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全自动血细胞分离机分离成分血与传统方法应用情况。方法本文观察对象为本院全血50袋,收集时间均在2016年2月至2017年1月期间,分别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离机分离成分血和传统方法(虹吸法、分浆夹法)分离成分血,比较上述各分离方式的分离速度、需再次开展离心占比以及信息保存方式等。结果全自动血细胞分离机的分离速度明显较虹吸法和分浆夹法快,其需再次开展离心占比明显低于传统方法,P<0.05,此外全自动血细胞分离机信息均为直接联网保存,无需开展人工扫入操作。结论全自动血细胞分离机分离成分血具有较高的效率和应用价值,值得在今后临床中进一步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对采后不同时间分离的血浆所制备的冷沉淀中凝血因子Ⅷ和血浆蛋白原的含量进行分析及判定。方法选取本院采集的不同时间分离的血浆制品100份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将其依据采后不同时间分离的情况分为8h内分离品、8h外分离品,并对比其冷沉淀品的凝血因子VIII、凝血因子V及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合格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8h内分离品的凝血因子VIII为(56.88±7.16)IU/ml,凝血因子V为(42.93±5.18)IU/ml,纤维蛋白原为(93.17±16.33)g/L,均高于8h外分离品,P值在0.05以下,其8h以内的纤维蛋白酶原、凝血因子VIII、V的合格率均为98.00%,显著高于8h外分离品,P值在0.05以下。结论伴随血浆沉淀存留的时间不断延长,其冷沉淀的凝血因子VIII、V及纤维蛋白原的含量较高,且具有较高的活性,若临床中需制备较好的血浆制品,需将其在8h内冷凝成沉淀,以此保证凝血因子VIII、V及纤维蛋白原的活性,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实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食源性疾病监测中影响致病菌分离率与分离时限的因素,为食源性疾病预防提供科学依据,完善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方法收集湖南省自2015年食源性疾病病原学监测相关资料,依照全国食源性疾病监测手册和国家标准方法,对致病菌分离培养机构、实验室质量控制及监测病例定义3个因素,分别取各项调整前、后500份病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各因素对致病菌分离率及分离时限的影响。结果致病菌分离培养机构调整后,致病菌分离率与调整前比较无统计学院意义(P﹤0.05);分离时限及实验室质量控制考核改变前、后,致病菌分离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实验室质量控制考核、提高精准监测病例定义,可缩短致病菌分离时限,提高致病菌分离率。
简介:目的研究地黄(Rehmanniaglutinosa)中寡糖的提取分离工艺.方法建立水苏糖的HPLC测定法;以水苏糖含量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地黄水提取物的提取工艺,对水提物进一步用离子交换树脂进一步纯化,再进行活性炭柱层析,以不同浓度梯度乙醇洗脱,分得寡糖的不同部位.结果地黄水提取的最佳工艺为A2B3C2,即溶剂(水)体积10倍,提取3次,每次提取1h.水提物经活性炭柱层析得到4个部位,部位Ⅰ~Ⅳ,其中部位Ⅱ及部位Ⅲ中水苏糖的含量分别为20.99%及60.51%.结论地黄水提取的较佳工艺条件为A2B3C2,活性炭柱层析可以较好地将地黄中寡糖进行分离,其中水苏糖的HPLC测定法简便、稳定、可靠.
简介:摘要:下胫腓联合是一种特殊的关节,常存在于踝关节骨折中。对于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治疗方式存在一些争议,主要是传统螺钉固定和新型弹性固定间的讨论。本文通过相关文献对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诊断和治疗展开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经血浆分离血液灌流与未经血浆分离器灌流在内科黄疸治疗中的疗效。方法:收集我院自 2015年 9月 -2016年 10月收治的 74例肝炎重度黄疸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采取未经血浆分离器灌流治疗,即综合治疗)与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经血浆分离血液灌流治疗) 2组,对比 2组疗效情况。结果:治疗组胆红素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 P<0.05);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针对内科黄疸患者,经血浆分离血液灌流治疗有助于快速去除胆汁酸以及胆红素等有毒物质,缓解肝内炎症,进而能够减少肝细胞受损,避免有毒物质聚集于体内,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