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第五代EMS超声气压弹道碎石清石系统应用于肝内外胆管结石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2月经B超或CT证实为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59例。其中30例应用超声气压弹道碎石清石系统方案治疗作为EMS组,其余29例采用传统的胆道镜手术方案治疗作为胆道镜组,随访至术后3个月。结果:EMS组较胆道镜组一期结石取尽率增加(P〈0.05);手术时间和总住院时间降低(P〈0.05);而术中胆道出血率、胆管损伤率和术后胆道感染率、死亡率及肝功能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第五代EMS超声气压弹道碎石清石系统应用于肝内外胆管结石的治疗,高效安全。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输尿管镜联合碎石清石系统超声气压弹道碎石术在输尿管结石治疗中作用。方法:筛选本院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阶段在本院看诊的输尿管结石患者66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电脑系统随机奇偶数法分为2组各33例,对比组采取常规冲击波碎石术方案,研讨组则将输尿管镜联合碎石清石系统超声气压弹道碎石术共同治疗,观察组间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记录手术相关情况,研讨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结石排尽时间等较对比组显著缩短,且出血量较对比组减少,有一定差异性(P<0.05)。并发症情况统计:研讨组6.06%(2/33)较对比组27.27%(9/33)显著降低,差距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对输尿管结石患者采取输尿管镜联合碎石清石系统超声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更高,缩短结石排出时间,利于快速康复,有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与免疫组织学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将2019年6月至2020年4月作为研究时段,将该时段我院中收入的120名诊断结果符合胃肠道间质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医务人员调取患者基本资料,并对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在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按照其肿瘤良性、恶性以及交界性将患者平均分为三组。在对患者进行病情诊断后,确认患者的主要症状表现、病理特征以及患者的免疫组化特征,分析三组患者差异。结果:在本次研究结果中显示针对患者病理特征进行分析,三组患者的发病位置和病症分型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而对三组肿瘤患者的直径进行对比,发现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本次研究结果中,针对患者免疫组织学特征进行分析,120名患者中共有112名患者CD117呈阳性,阳性率为93.33%;87例患者CD34呈阳性,阳性率72.50%,三组患者免疫组化各阳性率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时,选择病理切片检查方案,并配合免疫组织学联合检测,能够有助于提高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准确度,能够为医务人员提供更全面且可靠的参考信息,值得进行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听性脑干诱发反应(ABR)-V波消失的双耳极重度听力损失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内耳MR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7月~2022年5月先天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双侧ABR-V波消失患儿,其中男58例,女41例,共99例190耳。所有患者均已行内耳磁共振成像评估,同时收集到了部分患儿的围产期病史:早产、高胆红素血症、出生低体质量、出生窒息史、外耳畸形、先兆流产、耳聋家族史、孕期病毒感染。结果在收集到有围产期病史的67例患儿中,出生时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史24例(35.8%);出生低体质量病史12例(17.9%),早产11例(16.4%),先兆流产10例(14.9%),孕期病毒感染10例(14.9%),出生窒息史5例(7.5%),耳聋家族史4例(6%),外耳畸形1例(1.5%)。性别、年龄、围产期高危因素和内耳畸形无相关性(P>0.05)。在190例患耳中,畸形的耳数为43例,总体比例为22.6%,其中单发畸形17例(8.9%),两种及两种畸形多发的为26耳(13.7%),在43例畸形耳中,总共出现了畸形次数为81次:蜗神经发育不良有35耳,占所有耳数的18.4%,半规管发育不良20耳(10.5%),耳蜗异常12耳(6.3%),大前庭导水管11耳(5.8%),前庭畸形3耳1.5%。半规管异常与蜗神经发育不良(P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A)耐药特征及碳青霉烯酶流行特征。方法 收集罗定市人民医院就诊患者经临床分离、鉴定为黏液型PA的100份菌株,分析菌株药敏性和耐药表型,构建碳青霉烯类耐药菌株库,开展产酶筛查,分析云浮地区黏液型PA耐药特征及耐碳青霉烯类酶的流行特征。结果 100株黏液型PA标本主要来自痰液标本(占78.0%);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17.0%和15.0%;其中耐药菌株有63株(63.0%),多药耐药菌株19株(19.0%),广泛耐药菌株2株(2.0%);碳青霉烯类耐药菌株有25株,主要来自ICU(48.0%);20株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菌株中有8株产碳青霉烯酶(占40%),其中产金属酶5株(占25.0%),产丝氨酸酶2株(占10.0%),同时产金属酶和丝氨酸酶的菌株1株(占5.0%);耐碳青霉烯酶菌株数有随年代增长趋势。结论 云浮地区黏液型PA有较高的耐药率,并且相当部分为多药耐药菌株和碳青霉烯类耐药菌株,通过检测PA产金属酶可间接反映碳青霉烯类耐药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甲状腺结节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接收的甲状腺结节患者230例,对其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同时进行超声及病理等检查,观察其临床特点、病症类型、恶性发生率等。结果女性患病概率明显高于男性,中龄患病概率高于其他年龄者,结节的良性率高于恶性率,女性病发良性率及恶性率均高于男性,结节单发率低于多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单发型恶性率与多发型恶性率对比,与TSH水平变化中两种情况恶性率的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甲状腺结节患者采取一般资料统计、超声和病理等检查,可对其临床特征及病症类型的具体分析提供重要依据。
