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膝骨关节炎是临床上常见的退行性疾病,因其高发病率和致残率而受到广泛关注。作为重要的群的股四头在站立、行走、下蹲、蹲起等不同的下肢运动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力的减退将导致 KOA患者膝关节功能障碍的发生和加重。周文琪 [1]等指出在等速力测试指标中,膝指标对 KOA患者临床症状的影响大于屈膝指标。本文从电活动模式、等速力测试、神经肌肉激活功能、步态等方面探讨膝骨关节炎患者力的特征。

  • 标签: 膝骨关节炎 伸膝肌 等速肌力测试
  • 简介:摘要目的内效贴在小儿脑性瘫痪膝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2组,即按干预要求分内效贴组和具有相同颜色、大小及形状的安慰贴布组,每组20例,2组均建立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以运动疗法、物理因子治疗等为主。2组在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时扎贴布,2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采用膝关节活动度(ROM)和粗大运动功能评价量表(GMFM)中D、E能区进行评估。结果治疗2个月后,2组患者膝关节ROM明显降低(P<0.05),GMFM得分明显升高(P<0.05),且以贴组更明显(P<0.05)。结论内效贴有助于改善脑性瘫痪患儿的膝过,尽量恢复正常的关节活动度、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 标签: 肌内效贴 小儿脑性瘫痪 膝过伸 关节活动度 粗大运动功能
  • 简介:我科对20例因正中神经损伤导致拇指丧失对掌、外展功能的病例,行尺侧腕肌腱加掌长肌腱转位重建拇指外展、对掌功能,取得良好效果.

  • 标签: 尺侧腕伸肌转位 重建 拇指外展 对掌功能
  • 简介:目的确定第一趾蹼间结构层次与血管的关系,并应用于足趾再造手指中.方法对42侧成人下肢标本进行解剖学研究,观察第一跖背动脉和第一跖骨深横韧带、扩张部的关系.在临床上对36例拇指缺损的病人,在扩张部寻找第一跖背动脉切取足趾再造拇指.结果I、Ⅱ型第一跖背动脉的远侧段位于扩张部的浅面.切取足趾时由过去的平均1h30min缩短为50min.再造手指全部成活.结论第一跖背动脉的远侧段位于扩张部的浅面恒定,在扩张部寻找第一跖背动脉,采用"顺逆行结合法"解剖第一跖背动脉,对绝大部分I、Ⅱ型病例,可以较易找到第一跖背动脉的远侧段.

  • 标签: 伸肌扩张部 第一跖背动脉 手指再造 解剖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频治疗婴幼儿膝过的介入时间及疗效观察。方法对正在本中心进行康复治疗的下肢力低下伴有膝过患儿,按开始治疗的运动水平进行分组,其中扶站阶段组54例,独走阶段组37例。两组儿童均使用改良后的力补充分级法判断力,同时进行膝关节角度测量,通过检测中频治疗前后力、膝关节成角及后遗症发生情况进行疗效判定。结果①中频治疗可以纠正和改善膝过;②膝过治疗的最佳时间为扶站阶段。结论①中频治疗膝过要在扶站阶段介入,可以有效的纠正和改善膝过,降低后遗症的发生率。②对于力低下引起的膝过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 标签: 膝过伸,肌力低下,中频治疗
  • 简介:开放性拇及指肌腱腱腹移行部撕脱伤是一种严重的手外伤,一期回植缝合常出现感染、粘连等严重并发症,常需二期行拇、指功能重建。我们曾一期充分利用残留肌腱重建指、拇功能,术后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 标签: 指功能重建 伸肌腱 撕脱伤 伸拇 一期重建 残留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脑梗死恢复期康复治疗中早期治疗对偏瘫侧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2月~2023年10月脑梗死恢复期患者80例,早期康复疗法分组,A组(早期康复治疗)40例,B组(早期屈康复治疗)40例,比较患侧肌肉状态、患侧上肢功能(FMA-UE)。结果:患侧肌肉状态比较,A组肌纤维厚度、肌纤维长度高于B组,A组回声强度指数低于B组,差异显著(P<0.05);上肢功能比较,A组FMA-UE(32.04 ± 4.92)分,B组(25.79 ± 3.88)分,A组高于B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通过早期康复治疗可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偏瘫侧肌肉状态,改善患侧上肢功能,缓解偏瘫症状,积极影响显著。

