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探讨外周血细胞检验诊断报告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2月至2017年6月外周血细胞检查的血液标本568份,按照不同形态学特征予以分类统计,初经初诊,观察到患者血细胞计数或白细胞分类出现异常的患者为196例,按照不同异常情况予以统计分析,存在贫血、贫血伴白细胞和(或)血小板减少、白细胞数量或分类计数异常、血小板数量异常4种类型,均按照形态学特征予以具体诊断检查。21例复查患者中粒细胞缺乏症1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例,急性白血病4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2例,慢性髓细胞白血病3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3例,浆细胞白血病6例,经外周血细胞检验可对其治疗效果、疾病进展进行判断,指导下一步的检查。结论外周血细胞检验诊断报告可使得临床信息更为完善,有效完成疾病的初诊、鉴别诊断、治疗等,临床应用价值高。
简介:【摘要】目的:在血常规检验中运用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技术,分析其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3年2月期间收治的98例血液系统疾病患者,所有对象均接受血常规、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比较血常规、血细胞形态学的血细胞形态异常检出率。结果:血细胞形态学的血细胞异常率为98.98%,明显高于血常规的87.76%,漏检误检率为1.02%,明显低于血常规的12.24%,差异显著(P<0.05);与血常规检验结果相比,血细胞形态学对中性粒细胞、红细胞形态异常的检出率更高,而白细胞形态异常检出率较低(P<0.05)。结论:血细胞形态学检查能够更好地检出血细胞异常,较单纯血常规检验相比更具优势,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对血常规检验的作用。方法:在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选择102例进行血常规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n=51)给予常规检查,观察组(n=51)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对比两种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检查后,观察组血液细胞异常检出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血常规检验中,结合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可显著提高检出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在临床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5月-2022年1月疑似血液系统疾病患者89例为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以临床最终诊断为“金标准”,分析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在临床血液系统疾病中的检出率及效能。结果:89例疑似临床血液系统疾病患者“金标准”确诊67例,确诊率为75.28%。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异常63例,检查准确度为84.27%(75/89),诊断灵敏度为86.57%(58/67)、特异度为77.27%(17/22)、阳性预测值为92.06%(58/63)、阴性预测值为47.22%(17/36)。结论: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用于临床血液系统疾病中检出率较高,可获得较高的灵敏度与特异度,能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在诊断儿科疾病中应用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测的临床可行性。方法:选出本院2022年8月~2023年12月期间收治的发热患儿50例,命名为参照组,选取同期入院的健康体检50例,命名为参照组,对其外周血细胞形态进行检测,对血细胞形态与儿科疾病的相关性进行探究。结果:在粒细胞变化、异常细胞、异型淋巴细胞、小细胞贫血和大细胞贫血比例明显比参照组高,差异悬殊,P<0.05。对比异常细胞参数,在红细胞比容、平均红细胞体积、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方面,研究组与参照组组间差异悬殊,P<0.05。结论:在诊断儿科疾病中应用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测可为后续临床诊断奠定良好基础,临床应用价值极高,可广泛推行。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对于患有白血病的患者采取骨髓细胞形态+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其对于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0年7月在我院就诊的60例疑似患有白血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采取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研究组以及对照组各30例患者,分别采取骨髓细胞形态+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以及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对比两组患者检查结果的情况。结果:患者均经过了血细胞检查,并且60例患者均已被确诊为白血病,40例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0例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对比患者的检查情况,外周血+骨髓涂片诊断的准确率明显高于骨髓涂片诊断的准确率(P<0.05)。结论:对于患有白血病的患者,采取骨髓细胞形态+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的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将患者的临床检出率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诊断价值。
简介:20世纪90年代以来,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实体瘤几乎完全取代自体骨髓移植,在白血病的自体移植中也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1].国内已对此进行了多项研究探讨[2,3],但所用分离机多为连续流动式血细胞分离机,有关间断流动离心式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冻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资料甚少.笔者自2001年7月~2002年8月应用间断流动式血细胞分离机进行9例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冻存,现报告如下.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川崎病休克综合征(KDSS)患儿的临床特征以及分析外周血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情况。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间收治的20例KDSS患儿建立KDSS组,同期选取40例川崎病(KD)患儿建立KD组。