简介:目的分析囊腔类肺癌的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4例囊腔类肺癌的CT表现。所有患者均接受平扫,其中4例同期接受增强扫描。结果24例均为单发病灶。4例病灶CT表现为单纯囊腔,8例表现为囊腔伴周围磨玻璃密度影,7例表现为囊腔伴周围实性密度影,5例囊腔周围同时伴有磨玻璃及实性密度影;囊腔形态呈圆形或类圆形9例,不规则形15例;22例囊壁不光整,2例囊腔壁光整。4例接受CT增强扫描者囊腔周围实性密度影可见中度强化。13例囊腔内可见壁结节,20例囊腔内可见粗细不均的分隔;出现分叶征18例,毛刺征12例,血管集束征9例,胸膜凹陷征10例。结论囊腔类肺癌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对囊腔及其周围CT表现进行综合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
简介:目的:探讨心肺复苏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832例心肺复苏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内容包括年龄、性别、既往病史、首发症状、来诊方式、来诊时间和临床诊断等。结果:①本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为232例(27.9%),最终出院有28例(3.4%),其中痊愈的和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的分别为67.9%(19/28)和32.1%(9/28);②院内复苏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率为29.9%(184/616),高于院外复苏者(22.2%,48/216;P〈0.05);③首发症状最常见的为呼吸心跳骤停(37.6%,313/832)和神经系统症状(37.5%,312/832);④心血管疾病复苏患者完全康复的比例为100.0%(7/7),明显高于呼吸系统疾病组(66.6%,4/6;P〉0.05)和神经系统疾病组(0,0/4;P〈0.01);⑤电击、溺水与自缢等意外事故造成心脏停搏的自主循环恢复率为31.7%(13/41),与创伤组相近(35.4%,45/127;P〉0.05)。结论:虽然心肺复苏患者的最终出院率还比较低,但在院内进行复苏、和心血管疾病、意外事故和创伤的患者,复苏成功率相对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和探究急诊晕厥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随机选择 2019年 1月 -2020年 1月我院收治的 120例急诊晕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临床检查资料给予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所有 120例晕厥患者中,有 75例( 62.5%)血管抑制型患者,有 38例( 31.67%)心脏抑制型患者,有 7例( 5.83%)混合型患者;其中有 52例( 43.33%)患者存在晕厥前兆,如恶心、多汗、胸闷、头晕、眼前发黑等;有 32例( 26.67%)患者出现了脑电图或心电图异常。结论 在对急性晕厥患者进行临床治疗过程中,需要对其临床特征给予全面、系统的研究,以便及早做出正确诊断,然后制定针对性、系统性的治疗方案,既可以挽救患者生命,而且还可以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的治疗及愈后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分析老年耳鸣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患者的基本信息进行收集,并对患者均进行纯音测听以及耳鸣匹配检查。对老年耳鸣患者的耳鸣基本特征以及耳鸣与相关因素之间关系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 分析调查结果显示,耳鸣患者其临床症状耳鸣响度与耳鸣严重程度相关关系分析显示,无明显关系,数据统计分析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且 92%的耳鸣患者临床调查显示伴有听力下降现象, 80%的耳鸣患者表示耳鸣对其日常生活及心理状态均已产生不同程度的较为明显的影响。结论 调查统计显示,老年耳鸣与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主要影响来源于患者对耳鸣疾病的看法及对待耳鸣的心理状态。因此,在进行老年耳鸣临床症状观察分析工作中应对老年人心理状态及社会因素对耳鸣的影响及作用做特别关注。
简介:[摘要]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会出现一系列生理心理方面的衰退变化,了解和掌握这些变化,对帮助老年人、做好老年服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老年期各系统的生理性老化做简要论述。
简介:目的:探讨移植肾的MRI表现、材料与方法:对35例移植肾进行MRI检查,根据临床症状及生化资料将其分成三组,即非排斥组22例;排斥组(急性、慢性)5例;少尿、无尿组8例。MRI观察项目:(1)移植肾大小,(2)移植肾皮髓质分辨率(四级),(3)移植肾血管能见度(四度)。结果:非排斥组,肾脏外形无增大,皮髓质分辨率Ⅱ级以上达95%,血管能见度Ⅱ度以上达95%,排斥组,急性:肾脏外形均增大,皮髓质分辩模糊均在Ⅱ级以下,血管能见度在1~0度范围;慢性:肾脏稍偏小,皮髓质分辨率及血管能见度均在Ⅱ~Ⅰ级(度)范围。少尿、无尿组,早期肾脏无增大,皮髓质分辨清楚,Ⅱ级达75%,而血管能见度差,Ⅰ度达75%。本文重点讨论少尿、无尿组的病因,MRI特征及血管能见度改变的临床意义。结论:MRI能较好地显示移植肾的变化,并对其CMD和PVV级别进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