病人的检验医嘱、治疗医嘱及输血医嘱的平均履行时间,不同急诊滞留时间。结果:对照组与实验组院外评价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3±1.2 vs 4.7±1.1,P=0.015,t=0.668)。与对照组比较,执行医嘱检查(116.6±27.2 vs. 76.3±22.3小时)、医嘱治疗(31.4±6.1 vs. 15、7±4.1小时)和输血医嘱的平均时间(实验组55±5.6 vs. 19±2.1分钟)明显缩短,急诊停留时间也明显缩短(306.8±54.7 vs.237.5±56.7小时)(均P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弹性排班联合计时排班模式对血透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8年8月收治的血透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医护人员选用常规排班模式对患者病情进行详细观察,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选用弹性排班联合计时排班模式对患者病情进行观察。比较两组排班模式下患者出现穿刺部位渗血、穿刺针脱落以及透析器或管路凝血等不良事件发生率,并对患者及其家属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研究组医护人员选用弹性排班联合计时排班模式后发生穿刺部位渗血、穿刺针脱落以及透析器或管路凝血等不良事件的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选用研究组排班模式后患者及其家属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弹性排班联合计时排班模式可显著改善血透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并提高护理满意度,效果理想,临床上应当进一步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专业小组质控模式的护理管理对血液净化护理质量及风险事件率的影响。方法:本院于2022年1月开始实施专业小组质控模式对血液净化患者进行护理管理,现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于我院进行血液净化的60例患者作为参照组,选取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于我院进行血液净化的60例患者作为试验组,分别予以不同的护理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以及风险事件发生率。结果:经比较,试验组各项护理工作的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参照组,且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更低,数据差异明显(P<0.05)。结论:采用专业小组质控模式对血液净化患者进行护理管理,效果显著,对显著提升护理质量评分与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具有较高的积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无缝隙护理模式对老年冠心病住院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将2024年1月~10月院内82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无缝隙护理,评价效果。结果 观察组无不良事件发生,低于对照组的14.64%(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7.56%,高于对照组的80.49%(P<0.05)。结论 无缝隙护理模式用于老年冠心病患者中,有预防不良事件及提高护理满意度的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 论预防管理模式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干预控制患者血压和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来我院治疗的8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于2020年2月到2021年2月入院)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平均41例。分别对两组患者通过预防管理模式和常规管理干预,比较不同管理的效果。结果 ①经过干预以后,两组患者的血压水平均维持在正常的范围之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经过管理后,观察组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预防管理模式应用在老年高血压病人的管理中能够在控制患者血压正常的基础之上,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几率,值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