分别观察两组患儿症状表现并检测患儿的外周血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结果KDSS组患儿的发热时间相比KD组显著延长,差异显著(P<0.01);KDSS组患儿的外周血细胞因子IL-2、IL-4、IL-6、IL-10以及TNF-ɑ与IFN-γ表达水平对比KD组均有显著升高,存在统计意义(P<0.05);KDSS组患儿的中性粒细胞比、外周血WBC、CR、ESR、IgG、IgM、IgA相比于KD组均有显著提升,而血钾、血钠以及Hb水平相比KD组均有显著下降,存在统计意义(P<0.05);KDSS组患儿的白蛋白相比于KD组有显著下降,而血尿素氮、肌酐浓度以及D-二聚体相比于KD组均有显著提升,存在统计意义(P<0.05);KDSS组患儿的住院时间相比KD组有明显延长,且IVIG抵抗、CALs、ICU住院以及发生脏器损伤的几率相比KD组均有显著提升,存在统计意义(P<0.05)。结论KDSS患儿的发热时间相比KD患儿有显著延长,但其他的症状表现上未见显著差异,临床通过症状区分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在外周血细胞因子中IL-2、IL-4、IL-6、IL-10以及TNF-ɑ与IFN-γ的表达水平与KDSS疾病的发生存在一定相关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两种血细胞分析仪全血细胞参数检测结果的可比性,为不同血细胞分析仪全血细胞检测规范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系统性能验证及比对实验提供一定的借鉴。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5年5月于本院门诊、急诊及病房患者采集全血细胞分析样本2100例,分别应用XT-1800I血细胞分析仪和BC-3000血细胞分析仪对EDTA-K2抗凝血液样本进行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PLT)的测定。结果XT-1800I血细胞分析仪各项参数的平均CV%分别为WBC为1.13%、RBC为0.8%、HGB为0.9%、HCT为0.65%、PLT为1.93%;BC-3000血细胞分析仪各项参数的平均CV%分别为WBC为1.77%、RBC为0.85%、HGB为0.94%、HCT为1.37%、PLT为2.45%。两种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结果差异均在允许范围之内,两种血细胞分析仪测定全血细胞参数结果一致。结论在进行全血细胞参数检测时存在性能差异,XT-1800I血细胞分析仪在一定程度上性能优于BC-3000血细胞分析仪,结果具有可比性,可为临床提供稳定可靠的数据,值得临床推广借鉴。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艾滋病(AIDS)患者外周血红细胞和血小板参数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0月我院收治的76例AIDS患者为观察组,同期体检的健康人员76例为对照组,使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外周血红细胞、血小板参数。结果 观察组患者MCV(91.67±2.37)fL、RBC(15.34±0.9)×1012/L)、HCT(33.89±2.71)%低于对照组(102.34±10.24)fL、(12.40±1.50)×1012/L、(41.99±1.67)%,RDW(15.34±1.20)%高于对照组(12.97±1.50)%,差异较大(P<0.05);观察组患者PLT(168.64±11.48)×1012/L和PCT(0.12±0.08)低于对照组(186.24±14.97)×1012/L、(0.26±0.14),PDW(15.34±1.05)%、MPV(14.39±2.75)fL高于对照组(14.06±1.34)%、(11.76±1.5)fL,差异较大(P<0.05)结论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发现AIDS患者外周血红细胞、血小板参和健康人员有较大差异,可为病情诊断和治疗方案选择提供参考。
简介:为探讨骨髓(BM)和外周血(PB)细胞克隆性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重排在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分期、疗效及预后判断方面的价值。采用半巢式PCR,对治疗前B-NHL患者BM46例和PB38例及治疗缓解后的BM和PB10例进行了该标志的检测,对照组为非肿瘤或非细胞来源肿瘤患者的BM或PB共33例,结果显示:在B-NHL组,治疗前形态学有瘤细胞侵犯的3例BM及2例PB,克隆性IgHCDR3重排大大万籁;在形态学未见异常的BM和PB中克隆性IgH重排阳性率分别为65.1%及44.4%,与B-NHL分期及有无全身症状无关,10例病理组织克隆性IgH重排阳性的病人,7例缓解后BM和PB重排转为阴性,处于持续完全缓解状态;2例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BM或BNP重排持续阳性者复发;1例移植后10个月BGM克隆性IgH重排阳性仍处于完全缓解,对照组33例中仅1例克隆IgH重排阳性,本方法的特异性为97%。研究提示,PCR法能早期诊断BM及PB的瘤细胞浸润,临床缓解期BM或PB克隆笥IgH重排阳性预示可能有近期复发,阴性者可能持续缓解,个别IgH阳性者仍长期生存,其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应用于血常规检验中对疾病检出率的影响评价。方法:选取2023年4月-2024年1月本院的180例血常规检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9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另9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分别比较两组病人的阳性率及灵敏度检出率、血细胞异常检出情况。结果:观察组各项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血常规检测中,对病人外周血细胞进行形态学检测,不但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还能为临床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撑。
简介:摘要目的对成人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的骨髓噬血细胞形态进行分析,并探讨骨髓噬血细胞形态对成人噬血细胞综合征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30例成人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自2011年1月~2015年8月.对这30例成人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总结分析,并对其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分析,观察其骨髓噬血细胞的形态.根据骨髓噬血细胞的形态,将这30例患者分为幼稚组和成熟组,对比幼稚组患者和成熟组患者的一般情况、血小板计数、白蛋白水平、死亡率.结果成人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的骨髓噬血细胞的形态呈不规则状,边缘呈撕裂样,包浆颜色较浅,每个细胞中有1~2个细胞核,细胞核形状不一,细胞核染色质呈疏松网状,细胞内吞噬数量不一.成熟组有12例患者,幼稚组有18例患者,与幼稚组相比,成熟组患者的年龄明显更大(P<0.05),其血小板计数、白蛋白水平均明显更低(P<0.05),死亡率明显更高(P<0.05).结论成人噬血细胞综合征的骨髓噬血细胞形态具有一定的特异性,骨髓噬血细胞的形态与成人噬血细胞综合征的预后效果有关,成熟形态的骨髓噬血细胞患者的死亡率较之幼稚形态更高.关键词成人噬血细胞综合征;骨髓噬血细胞;形态;预后中图分类号R5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1097-02