  • 标签: 早期伸肌康复治疗 脑梗死 偏瘫 上肢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早期康复治疗对脑梗死后偏瘫上肢功能恢复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4年1月期间本诊所收治的脑梗死后片偏瘫患者90例,采用随机原则分成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采取常规康复治疗联合早期康复治疗,比较两组电检查、上肢功能结果及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肱二头、肱三头的RMS,肘时、屈肘时的CR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FMA-UE、SE及WH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M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方案可有效提升脑梗死后偏瘫上肢功能恢复效果。

  • 标签: 早期伸肌康复治疗 脑梗死后 偏瘫 上肢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的目的即是探讨动物模型模拟功能矫形治疗后其翼外组织的生长(改建)的机制并对NF-κB的主要亚基p65是否参与激活该信号传导通路加以研究。方法将20只4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4组进行下颌前模型构建,在加力1d、7d、14d、21d提纯翼外组织后提取蛋白并对其进行浓度测定,应用Westernblot检测NF-κBp65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Western印迹显示在实验组大鼠的翼外组织核蛋白中p65随张应力作用时间延长而出现表达下调,而对照组中的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张应力刺激可激活NF-κB信号转导通路中p65的表达变化。


  • 标签: p65蛋白 NF-&kappa B信号通路 功能矫治
  • 简介:摘要 目的:建立复方筋片制备方法。方法:以提取工艺的加水量和制剂工艺中黏合剂、薄膜包衣材料的考察,优选制备工艺。结果:以70%乙醇为黏合剂,薄膜包衣预混悬剂为包衣材料。结论:制备工艺合理、可行。

  • 标签: 复方伸筋片 提取 制剂
  • 简介:摘要脑瘫发病率及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影响脑瘫儿童生存质量的因素越来越受关注。其中,膝关节过严重影响到了患儿行动能力及生活质量。故正确评定及治疗脑瘫患儿的膝过已经成为脑瘫康复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近年来的研究学习,对脑瘫患儿膝过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面进行总结,为提高膝过疗效提供思路。

  • 标签: 脑瘫 膝过伸 康复治疗
  • 简介:摘要 脑瘫发病率及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1],影响脑瘫儿童生存质量的因素越来越受关注。其中,膝关节过严重影响到了患儿行动能力及生活质量。故正确评定及治疗脑瘫患儿的膝过已经成为脑瘫康复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近年来的研究学习,对脑瘫患儿膝过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面进行总结,为提高膝过疗效提供思路。

  • 标签: 脑瘫 膝过伸 康复治疗
  • 简介:摘要:脑卒中之后患者由于下痉挛、肢肌无力以及本体感觉障碍等因素可能会导致膝过,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并发症,当前并没有明确其具体的发病机制。脑卒中患者可能会因为膝关节过度伸展而导致关节出现病理性改变以及功能性活动受限,情况较为严重的膝过可能会使得步行受限,进而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与工作生活造成不良的影响。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能够有效的降低脑卒中后发生膝过的概率,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步行功能。本论文主要对脑卒中后膝过康复治疗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希望能够为临床防治膝过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 标签: 脑卒中 膝过伸 康复治疗 应用进展
  • 简介:目的介绍应用重建肌腱止点治疗锤状指畸形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13例锤状指患者,于末节指骨终腱止点处作粗糙面,取掌长肌腱游离移植.肌腱近端用3/0缝合线重叠缝合,远端用4/0丝线作"8"字缝合后绕行至指端皮肤外打结.远侧指间关节用直径1.0mm克氏针固定过位10°~15°,近侧指间关节石膏托固定屈曲位30°~40°.4周后拆除牵引线及外固定进行近侧指间关节及掌指关节功能锻炼,6周后拔除克氏针进行末节屈伸功能锻炼.结果随访2个月~2年,按Dargan功能评定法:优11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92.3%.结论肌腱止点重建术是治疗锤状指畸形的有效方法.

