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肌内效贴在小儿脑性瘫痪膝过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2组,即按干预要求分肌内效贴组和具有相同颜色、大小及形状的安慰贴布组,每组20例,2组均建立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以运动疗法、物理因子治疗等为主。2组在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时扎贴布,2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采用膝关节活动度(ROM)和粗大运动功能评价量表(GMFM)中D、E能区进行评估。结果治疗2个月后,2组患者膝关节ROM明显降低(P<0.05),GMFM得分明显升高(P<0.05),且以肌贴组更明显(P<0.05)。结论肌内效贴有助于改善脑性瘫痪患儿的膝过伸,尽量恢复正常的关节活动度、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频治疗婴幼儿膝过伸的介入时间及疗效观察。方法对正在本中心进行康复治疗的下肢肌力低下伴有膝过伸患儿,按开始治疗的运动水平进行分组,其中扶站阶段组54例,独走阶段组37例。两组儿童均使用改良后的肌力补充分级法判断肌力,同时进行膝关节角度测量,通过检测中频治疗前后肌力、膝关节成角及后遗症发生情况进行疗效判定。结果①中频治疗可以纠正和改善膝过伸;②膝过伸治疗的最佳时间为扶站阶段。结论①中频治疗膝过伸要在扶站阶段介入,可以有效的纠正和改善膝过伸,降低后遗症的发生率。②对于肌力低下引起的膝过伸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脑梗死恢复期康复治疗中早期伸肌治疗对偏瘫侧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2月~2023年10月脑梗死恢复期患者80例,早期康复疗法分组,A组(早期伸肌康复治疗)40例,B组(早期屈肌康复治疗)40例,比较患侧肌肉状态、患侧上肢功能(FMA-UE)。结果:患侧肌肉状态比较,A组肌纤维厚度、肌纤维长度高于B组,A组回声强度指数低于B组,差异显著(P<0.05);上肢功能比较,A组FMA-UE(32.04 ± 4.92)分,B组(25.79 ± 3.88)分,A组高于B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通过早期伸肌康复治疗可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偏瘫侧肌肉状态,改善患侧上肢功能,缓解偏瘫症状,积极影响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早期伸肌康复治疗对脑梗死后偏瘫上肢功能恢复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4年1月期间本诊所收治的脑梗死后片偏瘫患者90例,采用随机原则分成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采取常规康复治疗联合早期伸肌康复治疗,比较两组肌电检查、上肢功能结果及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RMS,伸肘时、屈肘时的CR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FMA-UE、SE及WH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M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伸肌康复治疗方案可有效提升脑梗死后偏瘫上肢功能恢复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的目的即是探讨动物模型模拟功能矫形治疗后其翼外肌组织的生长(改建)的机制并对NF-κB的主要亚基p65是否参与激活该信号传导通路加以研究。方法将20只4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4组进行下颌前伸模型构建,在加力1d、7d、14d、21d提纯翼外肌组织后提取蛋白并对其进行浓度测定,应用Westernblot检测NF-κBp65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Western印迹显示在实验组大鼠的翼外肌组织核蛋白中p65随张应力作用时间延长而出现表达下调,而对照组中的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张应力刺激可激活NF-κB信号转导通路中p65的表达变化。
简介:目的观察实施C2及C3脊神经后支阻滞联合斜方肌上束伸拉训练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研究选择2016年5月至2017年9月在京东中美医院疼痛门诊收治的单侧或/和双侧颈源性头痛(18~50岁)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C2及C3脊神经后支阻滞(B组,n=20)和C2及C3脊神经后支阻滞+斜方肌上束伸拉训练(T组,n=20)。治疗方法:①C2及C3脊神经后支阻滞:选择患侧C2及C3椎板(棘突旁开1cm),垂直穿刺至针尖抵于C2或C3椎板骨质;分别注射药物:0.3%利多卡因+甲强龙注射剂20mg+腺苷钴胺0.5mg+生理盐水至3ml(每周1次,共2次)。②C2及C3脊神经后支阻滞(方法同前)+斜方肌上束伸拉训练(治疗后的第3周和第4周)。观察比较治疗前与治疗后4周两组患者颈枕部症状评分(COSS分值)、颈枕部压痛点评分(COTS分值)、颈椎屈曲-旋转试验(CFRT)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COSS分值、COTS分值及CFRT试验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①COSS分值: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4周COSS分值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4周,T组的COSS分值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②COTS分值。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4周COTS分值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4周,T组的COTS分值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③CFRT试验评分: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4周CFRT试验评分值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4周,T组的CFRT试验评分值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与单纯C2及C3脊神经后支阻滞相比,C2及C3脊神经后支阻滞联合斜方肌上束伸拉训练方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更确切、更稳定。
简介:背景:最近几年,通过训练躯干深层肌肉运动控制为基础的核心稳定性训练方法,对慢性持续性腰痛的缓解取得越来越显著的疗效,但这种训练方法对改善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的肌力机制仍不清楚。目的:探讨核心稳定训练对改善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的肌力、肌耐力、局部血流、运动知觉与功能改善的效果,为未来全民健身运动处方开发及下背痛患者康复训练方案制订提供重要参考。方法:依据改良式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评分及腰椎L3皮下脂肪厚度等前测指标将25例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并对试验组执行为期6周、每周2次、每次60min的核心稳定性训练,并于试验前、后1周内完成相关指标测试。结果与结论:①6周核心稳定训练能显著改善下背痛患者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30(°)/s背肌肌耐力及等速肌力峰值、背肌肌耐力总作功,但对核心训练外日常运动量无影响;②6周核心稳定训练对等速背肌耐力测验时局部血流量有显著影响作用,表现为试验组氧合血红素及血氧饱和度均显著低于前测及对照组,而对脱氧血红素无影响;③6周核心稳定训练能显著改善下背痛患者的运动知觉,表现为试验组目测类比疼痛评分、运动知觉复位精度及背肌肌电反应时间均显著低于前测及对照组;④结果提示,6周核心稳定性训练介入对改善下背痛患者疼痛、运动知觉、局部血流、肌耐力及背肌肌电反应时间等均有效果。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斜方肌肌皮瓣修复颈部深度创面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05年 6月至 2016年 6月解放军第 202医院收治的 16例颈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男 9例,女 7例,年龄 20—64岁,平均年龄( 42±6)岁,其中高压电烧伤 11例,放射性损伤 5例,采用斜方肌肌皮瓣修复创面,供瓣区 9例植皮, 9例直接缝合。 结果 16例患者斜方肌肌皮瓣均存活良好,供瓣区愈合良好,其中 3例患者术后皮瓣臃肿行二期皮瓣削薄修整; 16例患者术后均随访 2年,皮瓣色泽良好,质地柔软,损伤部位功能良好。 结论 采用斜方肌肌皮瓣是修复颈部深度创面的一种有效方法,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