  • 标签: 腱损伤 锤状指 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脑卒中患者接受膝关节控制训练康复治疗的效果及对膝关节过的影响价值。方法:纳入我院2020年1月到2021年1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86例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法分组。参照组(43例)方案:实施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43例)方案:实施常规康复训练+膝关节控制训练治疗。分析治疗10周后膝关节过发生率、起立-行走时间值、最大步行速度、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结果:治疗10周后,治疗组的膝关节过发生率2.33%,同参照组的20.93%比较更低(P

  • 标签: 脑卒中 膝关节过伸 膝关节控制训练 临床病情控制优良率 运动功能
  • 简介:目的观察实施C2及C3脊神经后支阻滞联合斜方上束拉训练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研究选择2016年5月至2017年9月在京东中美医院疼痛门诊收治的单侧或/和双侧颈源性头痛(18~50岁)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C2及C3脊神经后支阻滞(B组,n=20)和C2及C3脊神经后支阻滞+斜方上束拉训练(T组,n=20)。治疗方法:①C2及C3脊神经后支阻滞:选择患侧C2及C3椎板(棘突旁开1cm),垂直穿刺至针尖抵于C2或C3椎板骨质;分别注射药物:0.3%利多卡因+甲强龙注射剂20mg+腺苷钴胺0.5mg+生理盐水至3ml(每周1次,共2次)。②C2及C3脊神经后支阻滞(方法同前)+斜方上束拉训练(治疗后的第3周和第4周)。观察比较治疗前与治疗后4周两组患者颈枕部症状评分(COSS分值)、颈枕部压痛点评分(COTS分值)、颈椎屈曲-旋转试验(CFRT)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COSS分值、COTS分值及CFRT试验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①COSS分值: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4周COSS分值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4周,T组的COSS分值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②COTS分值。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4周COTS分值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4周,T组的COTS分值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③CFRT试验评分: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4周CFRT试验评分值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4周,T组的CFRT试验评分值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与单纯C2及C3脊神经后支阻滞相比,C2及C3脊神经后支阻滞联合斜方上束拉训练方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更确切、更稳定。

  • 标签: 颈源性头痛 脊神经后支阻滞 斜方肌上束伸拉训练
  • 简介:背景:最近几年,通过训练躯干深层肌肉运动控制为基础的核心稳定性训练方法,对慢性持续性腰痛的缓解取得越来越显著的疗效,但这种训练方法对改善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的力机制仍不清楚。目的:探讨核心稳定训练对改善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的力、耐力、局部血流、运动知觉与功能改善的效果,为未来全民健身运动处方开发及下背痛患者康复训练方案制订提供重要参考。方法:依据改良式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评分及腰椎L3皮下脂肪厚度等前测指标将25例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并对试验组执行为期6周、每周2次、每次60min的核心稳定性训练,并于试验前、后1周内完成相关指标测试。结果与结论:①6周核心稳定训练能显著改善下背痛患者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30(°)/s背耐力及等速力峰值、背耐力总作功,但对核心训练外日常运动量无影响;②6周核心稳定训练对等速背耐力测验时局部血流量有显著影响作用,表现为试验组氧合血红素及血氧饱和度均显著低于前测及对照组,而对脱氧血红素无影响;③6周核心稳定训练能显著改善下背痛患者的运动知觉,表现为试验组目测类比疼痛评分、运动知觉复位精度及背电反应时间均显著低于前测及对照组;④结果提示,6周核心稳定性训练介入对改善下背痛患者疼痛、运动知觉、局部血流、耐力及背电反应时间等均有效果。

  • 标签: 核心稳定 非特异性下背痛 腰椎功能 运动处方 肌力测试 康复训练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斜方皮瓣修复颈部深度创面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05年 6月至 2016年 6月解放军第 202医院收治的 16例颈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男 9例,女 7例,年龄 20—64岁,平均年龄( 42±6)岁,其中高压电烧伤 11例,放射性损伤 5例,采用斜方皮瓣修复创面,供瓣区 9例植皮, 9例直接缝合。 结果 16例患者斜方皮瓣均存活良好,供瓣区愈合良好,其中 3例患者术后皮瓣臃肿行二期皮瓣削薄修整; 16例患者术后均随访 2年,皮瓣色泽良好,质地柔软,损伤部位功能良好。 结论 采用斜方皮瓣是修复颈部深度创面的一种有效方法,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满意。

  • 标签: 斜方肌肌皮瓣 修复 颈部深度创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